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昀璐
◆摘? 要:幼兒在生活中游戲,在游戲中生活,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是幼兒生命成長的需要。特別在開放式的區域活動中,開放式區域活動能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帶給幼兒自主感、參與感、成就感的游戲體驗。但是在國內教育情況的大背景下,幼兒園作為我國教育的起步階段,幼兒園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到幼兒今后的發展。所以學習性區域活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關鍵詞:開放式;學習性區域活動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很多老師會困惑,既然是開放式的區域活動,那如何讓孩子自主選擇學習性區域活動呢。以下是我從組織策略,區域空間劃分,教師的指導與評價,三個方面進行的一些思考。
一、教師的巧心思——組織策略
1.利用各種形式吸引幼兒主動參加活動
具有自主選擇權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前提,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選擇,又要保證學習性區域活動的有效性,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吸引幼兒能主動參加學習性區域活動。
比如:可以與孩子一起設計進區統計表,一周一張,每玩過一個區域,就可以在這個區域上貼上小星星或者孩子喜歡的圖案。到了大班,幼兒學習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會進一步提高,教師可引導幼兒自己制定選區計劃表,要求把每個區域的內容都要安排進計劃表內,幼兒可以通過計劃表直觀地看到自己一周甚至一個月的活動安排,通過自主制定計劃表,孩子們可以逐漸學習統籌規劃自己的學習活動,不僅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也可有意識地參與自己不太擅長或從未嘗試過的活動,從而進一步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
在每次區域活動后,教師有意識的重點點評學習性區域的工作情況,通過各種形式展示區域活動情況(錄像、照片、談話),肯定孩子在活動中的積極表現,同時吸引其他孩子對學習性區域工作的關注。在點評的過程中,有時候孩子就會默默記住大家給他的建議,并且在下次的區域活動中進行改善。
我們也可以以預約區域的形式來吸引孩子選擇學習性區域活動。老師可以和孩子們介紹學習性區域明天要投放的材料內容,進行預約制,只有三個或者五個名額,想要預約的孩子報名。以這種方式,激發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
2.投放豐富材料,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
吸引孩子進區后,當然材料的投放也要吸引孩子。區域活動中,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適合的材料,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孩子要有層次性,以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按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比如:中班的區域活動中要學習編織,除了環境創設一些編織步驟圖,還可以投放不同的材料讓孩子操作,如,毛根、各種粗細軟硬的線,稻草、鐵絲、紙等,還有各種珠子配飾等。同時還要提供簡單的編織工具,毛絨球器,鉤針、編織架等。動手能力弱點的孩子可以選擇做簡單的作品,如用繞的方式來制作毛絨球,毛線帽子等。能力較強的孩子還可以用編三股辮四股辮等方式制作,熟練后還可以添加珠子,裝飾品等,編成手鏈,項鏈。在班級設置專門的展示區,擺放孩子完成的作品,讓孩子有種滿足感和成就感。
3.投放的材料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調整,要有推進性
又如:在小班操作區活動“喂動物吃東西”中,可以先投放最容易操作的大勺子和大珠子,幾天后,根據孩子的掌握情況,可以繼續投放小勺子和小珠子。通過觀察,如果幼兒能夠較好地使用大勺,而使用小勺有一定難度,說明幼兒的能力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撤去大勺子,全部改成小勺子,因為小勺子在幼兒喂食的時候對幼兒手眼協調能力的要求更高。在后續的活動中,在小勺的基礎上還可以增加鑷子,還可提供不同大小、形狀、不同重量、不同顏色的仿真食物。
二、教師的空間設計——合理的區域劃分
首先區域標志要明顯,區域的內容是明確??梢詭熡坠餐O計圖文并茂的區域標志,共同制定好關于進區規則、安全、禮貌等方面的班級公約。這樣孩子們對區域的位置和功能也有更容易內化。
區域的劃分,要考慮動靜分開,學習性區域需要幼兒獨立思考、集中注意、耐心操作的,因此我們要幫助幼兒建立互不干擾的規則意識,空間位置上,學習性區域不要與表演區、建構區靠太近,孩子會被吸引,影響孩子的工作。學習性區域可以選擇在工作毯,一人一份材料操作,也可以在桌面上進行操作。
三、自醒反思——教師的指導與評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說明”部分強調,實施《指南》時應“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由此,我們在組織每一次區域活動時,教師應將這方面的要求融于學習性區域活動的指導中,提高指導的針對性。
而成功的評價則是對幼兒活動情況的分析和引導、肯定和激勵,它不僅引導游戲的推進,還引領了幼兒的發展方向?,F在從三個方面來談談。
一是導入環節,導入方式是多樣的,不管何種形式,我們在提出相關區域活動要求時要注意適時地提出學習品質要求。
二是活動過程,老師重點觀察引導學習性區域的孩子,一般來說, 教師不要隨意介入,以觀察為主,當幼兒出現游離游戲、矛盾沖突、問題行為或遇到困難無法解決的時候,教師及時介入,有助于保障活動有質量。保育員負責環顧班級總體的活動情況,保證幼兒活動的安全。在孩子熟悉規則玩法后,可以請保育員老師在附近觀察孩子活動情況,教師全班環視觀察,進行及時的記錄,可以準備個記錄單,用簡單的符號或者文字來標注孩子活動中的情況與問題。
三是結束環節的評價,由于每次活動都是分組進行的,一些小組個性的問題就可以在過程中邊指導邊評析而解決了,但是一些由個性引發共性的問題就有必要在集體面前、組織所有幼兒一起來面對和解決了,比如規則上的、行為上的、共性認知上的。
學習性區域活動的研究與開展,必將伴隨著教師們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也必將在不斷產生困惑—提出質疑—引發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日趨成熟,真正實現促進每個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