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是初中的重要科目,也是一門非常貼近生活的學科。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物理教學模式發生了改變,教學的目的不再是單純的提升學生的物理知識水平,而是要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與實踐能力的提升。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模式逐漸向生活化教學轉變,教師要將物理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為學生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對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連的認識,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與實踐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
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的教師偏重物理成績與分數的提升,忽略了學生其他方面的培養,導致素質教育沒有落到實處。在這一背景下,生活化教學模式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使枯燥的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造力得到了發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用生活氣息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能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物理知識水平與核心素養。
一、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
要想更有效的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提升物理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就要樹立正確的生活化教學理念,將學科內容與生活經驗有機結合,讓學生對生活本質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其次,要學習先進的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多交流、多互動,摒棄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個性差異,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全方位分析,關愛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物理技巧的傳授,教會學生運用有效的學習技巧來提升物理知識水平,并在生活化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學會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以推動物理教學的深入發展。例如,在學習“升華與凝華”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升華與凝華現象來加深學生對知識概念的認知與理解。
二、挖掘生活化教學資源
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實現離不開現實生活。物理教師可以利用生活經驗去完善物理教學體系,通過模擬生活情境來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感受到生活的痕跡。教師要學會在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學生創建生活化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物理學習環境。通過模擬生活化情境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抵觸心理,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例如,在“機械運動”一章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到生活中自行車和汽車快慢的比較,行走與跑步速度的比較,學生從家里走到學校所用的時間與距離長短等,通過這些學生熟悉的事物,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物理生活化教學情境,需要教師結合生活經驗,創建科學合理的生活化情境,將教學內容巧妙的融入到情境中,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學科素養的提升。
三、開展生活化物理實驗
實踐是驗證真理的唯一標準。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部分,通過實驗學生可以從中理清物理的原理,了解各知識點中的關聯。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有趣的物理實驗能快速激發學生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生活化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開展一些和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物理實驗,通過物理實驗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杠桿原理”時,教師就可以結合生活中的“蹺蹺板”來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視頻為學生展現“蹺蹺板”中的杠桿原理,然后帶領學生到操場上通過親身實踐來體驗“蹺蹺板”的杠桿原理。再或者學習“光的折射”時,教師可以準備一盆清水,然后將手伸進去,從平面觀察,學生就會發現老師的手變短,變彎了。然后引入教學主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迫不及待的想要學習新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深刻的意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真正實現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從而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
四、提高教師職業素養
現如今,很多學校的教師年齡普遍偏低,甚至有的剛剛走出大學校門,所以在教學經驗上難免不足。所以,學校方面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工作,樹立教師生活化教學意識,強化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學校還要鼓勵新老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與經驗交流,讓新教師向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讓老教師向新教師學習先進教師方式,促進新老教師能力的共同提高,教師團隊整體素質的提升。
總而言之,生活化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十分有利,不僅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還能讓學生學會生活的技巧,培養學生的物理應用能力,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生活化教學是教育發展的趨勢,但是生活化教學模式還在發展階段,很多方面需要完善,所以,學校與教師要共同努力,以期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培育出更多適合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崔霞艷.初探微課與初中物理教學的融合[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1).
[2]邢玉香.從“理論聯系實踐”看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0(02).
[3]易國清.淺談初中物理教學的幾種課堂類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5).
作者簡介
張秀閑(1979.12.22—),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廣東廣州花都,學歷:本科,職稱:初中物理,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