林小明 謝進偉
摘 要: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在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寶貴精神,它對新時代大學生生涯與就業指導教育有重要的價值。本文建議從四個方面將“抗疫精神”融入新時代大學生生涯與就業指導的教育:一是頂層設計,“抗疫精神”融入課程教學體系;二是創新教法,提升“抗疫精神”的價值效能轉換;三是內融外協,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協同育人作用;四是善用媒體,線上線下“易”起發力。
關鍵詞:抗疫精神;新時代;生涯與就業指導;大學生,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65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1)05-0093-0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1]在開放、多元、互聯網環境下成長的“00后”大學生,他們朝氣蓬勃、視野廣闊、自信大方,同時他們更具個性與特點。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工作作為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要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中,培養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就業觀和擇業觀[2],使其在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充分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和民族重任擔當精神。
一、偉大“抗疫精神”的時代內涵
“抗疫精神”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奪取全國抗疫斗爭勝利的重大戰略的實踐成果。南方日報在《偉大抗疫精神的時代內涵》一文指出,偉大的“抗疫精神”包括生命至上的為民情懷、舉國同心的家國情懷、舍生忘死的壯士情懷、尊重科學的求真情懷、命運與共的天下情懷五個方面。2020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對偉大“抗疫精神”作出深刻闡釋,明確指出:“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3]。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中國人民共同鑄就而成的偉大“抗疫精神”,在新時代樹立起新的精神標桿。教育部聯合五部委下發《關于做好當前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論述,教育引導高校畢業生堅定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把職業選擇與國家發展相結合,面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和基層一線建功立業”。[2]
二、“抗疫精神”對大學生生涯與就業指導的教育價值
高校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中堅力量,他們肩負著祖國和人民的希望,承載著家人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就業指導工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大學生家國情懷、理想信念、使命擔當精神培養的重要載體和成果體現,“抗疫精神”作為中國人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精神力量,蘊含豐富的精神內涵,其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職業精神、工匠精神、敬業奉獻、責任擔當和團結奮進精神等具有重要的價值[4]。
(一)有助于厚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家是最小國,家國一體、家國同心,既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深層邏輯,也是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內在支撐[5]。當疫情襲來,多少人“舍小家為大家,舍小我成大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肩并肩、心連心,以向險而行的氣魄與默默奉獻的行動構筑起疫情防控的最堅固防線[6]。家國情懷,始終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始終是中國人心中鮮明的底色,始終是我們風雨無阻向前進的動力源泉。在當前世界經濟總體下行、中美貿易摩擦矛盾、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環境下,引導大學生強化家國認同、厚植家國的情懷,形成正確的職業就業價值觀,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二)有助于弘揚大學生的工匠精神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創新的精神[7]。為抗擊疫情所需,2月4日,武漢“火神山”新冠肺炎專科醫院開工,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云監工”,火神山醫院的十日奇跡,再次彰顯了中國速度、中國力量與中國擔當。“火神山”醫院的背后,是工程師、設計師、施工者等對方案設計、修建道路、建設排水、防滲工程、污水處理、醫療垃圾轉運建設、電力施工、5G信號以及后方資源供給等多方面的努力,這充分發揮了工匠精神。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引導畢業生到重點領域就業,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三)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敬業奉獻精神
“做事做到極致,就會放光。”聞令而動,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逆行出征,血肉之軀筑起抗疫堤壩;枕戈待旦,堅守點亮希望之光[8]……在這場戰役中,不論是醫護人員還是科技工作者,無論是民警、輔警或社區工作者,無論是基層干部還是志愿者,都用敬業書寫著奉獻。李文亮、馬成武、黃漢明、鄭勇等犧牲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基層干部、民警輔警等[8],無數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工作者打造了一座對標看齊的“敬業豐碑”。以典型人物和事件的精神力量教育人、培養人,把精神的內涵變成具體的行動,強化大學生敬業奉獻精神意識。
(四)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擔當精神
青年有擔當,國家有希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有340多支醫療隊共4萬多名醫務人員分批援助湖北;眾多“90后”“95后”的青年醫生、青年警察、青年學生志愿者沖鋒在前,他們是戰疫一線的青年突擊隊,義無反顧地扛起責任和擔當。一位前往戰疫一線的青年在信中這樣寫道:“兒不能長侍在側,望家中親友安,兒于國家二字,看得透而又透,這是兒的志向,是兒該擔當的責任,也是您老人家所望。”案例鮮活、朋輩榜樣,是其對大學生青年的職業感認同、責任擔當的最好素材,引導青年學生不斷堅定“四個自信”。
(五)有助于激發大學生團結奮進精神
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也只有奮斗的民族才能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偉大夢想[9]。面對來勢洶洶的未知疫情,面對迅速蔓延的社會恐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沉著冷靜應對,迅速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抗疫效能,統攬全局、果斷決策,領導全國人民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經歷了嚴峻的考驗。面對國內的疫情得控以及國外很多國家的疫情失控的現狀,實踐再次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人民群眾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力量源泉。對青年大學生來說,成長路上要導準航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積極踐行群眾路線,聯系群眾,深入群眾,服務群眾,團結群眾,共創中華民族復興偉業[10]。
三、“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生涯與就業指導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隱性”陣地。“抗疫精神”包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其融入大學生生涯與就業指導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全面強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國高校的特色教育,在大學生國家意識形態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1]。抗疫戰中展現的“抗疫精神”,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素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的教育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的教育定位為思想政治教育、素質與能力教育,其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喚醒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樹立學生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就業技能,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二)全面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擔當精神所需
“00后”作為與共和國同成長的新時代大學生,他們的特點是思維活躍但以自我為中心、思想開放但危機意識薄弱、目標高遠但生涯規劃能力不足、勇于追夢但功利行為明顯、渴望獨立但心理承受能力差、有愛國主義情懷但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傾向于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不過于忌避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對“國家-社會-個體”三者角色的取舍與融合比較迷茫,急需正確的引導。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積極教育引導青年,推動他們腳踏實地走上大有作為的廣闊舞臺”[12]。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更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就業觀,使其將個人價值實現與祖國戰略發展緊密結合,能夠自覺承擔起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和歷史使命。
(三)全面深化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改革建設發展要求所需
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在課程目標的“態度層面”中明確指出: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大學生應當樹立起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念,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相結合,愿意為個人的生涯發展和社會發展主動付出積極的努力[13]。當前,我國大部分的高校都開設了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相關的課程,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各省校也通過舉辦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和教師職業規劃教學大賽來提升課程的影響力和教師授課水平。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給予學生職業就業的技能提升教學,沒有真正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環境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應當抓住教學改革發展的機遇,在教學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和載體,內化個人的職業道德和素養,引領大學生將自己的職業目標和個人價值體現融入當代社會發展的浪潮中,發揮課程育人的功能,提升教學質量,促進課程的深度發展。
四、“抗疫精神”融入新時代大學生生涯與就業指導教育的路徑研究
中國人民取得抗擊新冠疫情戰役勝利的偉大實踐,為高校大學生就業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載體、新的素材、新的內容。高校生涯與就業指導教育工作者應當深入學習、學懂弄通、勇于創新、敢于出新,使“抗疫精神”成為立德樹人的鮮活案例和現實題材[4],讓青年大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更好地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做好職業規劃。
(一)頂層設計:“抗疫精神”融入課程教學體系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教學的主陣地,“抗疫精神”有著豐富的理論內涵,要把“抗疫精神”更好地融入課程教學,就得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類別的學生,結合學生特點和生涯發展需求,修訂新的教學目標、大綱和教學內容,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就業育人體系,實現從新生伊始的生涯探索到就業擇業輔導各種階段的精準引導,同時服務專業發展與規劃。
首先,課程負責人以及相關教師通過自我學習、集中學習、集中研討等方式對“抗疫精神”深研細學,對“抗疫精神”的理論內涵和價值影響進行深度挖掘,收集和整理素材,創建教學素材庫,形成系統的教學理論體系,“自己先學透,才能講生動”,并在實際行動中以身作則。其次,大學生思想活躍,價值觀念多元化傾向明顯,教學目標結合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融入“抗疫精神”。例如,智能產品、自動化、機械一體化等工科專業技術學生,其教學重點應突出家國情懷、工匠精神、責任擔當等教育內容,強化“科技強國”的思想,推動大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戰略實際需求相結合。對學前教育、英語教育等師范專業學生,其教學重點是培養家國情懷、職業素質和責任擔當精神,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養,做到以德立教、以德施教,甘于到偏遠地區奉獻青春。
(二)創新教法:提升“抗疫精神”的價值效能轉換
“00后”青年大學生思想活躍,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接受新鮮事物快,但知識結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還處于完善和提升的階段。疫情期間,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從面對面的授課咨詢轉向以網絡技術為依托的線上教學和咨詢指導;后疫情時期,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這給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新挑戰,要提升“抗疫精神”的教育價值效能,提高生涯與就業指導教育實效,高校生涯與就業指導教師需要“以生為本”,從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入手,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多運用信息化、數字化教學手段,合理進行教學設計,采取任務式、互動式、啟發式、體驗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教法,讓“抗疫精神”武裝學生的頭腦。通過多樣化的教法,引導大學生對“抗疫精神”內涵的深度理解,進一步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使之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責任擔當,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讓更多的大學生在參軍報國、基層一線、三支一扶、服務西部、山區教師等領域不負韶華、綻放青春的力量。
(三)內融外協: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社會是個大課堂。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社會實踐、社會活動以及校內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14] 第二課堂的載體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學生參與興趣更高,其作為全過程育人中的重要環節和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補充,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能力和素養的實踐,高校理應積極推進第一第二課堂協同發力,內融外協,形成多主體、多平臺聯動的實踐育人機制。以江門某高職院校為例,生涯與就業指導的第二課堂活動堅持“強服務、拓領域、創品牌”的工作理念,以“全員參與、全程指導、全方位開展”為準則,以“一網一微”為平臺,以“職業規劃大賽、‘提質·強能就業服務提升項目”為載體,開展系列線下活動,包括新生職業教育周、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企業名師講壇、模擬面試大賽、簡歷設計大賽、“職途有你”優秀校友進校園、“職里行間·職場沙龍”、名企行、大學生征兵等;同時創建和推進“一院系一精品”活動,例如職業訓練營、“職業文化8+1”活動等。把“抗疫精神”融入活動主題,積極發揮學生社團、退伍復學大學生等資源優勢,引導學生樹立職業觀和價值觀,鼓勵學生走進基層,走進軍營,保家衛國。
(四)善用媒體:線上線下“易”起發力
疫情之后,線上線下教育結合將成為常態。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應對疫情加速了高校廣泛采用在線教學的進程,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高校的“管”的高等教育形態[15]。線上教育平臺太多,會引起學生反感,因此,整合優化教育平臺是關鍵,利用網絡把“抗疫精神”融入生涯與就業指導教育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例如:利用平臺,打造大學生就業指導專題的易班優課,開展自我認知、職業規劃等方面的職業個體咨詢等。線下的第一第二課堂的系列教育活動和線上易班平臺的“易”起發力,線上線下教育優勢互補,助力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J].中國政協,2020(17):1-6+85.
[2]陳建幫.抗擊疫情形勢下對大學生就業引導工作的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06):38-42+53.
[3]鐘軒理.新時代不朽的精神豐碑[N].人民日報,2020-09-25(002).
[4]陳晨.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教育探索,2020(04):63-76.
[5]林翊嵐.把家國情懷融入不懈奮斗中[N].人民日報,2020-10-08(001).
[6]于洪良.人民時評:家國情懷凝聚奮進力量[N].人民日報,2020-10-15(005).
[7]于琍,苑文凱.裝配式建筑課程思政改革方向初探[J].試題與研究,2020(28):168-169.
[8]人民日報評論部.勇于擔當 甘于奉獻[N].人民日報,2020-04-10(005).
[9]習近平.奮進正當時!習近平與奮斗者說[J].新教育,2020(21):39.
[10]謝加書,王宇星.偉大抗疫精神引領青年成長成才[EB/OL].(2020-10-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12/c_1126594474.htm.
[11]賀武華,張云霞,楊小芳.“課程思政”育人方式轉變應處理好三對關系[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60-64.
[12]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001).
[13]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教高廳[2007]7號)[EB/OL].(2007-12-28)http://jnjd.mca.gov.cn/articlebxszjcjxx/200908/20090800034425.shtml.
[14]章鳴,王舒,王寶.高校第二課堂課程思政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J].中國共青團,2020(17):70-71.
[15]李新玲.疫情下線上線下教育如何優勢互補[N].中國青年報,2020-07-24(007).
Research on the value and Path of anti-epidemic spirit
into the Career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Lin Xiao-ming,Xie Jin-wei
(Jiangmen Polytechnic, Employment Guidance Center, Jiang Men Guangdong 529090)
Abstract:The great "anti-epidemic spirit" of putting life first, the whole country together, sacrificing one's life for the sake of death, respecting science and sharing a common destiny is a precious spirit form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jointly fighting against COVID-19 epidemic,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career guidance and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in the new era from four aspects: first, the top-level design,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Second,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 enhance the value efficiency conversion of "anti-epidemic spirit"; The third is to integrate inside and cooperate with outsid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Fourth, make good use of media, online and offline "easy" to start to exert force.
Keywords:The spirit of fighting COVID-19; New era; Career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 value efficiency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校級“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新時代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融入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J19XYG018)階段研究成果;廣東教育科學規劃2019年度高校就業創業研究項目“智慧就業視域下新時代大學生特點與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研究——基于O2O模式”階段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JKJY014);江門市科技局2020年度江門市基礎與理論科學研究類科技計劃項目“基于VUCA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體系建設的實踐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2020JC02079).
作者簡介:1.林小明,女,廣東羅定人,工學碩士,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就業指導教研室主任、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研究;
2.謝進偉,男,廣東陽江人,教育學碩士,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團委書記、講師,主要從事青年大學生思想與素質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