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吳穎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并且在世界各地蔓延,導致多地區均出現嚴重疫情,而且在疫情好轉后均發生散發反彈的現象。不同于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即“非典”),有關數據顯示全球恢復到疫情前生產生活情況需7.4年,這意味著新冠疫情已然常態化?;仡欉@段時期,無疑對于我國教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對教學信息化的開展進行分析,希望能對讀者有一定啟發。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教學信息化
一、引言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教育領域不斷發生著深刻的變革。通過網絡和多媒體等媒介,教學也不僅僅停留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新冠疫情的突然襲來,打破了教學工作的正常有序進行。而學校學生密度大,疫情期間需要控制各個區域人流量,減少人員之間的接觸,嚴格防控人員交叉感染,將物理空間傳染影響降低到最小可能。教學信息化在這一時期突出表現就是“互聯網+教育”,通過網絡教學保證教學工作的開展。
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普遍開展,我們也明顯可以看到教學信息化與傳統教學方式的不同,線上教學實現教學設施的網絡化,增強了學習資源的共享。教學信息化為學生提供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容量龐大的教學資源,而疫情已然常態化,如何改進教學仍然值得思考。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教學信息化開展簡述
1.疫情期間教學信息化工作簡述
科教興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對于教育教學信息化一直高度重視,在多年的研究下,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學信息化的道路。疫情期間,雖多地多校停課、延遲開學,但基本都做到了充分使用互聯網各大平臺進行網絡授課等在線教育,能夠做到“停課不停學”,并且學生學習沒有被耽誤,這正是基于我國教學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已足夠堅實。
2.疫情期間教學信息化工作分析
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師生都適應這種教學模式,雖然有創新的想法卻難以真正實現突破。而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填鴨式教學模式的正常開展,線上課堂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自行構建知識體系。在學校的角度上,可以把這次疫情視為本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試金石。線上教學,通過互聯網打造出教學的虛擬空間,綜合運用視頻直播、社交網絡,PPT+語音,以屏幕共享,文檔共享等教授學生知識,學生可隨時以發“彈幕”的形式進行課堂互動,信息化教學不僅有視覺效果好,影音交錯沖擊的特點,網課可直播、可錄放,學生可根據自身薄弱項對部分知識點反復觀看,這是線下教學日常課堂所不具備的。
但不可忽視,目前有許多在線教育的產品,這些產品只是將線下課程在錄制好后上傳到線上,這不是真正的線上教學,只是線下學習的簡單復刻。這種學習方法并不能保證學生學習過程的完整性,無法確定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了學習中。線上教育中,自我控制力強和學習主動性的學生往往才能拔得頭籌,而投機取巧的學生往往學習效果差,意志力不夠堅定的學生也往往不能長期堅持。
大數據時代,數據數量以指數級的速度瞬息萬變,教學工作中要甄別有用的數據,真正用到教學環節,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提升。教育現代化與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密不可分,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廣泛開展,正是推進信息化在教學領域發展的契機,學校更應借此契機推動教育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探索教學工作開展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3.疫情期間教學信息化與非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信息化辨析
教學常態化下開展的教學信息化工作,主要是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推動教育創新,幫助學生全面發展;而疫情期間開展的網絡授課等“互聯網+教育”教學信息化方式,是對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完全替代,實屬無奈之舉,畢竟學生的學習是由不得耽誤。在疫情并未到來之前,信息技術是輔助課堂教學完成的重要手段;但疫情期間的“互聯網+教育”,完全脫離了課堂教學這個載體,需要通過網絡完成教師授課、學生小組討論、師生問答互動等所有教學任務。步入疫情常態化階段,我們仍應該運用好互聯網平臺,通過信息資源和技術手段,做好信息化教學和教學管理。教學信息化,也將實現教育的五個任何都更為可能,即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從任何課本開始學習任何課程。電子產品的普及,學生往往配備了智能手表,kindle等“裝備”,這相當于書本就隨時在身邊。
三、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給出教學信息化相關建議
1.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做好配合
線下教學對于電子產品依賴程度小,但線上教學主要需要通過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對于學生視力有一定損害,授課時長需要嚴格把控。在復課后的教學中,教師依舊也要充分有效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課程準備,把線上線下教學有機結合好,做好兩個端口教學計劃的配合與結合。不僅做到教學內容的結合,也要做好教學方法的結合。此外,對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重復把握好后,對于線上學習效果較差的學生采取措施幫扶,防止學生間成績差異懸殊。疫情期間在家學習的階段,把主要知識模塊進行了學習,回到學校后老師要著重帶領學生進行專題專項復習,做到復習精準化。最終要使學生達到既可以把書讀薄,又可以把書讀厚。
2.對學生要有正確引導
大多數學生都存在學習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學生智力沒有問題但是成績卻一般的原因。注意力是學生發展閱讀、記憶、思維、創造等其他能力的基礎,部分學生在疫情期間進行網絡教學的階段,成績有下跌情況,因為在家學習干擾因素過多。疫情期間在家辦公的成年人工作效率都會有下降,更何況注意力極易受到影響的學生呢。電子產品為何會受到孩子們的喜愛,是因為在它們往往不需要學生專注思考,就主動讓學生接受到大量信息。而學習過程中根本沒有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接受大量且好玩的信息的適合,所以學生沉迷于電子產品,往往學習會一落千丈。電子產品中的娛樂對于學生時間的占用,會剝奪學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家長一定要規范學生在電子產品上花費的時間,趁早讓學生脫離令人沉迷的電子產品,早日懂得玩物喪志真正的含義。
不可忽視的是,教師通過各式各樣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把互聯網中的影音圖像資料等充分利用為教學資料,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變廢為寶”。電子產品多充斥著碎片化知識,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教師一定要在課堂教學中把控好學生,使學生有正確的思想,對于網絡上的信息可以正確判斷,利用好電子產品。
3.線上課程切忌盲目貪多
教學信息化在開展中,尤其是疫情期間學生進行教學只能通過線上一種途徑。隨之產生的問題,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眾多培訓機構看到學生單一化利用網絡學習的無形市場,紛紛推出低價甚至免費課程或者服務,表面上給莘莘學子提供了更加多樣的選擇,但是這些課程或服務卻往往良莠不齊。市場上多個在線學習平臺推出9.9元十節課等學習體驗課,不少家長沒有禁住誘惑給孩子買了多項體驗課,看似價格低廉總價并沒有多少,但實際上卻并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的學習。在線課程的學習中,“宜精不宜多",學校以及老師要在把課程選擇權交給家長的同時,幫助家長甄別課程,進行正確的指引,為家長在網絡課程方面提供好的建議和指南。
三、針對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給出教學信息化相關建議
對于我國絕大多數師生,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互聯網,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網絡的應用也是屢見不鮮,但疫情期間線上學習完全替代了線下學習,在這方面的經驗卻并不多。疫情反復,我們把新冠肺炎疫情已確定為常態化現象,因此,對教師、學生和家長是很有必要提供科學引導的。
首先,教師是學生的引領者,需要做到為學生提供最為科學規范的學習指導。所以學校要為教師提供線上教學的策略培訓或指引,通過評估方式提升教師能力。對于有在線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根據她們年輕學習能力強,對于網絡更為熟悉的特點,可以實施緊急網絡培訓,這會非常有利于之后對于其他教師的幫帶。
其次,可以實行雙師課堂教學模式,即主講教師視頻講解與班級學科教師遠程輔導,雙管齊下,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優勢。再有,學校也要引導學生對線上課堂有科學認知,正確看待網絡教育,結合不同平臺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指引。
此外,教育相關部門應籌劃編寫簡明扼要小冊子方便在線教學,通過階段性測試不斷提升教師的在線教學能力,把持續學習與突擊提升結合好。
四、小結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學校傳統教學與在線教學的融合將會是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發展方向。時空條件對于線上教學的限制小,大數據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可以充分進行記錄和提取,通過數據分析,將學生的微觀動態展現給老師,根據學生情況適度調整教學方案,幫老師更懂得學生。這也是真正通過數據實現服務式教學,實現學生成為教育活動中的主人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疫情防控期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學工作[J].中國教育網絡.2020(Z1).
[2]舒歆.信息化教學探討[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7(03).
[3]陸以勤.信息化在高校疫情防控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網絡,2020(Z1).
[4]教育大考.“疫情”突襲,遠程教學、云上課堂、在線學習,教育信息化大顯身手[J].教育,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