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底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全力推進“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各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成就。為充分展現各地區各部門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經驗做法和探索實踐,以及取得的顯著成效,現推出“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巡禮系列文章。
“十三五”時期,河南省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25.97萬人,主要分布在“三山”的50個縣(市、區),搬遷群眾告別故土、搬離窮窩、改變了居住環境,生活質量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嬗變喜悅
三門峽市盧氏縣,易地搬遷任務最重,占到河南省總搬遷量的1/8。位于縣城西南部洛河南岸209國道南側的興賢里社區則是當地55個搬遷安置點中最大的安置點。2017年7月開始興建,2018年8月高標準完工,社區里2749戶11212人從18個鄉鎮搬遷而來。
搬遷戶崔歷英原住橫澗鄉大村,全家守著幾畝薄地苦熬受窮,搬遷到興賢里社區后,他分到了三室兩廳的安置新房,女婿和兒子打工每人月收入3000多元,外孫子上了安置點附近的學校,他高興地說:“過去5口人住3間土坯瓦房,國家政策好,給我們解決了住的問題,幫我辦了低保,領上了養老金,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55歲的劉黑旦搬遷新居后,成立了盧氏縣寶林林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貧困群眾50余人,建起了千畝連翹基地,當年就實現貧困群眾人均增收600元,他本人也于2018年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并競選上了社區樓長和秋實街坊理事會主任。2019年6月,他又成立了盧氏縣興昌勞務有限公司,帶領興賢里社區200余名貧困群眾就近務工,累計為社區貧困群眾增收70余萬元。
像興賢里社區一樣,河南省50個縣(市、區)的858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拔地而起,7.5萬套安置住房幫助25.97萬搬遷群眾圓了安居夢、小康夢。
2017至2019年,河南省連續三年獲得國務院激勵表彰。2018年10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現場會在河南省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胡春華對河南省近年來集中力量打好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河南貧困人口多、搬遷難度大,河南省委、省政府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頭戲,探索出了一些符合省情、群眾滿意的路子。
傳承弘揚
河南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傳承焦裕祿全心全意為人民精神,把“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納入新型城鎮化、現代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統籌推進,讓群眾既能住上新房子,又能過上新生活。
河南省發展改革委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牽頭部門,大力弘揚焦裕祿同志“三股勁”精神,成立工作專班,先后抽調業務骨干20余人專職推進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會同50個市縣的搬遷辦,三年多風雨兼程,三年多夙興夜寐,交出了易地扶貧搬遷“河南答卷”。
三年多來,全省搬遷戰線同志“無節休”“連軸轉”成為日常,“馬上辦”“一起干”成為自覺。有的同志一連幾個月沒有休過完整的周末,“五加二”“白加黑”成為家常便飯;有的同志全年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穿梭在安置點之間,累計行程上萬公里,走訪搬遷群眾近千戶;有的同志經常性吃住在辦公室,行軍床、方便面成為“標配”……
桐柏縣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楊,自接手工作3年間,每周至少一次前往現場督導工作進度,讓1125戶4268名貧困人員得到安置。2017年12月,正值工程建設緊要時期,劉楊突感心跳加速、絞痛難忍,經檢查被留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術后僅20天就不顧醫生勸告返回崗位。2019年6月9日,劉楊因身體不適,不得不轉送到省人民醫院。臨出發前,他還是放心不下手頭的各項工作再三交代,“三五天我不一定回得來,工作上的事你們要盯緊點”。
張學兵作為三門峽市搬遷辦負責同志,在工程建設的攻堅階段,連續65天早上六點半出門,晚上九點回住所,走遍全市所有安置點,實地查看工程進展;和縣鄉領導座談,探討解決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查看檔案資料,糾正基層工作中出現的錯誤;走村入戶,對搬遷群眾的政策困惑進行答疑。在他的具體組織推進下,三門峽圓滿完成了全市6.52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在河南易地扶貧搬遷的戰場上,這樣的干部數不勝數,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一個個易地扶貧搬遷干部的感人事跡,生動地詮釋了焦裕祿精神的實踐內涵,書寫著感人的奮斗篇章。
謀篇破難
收入怎么增?盤活遷出區和安置點資源,開展產業扶貧“五個1”專項行動,在有條件的安置點建設1個村級光伏小電站,因地制宜落實1項產業幫扶措施,引導龍頭企業建設1個扶貧車間,有勞動意愿和勞動能力的搬遷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貧困戶有1份集中理財、定期返還的穩定收益,每個搬遷戶至少有一項以上脫貧措施,已累計脫貧24.9萬人、占比95.9%。
配套如何建?在規模以上安置點同步配建公共服務設施,實現有社區服務中心、有義務教育學校、有幼兒園、有衛生室、有文化場所,目前,共新建社區服務中心525個、文化廣場558個、綜合活動室316個、衛生室234個、幼兒園133個、學校220所,累計鋪設飲水管道1220公里、道路硬化949公里、電網567公里。
產業如何抓?依托安置點“靠縣城、靠園區、靠鄉鎮、靠鄉村旅游點”的區位優勢,推動扶貧車間、衛星工廠、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扶貧項目向搬遷群眾聚焦發力。依托龍頭企業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信陽市新縣發展茶葉種植和生產,產茶時節搬遷戶通過采茶,季節性收入能達約3000元。南陽市內鄉縣探索推進“黨委政府+合作社+龍頭企業+金融機構+搬遷戶”的模式,搬遷戶年均可獲得穩定分紅約6000元。
人崗怎么配?建立精準就業臺賬,加強就業跟蹤服務,省市縣三級聯動,在800人以上安置區開展就業對接活動,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務、送崗位上門。全省實現就業的搬遷勞動力中,縣內就業占比達56.3%。勞務務工、中介組織就業等方式占比51.2%。有培訓意愿且符合受訓條件的人數8.17萬人,基本實現“應訓盡訓”。
生態如何護?結合實際分類處置遷出區資源,具備條件的優先復墾為耕地。不宜復墾的,開展生態環境整治工作,做到“宜生態則生態,宜林則林、宜園則園”。全省已實施生態修復1.03萬畝,一大批生態脆弱地區實現了綠水青山,并通過休閑旅游等方式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實現搬遷脫貧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
治理怎么優?全面摸排安置點基層黨建情況,人數較多的安置點新建黨組織、服務機構,人數較少的就近納入管理,基本實現集中安置點基層組織和服務機構全覆蓋。不少社區還設立便民綜合服務窗口、愛心超市、農村電商服務站等,有條件的地方將社區管理運行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予以保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社區服務機構和基層黨組織積極發揮作用,抗擊疫情、確保搬遷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全省858個搬遷安置區無一人感染。
新村如何融?科學布局、有機發展,緊扣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明確以集中安置為主,占比達90%,最大安置點搬遷規模為1.03萬人,推動易地扶貧搬遷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有效銜接。
告別“九溝十八岔”搬進新社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因搬遷而小康的人們已匯入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之中。河南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表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不是下山與上樓的簡單轉換,而是讓搬遷群眾從好房子到好日子的品質進階,這是河南25.97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期望,也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河南省發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