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斅
在素質教育改革下,小學德育課程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高質量的“德育”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素養和正確的法治觀念,這對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意義重大。而傳統優秀文化的有效融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學德育課程的教學質量,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以下內容為提出的一些有效融入策略,僅供參考。
一、將中華傳統文化有效的滲透到小學德育教學中的價值意義
第一點,能夠更好的實現小學德育教學內容的補充。在過去傳統的小學德育教學過程中,老師一般會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等知識點一股腦的灌輸給學生,這種學習模式較為枯燥和呆板,很難有效的激發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能夠有效的提升整體德育教學的成效。而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將中華傳統文化有效的滲透到小學德育教學中能夠更好的讓學生把握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內涵,借助更加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學生的德育意識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確保實現對小學德育教學內容的進一步豐富與擴充,很好的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第二點,更有助于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明的濃縮,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建設的基礎。所以在實際開展德育教學的過程中,將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滲透,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加深學習的印象,讓學生深刻的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處,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民主歸屬和自豪感。以此為基礎,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更積極主動的承擔起傳統文化的傳承重任,真正的強化和提升文化傳承意識,有助于學生的進一步成長。
二、小學德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1.創設情境,感知愛國之情
創設教學情境的意義在于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呈積極化的狀態。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根據學生的認知需要,創設切合主題的情境,激發學生內心感受和情感共鳴。例如:伴隨《愛我中華》的優美旋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我國多民族團結共榮的獨特風情,走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主題,初步感知“我國是多民族統一的國家”這一內容,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2.教學內容生活化
小學高年級德育教學內容主要有: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生活、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共同世界。由此,在教學中實踐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內容生活化要求教師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引入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如,在教學“誠實守信”時,應呈現真實發生的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并且讓他們相互交流自己或身邊的人在這方面所遇到的情況和感受,對不同情況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思考和探討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學會根據情境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行為選擇。這樣教學內容就滿足了生活化的要求,將德育課程知識和生活實際有機結合,學生能夠以德育的視角去觀察和分析生活,從而獲得更多的感悟。
3.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德育學科內容是比較單調且枯燥的,學生對此不容易理解且容易失去興趣,所以老師要轉變教學策略,要充分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有趣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投身學習,讓學生的核心素養獲得有效提升。例如在教學“多元文化 多樣魅力”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信息技術巧妙地融入教學,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在網上給學生搜集有關世界各地的文化圖片、文字、視頻資源,將這些資源進行合理匯總,制作成一段時長為幾分鐘的視頻,在課堂為學生播放視頻,視頻展現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給學生創建了形象且生動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對學習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視頻展示完,對學生進行本節知識的形象講解,通過講解與視頻觀看,學生能夠對知識了解形成更深的印象,而且學生不會覺得學習知識枯燥乏味,而是興趣盎然,這都是有賴于應用了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因此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在教學中推廣。
4.在課外實踐過程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德育學科的教學僅僅建立在教學課堂上是不夠的,還需要積極地進行課外拓展和課外實踐,讓小學生在課外實踐中切身領悟相關知識,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所以小學德育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積極地組織學生開展各類教學實踐活動,并有效地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德育四年級上冊”第十課“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積極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并有效地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5.做好家校合作教學
在進行小學德育教學的時候,家庭的教育也顯得十分重要。家庭教育往往也是學生最早接觸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養成自己的品質和性格,不斷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確保學生的全面成長與進步。所以,在將傳統文化教學滲透到小學德育教學的時候,老師也要和家長多積極溝通交流,讓家長在家庭中營造一種傳統文化學習的氣氛,并且家長也要積極的發揮出個人的監督作用,積極的引導學生共同學習和進步,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特有的魅力,最終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傳統道德思想意識。
6.深入了解,感悟民族魅力
教師需要結合實事及時更新資料,增強知識的現實感和真實性,彌補教材的不足,實現“知行合一”的目標,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此環節需要教師充分整合利用校內外資源,適時引入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服飾、民族節日等,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家鄉的少數民族進行調查和研究,初步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促進他們的社會性發展,引導學生感悟民族魅力。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教師在德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從而在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關鍵品格,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