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新課程標準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其能讀其文知其意悟其理感其情。學生誦讀課文,當靜止的文字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表達出來的時候,文字便成了一幅幅畫面、一段段音樂。它用聲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時空,溝通文本與讀者的心靈。
一、七年級語文課堂誦讀現狀
1.誦讀時間不充分
一節課40分鐘,學生誦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預習性的誦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教師就示意學生停下,馬上轉入下一程序,誦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新課程要求我們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可有些教師往往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和預計教學步驟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感覺。
2.誦讀目的不明確
甲生讀了乙生讀,男同學讀了女同學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估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這樣的誦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誦讀學生數量少
不管是檢查性的誦讀還是講析、答問之余的誦讀,教師只能點到少數的幾個學生。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規規矩矩坐著當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誦讀練習的現狀,何談提高誦讀教學的質量。
4.誦讀只是求形式
一般一節課誦讀安排三、四次,但有安排卻未到位,有形式卻無多大實效,往往是朗朗書聲驟然響起,不到1分鐘,又在教師的示意下戛然而止,誦讀成了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5.誦讀指導不到位
誦讀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某某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誦讀教學不能融指導、練習于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注重聲音形式,不注重內心體驗;只注重表層的技巧,不注重語言環境中的內蘊。
二、優化七年級語文課堂誦讀教學
學生可以通過誦讀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鍛煉用語音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聽、說和寫作水平,加大語文為生活服務的力度。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誦讀,檢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認識水平和運用程度。
1.做好誦讀示范
教師要充分認識誦讀的效能,真正把誦讀放到課堂教學應處的位置上來,把誦讀當作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步驟。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誦讀水平,注意用示范誦讀為學生樹立誦讀的標準和榜樣。教師的示范誦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誦讀。一節課中示范誦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對于淺顯易懂,語言平平的課文,不必“循規蹈矩”在“分析”的漩渦里打轉,應該帶領學生多多誦讀。
2.保證誦讀時間
根據七年級的學情和教材特點規定每節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讀通讀順。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誦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對誦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精心設計,擠出時間,讓繁瑣冗長的“講、問、答”讓位給誦讀。
3.講清朗讀要領
教師對朗讀的知識要胸有成竹,對不同的課文,朗讀時的輕讀、重音、停頓、快慢、語調等都應了如指掌,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技巧。例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朗讀時憑什么停頓?大的停頓和小的停頓,憑標點符號,更小的停頓,就要憑借詞的組合,句中的三個小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停頓時無大小之分。那么這句話應讀成怎樣的腔調?這是一句表達告訴別人一件事的陳述句,要讀輕一點,讀出陳述語氣。假如教師都能準確地朗讀并能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能讀好停頓、重音、輕讀、拖音、語調,且掌握好速度,每分鐘200字左右,富有節奏感,那么學生就可以在準確的有感情的誦讀中獲得優美意境、縝密思路、象征意義、傳神描繪、觀點主張、情調韻味,就能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把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于聲音之中,通過誦讀觸摸心靈,引起共鳴,排除學生與課文之間的隔閡,身臨其境,達到忘我的境界。
4.訓練由易到難
誦讀真正能讀出感情來并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誦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可以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穩扎穩打。誦讀訓練有它的適度,即階段性,對學生來說,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話正確誦讀,較高要求——順暢誦讀,最高要求——傳神誦讀。具體的訓練過程可分為:用普通話誦讀→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停頓適當→語句連貫→語調自然,表情達意→速度適中,完美和諧→領會主旨。如此一步一個腳印的訓練、指導,讓學生易于接受,也體現了誦讀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
5.采用多種方式
多數教師還是把齊讀當成是誦讀的重頭戲,可以說,齊讀在初中誦讀中占壓倒優勢。當然,認真使用齊讀,恰當安排,精心指導,可使訓練面更加廣泛,加強了誦讀的氣勢,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有益。但濫用齊讀,也明顯體現出它的不足。會讀的不會讀的,認真讀的不認真讀的,都混雜在一起,濫竽充數,學生有時顧了“整齊”顧不及“準確”,顧了“響亮”顧不及“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讀一字停一頓、千篇一律的拖腔唱讀,遠離了朗讀的要求。為了能準確地指導學生誦讀、點燃學生的誦讀興趣、激發學生的誦讀感情、促進學生的誦讀訓練,教師可以借助于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誦讀、表演誦讀等等。誦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誦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示范誦讀指導;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文本語言是一扇窗戶,讓我們用誦讀打開它,學生便用心看到一個真實的情感世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語文能力評價的一個最重要的標準,而誦讀恰恰是奠定這一標準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讓誦讀教學回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