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垠燁
小學美術教育作為小學課程體系中重要部分,對于學生美術知識的提升尤其是審美意識的培養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將結合課堂實踐,通過分析小學美術欣賞教育,探究提升小學美術教育欣賞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著重培養學生對美術藝術的創新性審美意韻的綜合能力,形成系統的教學措施,使其能夠有效地應用在教學中,為今后小學美術欣賞教育和學生新型審美綜合能力培養提出新方法。
一、個性教學設計為創新性審美意蘊的培養提供可能
在一份具有創新思維的美術教學設計中必需關聯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和個性認知的充分結合。這樣的個性化設計在教學目標上必須明確想象力的要求。如對學生空間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維上的要求,并加以機制干預以期達到較好的“創新”效果。
培養學生創新性的教學設計一般會呈現以下幾個特點:(1)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以獲得更多感性的經驗,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體會審美意韻;(2)注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能充分給予學生時空關照,尊重個體感知,以打開個體創新性思維的大門;(3)引導學生關注相關材料豐富審美認知,以發展學生的藝術空間思維想象力;(4)引導兒童積極參與創新、充分體驗生活、積極實踐不斷豐富審美經驗,為發展良好創新性審美能力創設條件;(5)不斷追求圖畫的意韻與美觀,重點關注孩子的創新性審美意韻能力的發展。在美術課堂上,培養審美性意韻是重要的目標,審美情操則是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將美好世界觀、人生觀向學生滲透,讓學生們最終能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審美能力與審美意韻。
二、情境創設是創新性審美意韻培養的關鍵因素
眾所周知,美術作品在表現上往往是靜態的呈示,然而我們在生活中觀察到又往往是動態的。由動態向靜態的轉變本身就是一種創作過程,在畫疾馳的汽車、飛翔的小鳥、流動的溪水時,我們用靜態作品來表現動態美也是美術的常規表現形式,重在創造美術審美性意韻的表現活動,要求作者尤為關注所運用素材、指導觀察素材的過程中展示素材的空間情境創設,這是引發觀者與作品產生共鳴的主要手段。這幾方面中所展示的幾個要素有許多是可以控制的,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時間、展示過程等;還有空間背景的素材選擇與展示方式,也是可控的內容。在觀者學生方面,我們可加以影響對素材的認知,至于技能、審美等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方面,以期待對其他的控制展示達到情境空間創設的最大效益。
三、語言交流為創新性審美意韻的培養保駕護航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學語言的功能時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言是教學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語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的媒介,更使得是學生之間的交流產生共鳴。溝通只要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則傾聽對方的意見,往往是孩子樂于“交流”的現象。教學中,如果著力關注交流語言的運用,想必對創新性審美意韻的創生一定能夠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四、小組合作是創新性審美意韻氣質培養的保障
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念與方略。由于其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在美術教學中創作的個體行為與小組合作的團體行為似乎存在著較大差異與矛盾。
學生在學習欣賞的過程中,依據課堂創新性審美的培育目標下,培養鍛煉學生的欣賞美、體會美的能力,擁有創新性審美意韻的能力和氣質。這也成為實施和培養創新性審美意韻的方式和方法。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大致分為專題欣賞課、隨堂欣賞課和現場欣賞課三類。
1.專題欣賞課
專題欣賞課是圍繞某個欣賞課題進行整堂欣賞,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內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和評析的課程。
在美術專題欣賞課中,常規的教學設計。教師往往讓學生看著作品圖片,便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場面。可想而知,學習效率很低。而要改變這樣被動的課堂。
首先該從個性的教學設計入手。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為此,可采取的個性的教學設計和突破舊式教學策略:
(1)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縮短學生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直接興趣;
(2)讓學生仔細地“讀畫”幾分鐘,然后再請學生說說對作品初步的感覺,此時讓學生們比對畫作的歷史背景和畫家的創作背景做簡單的講解和補充;
(3)用思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可以從色彩、線條、給人的情緒上去細致地體會畫作的意境和深層的意韻世界;
(4)把學生分小組,以討論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習深度。對于欣賞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欣賞評議,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并為班級交流欣賞成果作準備。
2.隨堂欣賞課
隨堂欣賞課是指結合教學內容穿插進行的欣賞,這種欣賞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得很多,
3.現場欣賞
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之外的美術欣賞形式,是指在較長時間內到現場和實地察看所進行的欣賞教學。例如:組織兒童參觀美術作品展覽。要選擇與兒童的認知和欣賞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能激發兒童興趣的作品;要選擇的是本身富有兒童情趣的、易于兒童接受與理解的作品。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課前對收集的欣賞作品進行挑選、歸類,同時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題材。
二是可以選擇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作為補充材料。這樣,學生就不會對欣賞作品產生距離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賞的興趣也就又提上來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美術教育的特點和以欣賞課的創新性審美意韻的培養新角度提出了新觀點,以課程的個性教學設計,情境創設,語言的組織,小組合作等四個方向加入創新性審美的新方向為主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審美意韻的能力做出了理論設想。再聯系欣賞課中的三種形式,分別在專題欣賞、隨堂欣賞課、現場欣賞課的三種形式中對培養創新性審美加以實踐分析。課堂基于此探究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總體來說,創新性審美意韻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是一個創新的工程,要結合實際課堂教學得以實現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