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孝杰
◆摘? 要:大學生具備文化自信是文化傳承的動力源泉,高校共青團作為青年學子思想的引路先鋒,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該文在闡述高校共青團工作模式的基礎上,剖析在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上所面臨的內容體系失語失范、文化自信融合契機不足、抗多元文化沖擊力薄弱等困境。并探究以高校共青團平臺為載體,打造高質量的文化活動,改變文化傳播的思維方式營造全面文化自信氛圍。
◆關鍵詞:共青團;文化自信;路徑
一、共青團視角下大學生提升文化自信的意義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及價值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體對身處其中作為客體的文化,通過對象性的文化認知、反思、批判及認同等過程,形成對自身文化價值和理念的充分肯定、對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念及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高校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是應對當下文化環境的重要保障。從人的發展來看,文化自信是學習我國先進文化理論知識的動力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首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將文化自信上升為四個自信的重要內容,堅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重要意義。
(二)推進高校共青團文化育人的重要意義
2017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強化文化育人,努力在校園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高校共青團作為黨的后備軍,是青年學子思想的引路先鋒,在文化育人工作中本身就具有顯著的優勢。因此共青團文化育人須要融入文化自信,以文化來熏陶培養人,使文化自信走入第二課堂,多元化地來增強青年學子在方方面面對黨的認同。
二、高校共青團視角下助力文化自信所遇問題分析
(一)內容體系面臨著“失語”和“失范”困境
在全球化浪潮下的多元文化沖擊下,傳統文化的優勢地位逐漸喪失,而依靠傳統形式開展的主題活動,形式與內容不匹配,要么是一味迎合學生喜好,要么留于形式。,極易成為空洞的理論說教。共青團文化育人工作主要集中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覆蓋學生活動的方方面面,但“工具化”思想傾向嚴重,學生常以實用為主導去參加活動,常常忽視文化本身的價值歸屬。
(二)文化環境建設有待提高,文化自信融入契機尚需營造
文化育人重在潤物無聲,這就需要一個健康健全的文化環境,但現階段很多情況文化建設只停留于表面,或未能走進學生心里。以氛圍營造為例,很多情況僅依靠實質的宣傳物品,宣傳力度有限且效果欠佳,更易被理解為形式主義。在以文化活動為途徑的文化建設上常以灌輸的形式開展,生硬的將學生設置于教育主體所構建的環境中來,甚至過程粗糙走走過場。在文化建設中方式單調,缺失應有的文化沉淀,使得教育主體很難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應對多元文化沖擊尚顯無力,缺乏健全的引導機制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我們的身邊不僅有帶有政治色彩的外國文化,更有各種負面傾向的網絡文化,文化自身的特點就是滲透于生活的點滴中。高校作為新思想新文化的前沿陣地,學生對于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共青團本身以思想引領為主責主業,但在很多事時候開展的系列文化活動僅對事而非對于行為。在傳播某事件的是非曲直時,少了事件背后負面文化所包含的動機剖析。又由于文化傳播的復雜環境,少了及時干預應對舉措,問題形成才干預,措手不及,因沒有健全應對機制,增加了文化自信樹立的難度。
三、有效利用高校共青團平臺,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路徑
(一)優化載體,打造目標趨向型平臺
從提升文化自信的角度出發,首先要對文化產生歸屬,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到達文化自信的狀態。在如競賽、講座等體驗式的活動上,學生們很多情況下只能感受到活動內容帶來的直觀感受,而很難產生附帶的成就感,歸屬感。這就需要將普通的活動增加以附屬價值,有傾向性的設置一個又一個目標,這里指的附屬價值是由此價值帶給學生的成就感和歸屬感,如儀式感飽滿,有文化內涵,正面關注度高的社團活動,帶給學生對于文化傳播的認同感,在自身認同及自我肯定的前提下去參與,達到一種自我實現的目標,促成主觀能動性的提升,增強文化認同,養成文化自信。
(二)拓寬方向,營造文化導向型平臺
從高校共青團的工作開展情況來分析,很多活動開展都是受限于工作指標。因此需改變開展方向,要因文化存在而設計活動。以端午節為例,很多高校會開展包粽子一類的活動,但卻可能忽略端午節背后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承。從二者出發點來說,包粽子更像切合節日特點形式的活動,而愛國主義教育則是精神層面的熏陶。所以改變方式,活動形式只是載體,但更重要的要明白為什么要辦活動,有導向型的開展活動設計,將優秀的文化融入日常活動,完成文化平臺的構建。
(三)師生聯動,構建機制健全型平臺
高校共青團是由青年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在開展文化育人中,我們會發現教師在其中體現的價值是個體學生很難等同的。教師本身在學生群體中就有率先垂范的形象。教師很多時候像是學生們的領頭羊,辯證的頭羊效應來說,提升教師對于文化認同、文化歸屬、文化傳播的參與度,無疑會使得文化育人工作事半功倍。深入結合第二課堂特點,以教師的正面引導加之團工作開展,加快文化氛圍營造,促進文化形成體系健全。從學生層面,多元文化的沖擊難以防范,因此在信息輿情觀測基礎之上,組建新興動向的監測隊伍,這樣的隊伍建設需要多條線齊抓并管,盡可能多的了解學生思維動態,以便及時作出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劉丙元.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共青團話語系統建設[J].共青團與青年工作,2016(02):87-91.
[2]莫憂.高校共青團推進文化自信融入文化育人過程的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8):124-127.
[3]秦志龍.論堅定文化自信的三個基本問題[J].科學社會主義,2017(0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