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力 王繼源
“十四五”時期,要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創新引領,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區域互動,實施陸海統籌,打造暢通國內大循環、引領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勇當我國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建設重大原始創新和重要成果應用轉化的策源地,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產業集群,構建區域重大戰略融合的重要支點,當好落實海洋強國戰略的標桿。
一、改革創新、開拓進取,經濟特區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和偉大創舉。上世紀80年代,中央先后批準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經濟特區。
40年來,經濟特區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加快推進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進程中創造了偉大奇跡。深圳從一個邊陲農業縣發展成為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珠海從一個落后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汕頭從一座偏遠小城日益發展成為內秀外名的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廈門從曾經封閉的海防前線發展成為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海南從一個落后邊陲海島發展成為改革開放新高地。
二、新時代、新作為,經濟特區要在我國新發展格局中承擔更大使命作出更大貢獻
“十四五”時期,經濟特區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創新引領,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區域互動,實施陸海統籌,推動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體現新擔當、展現新作為。
(一)全面擴大開放,打造暢通國內大循環、引領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經濟特區擁有海陸空運通達五洲區位優勢,是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重要交匯點,要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擴大開放,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深化對內聯系,增加經濟縱深,不斷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城鄉區域循環,發揮好國內國際雙循環中 “連通器”“放大器”作用。
深圳特區要持續對標全球標桿城市,率先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主動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協作,擴大金融、航運等重點領域開放,搶占產業鏈供應鏈制高點,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產業合作競爭,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珠海特區要發揮毗鄰港澳優勢,加強珠江口兩岸互聯互通,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汕頭特區要發揮沿海開放、僑鄉經濟等優勢,推進華僑試驗區建設,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廈門特區要立足沿海近臺的地緣優勢,縱深推進跨島發展,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際航運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海南特區要充分發揮背靠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腹地經濟等優勢,加快建設海南自貿港,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打造國際旅游消費中心。
(二)全面深化改革,勇當我國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試驗田
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和較大的地方立法權,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文化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制度創新成果。
深圳特區要堅定扛起中央賦予綜合改革試點的主體責任,在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科技創新體制、對外開放、公共服務體制、生態和城市空間治理等領域加快形成一批制度創新成果,繼續當好改革“試驗田”,爭創發展“新標桿”。珠海特區要立足生態文明改革試點的成功經驗,率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共生的路子。汕頭特區要簡政放權,在做大做強鎮域經濟、優化營商環境等領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廈門特區要持續在產業發展、市場開放、金融服務、服務貿易等方面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探索,為全國加快改革發展探索更多廈門經驗。海南特區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加強稅收、社會治理、法治、風險防控等四個方面的制度建設。
(三)強化創新引領,建設重大原始創新和重要成果應用轉化的策源地
經濟特區創新主體豐富、創新人才聚集、創新生態良好、創新體制靈活,要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布局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臺,發揮新型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解決“卡脖子”問題,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大力推進開放式創新,不斷提升創新策源功能,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深圳特區要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開展前瞻性科技研究,加大“從0到1”投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廣深港澳科技走廊,培育壯大領軍型創新企業,提升創新創業密度,不斷推動技術和產業迭代升級,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珠海特區要以國家高新區為主平臺,深化珠澳跨境科技創新合作,建設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汕頭特區要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提質增效”行動,打造區域創新策源地。廈門特區加強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領域從研發創新到產業化的支持力度,要著力引進具有核心技術的行業頭部企業,打造“金融科技之城”。海南特區要建設南繁、深海、航天三大科技城,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四)推動產業升級,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產業集群
經濟特區產業鏈條完整、產業配套齊全、新興產業集聚,要積極融入主動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培育新動能、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深圳特區要聚焦實體經濟,堅持“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協同發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海洋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抓住5G全覆蓋的機遇推動產業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珠海特區要重點發展高新技術、中醫藥、特色金融、商貿消費、文旅會展等重點產業,打造珠江口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龍頭。汕頭特區要加強產業發展空間挖掘和平臺建設,引進培育重大產業集群,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廈門特區要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鞏固提升電子信息、航運物流、旅游會展等優勢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生物醫藥與健康、新型功能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海南特區要大力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夯實實體經濟的基礎。
(五)區域協調互動,構建區域重大戰略融合的重要支點
經濟特區既是粵港澳大灣區、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區域重大戰略的重要支點,又是對港澳臺合作的前沿,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要不斷提升特區城市能級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都市圈、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要以特區為紐帶,搭建更為廣泛多元的合作平臺,加強重大戰略協同共振,促進香港、澳門、臺灣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深圳特區要發揮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作用,推進廣深雙城聯動,做強深港一極,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推動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通過深港合作把更多的國際化資源、國際化機構、國際化人才吸引到深圳投資興業。珠海特區要深化珠澳合作,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以更大力度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汕頭特區要在“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當中推動深圳與汕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廈門特區要發揮對臺優勢,全力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為促進祖國統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海南特區要加強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在產業鏈構建、企業走出去方面實現優勢互補。
(六)實施陸海統籌,當好落實海洋強國戰略的標桿
經濟特區依海而生,向海而興,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極其廣闊的領海,海洋已經成為特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名片,要堅持陸海深度統籌,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健全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創新海洋科技動力,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提升海洋國際影響力,持續激發經濟發展的“藍色動能”。
深圳特區要以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為目標,打造東西兩翼海洋產業發展帶,大力發展高端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組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努力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高地、海洋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海洋國際交流合作的先鋒地。珠海特區要堅持海陸一體化戰略,積極推進橫琴海岸帶等綜合整治修復,構建藍色屏障,大力發展海洋油氣、海洋化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和濱海旅游,努力實現海洋經濟與生態文明融合雙贏。汕頭特區要打造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基地,培育海洋能源、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激發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廈門特區要堅持走“依海富市、以海強市、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道路,全力推動“兩港一區”載體建設,培育海洋經濟新興產業,推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打造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的濱海之城。海南特區要充分借鑒國外著名島嶼發展的成功經驗,做好陸海資源開發、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生態保護、聯動開放“五個統籌”,努力形成陸海資源、產業、空間互動協調發展新格局。
(高國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地所所長。王繼源,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