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芬


一、提出背景
新課程要求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引領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營造直觀實時生動的地理教學環境,在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中,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素養。講評課跟新授課的教學一樣,都應注重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一堂高效的講評課不但可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矯正、鞏固和深化學生已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質疑精神和創新意識,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對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不斷促進教師的自我發展。
二、高中地理講評課的現狀
高中地理講評課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教師對試卷講評論是不足教學態度消極;教學方法單一;重難點不突出,教學缺乏層次;講練脫節缺乏鞏固。
三、案例分析
下面本文就高二下學期地理月考試卷講評課為例進行說明。
(一)課前準備
1.充分備課把握教學重難點及教學方法。
①質量分析:在備課中,首先要對試卷進行細致的質量分析,分析內容主要包括學科核心素養、能力目標、知識目標、答題分析和復習建議。通過系統的質量分析,教師能夠充分的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確定本次考試講評課的重難點,合理安排教學時間。②教學方法分析:根據美國教育學家艾德格.戴爾 的“學習金字塔模型”理論,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法、板畫講演法、多媒體教學法、合作探究法、思維導圖建模法等。
2.演示文稿的設計與制作。
(二)課堂講評
1.小組合作討論質疑。
2.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例題1】位于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是一個群島國家,其森林面積達88萬平方千米,占其國土面積的46%。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2年,印度尼西亞低洼地帶98%的原始森林將消失,下圖為印度尼西亞地理位置示意圖。據此下題。
印度尼西亞原始森林消失帶來的直接后果是( )
A.破壞碳氧平衡 B.沿海低地被淹 C.土壤肥力下降 D.洪澇災害頻發
【答題情況】本題考查森林的影響,關鍵是“直接后果”,該題得分率為42.4%,選錯的原因一方面是粗心審錯題,另一方面是對“森林的影響”該知識點掌握不好。
【講評策略】①板畫法、思維導圖建模法:講解的時候老師可以采用板畫講演法、思維導圖建模法。板畫如下所示:
【例題2】我國四個南極科考站中
A.昆侖站氣壓最高 B. 中山站常年盛行東北風
C. 長城站降雪量最大 D. 泰山站年日照時數最長
【答題情況】該題得分率僅為24.2%,學生選A的選率達36%,學生對影響氣壓的要素不理解(海拔越高,氣壓越低)。選B的選率達36.8%,說明學生對大氣運動三圈環流知識點把握不夠,中山站應該常年盛行東南風。
【講評策略】①小組合作討論質疑(分組討論法,知識保留50%);②選派學生代表講解示,老師適當引導(向別人講授、相互教,知識保留90%),展示結束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賞識教育);③老師歸納提升(知識建構)。多媒體展示一張南極地區位置示意圖,一張南極地形剖面圖,同時板畫演講引導學生繪制“七壓六風”示意圖以及各個氣壓帶風帶控制下的干濕狀態。(板畫講演與多媒體教學相融合法)
通過以上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講評課應體現新課程要求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提高講評課教學效率。
(三)課后鞏固練習階段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地基礎上牢固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以便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卓有成效地運用." [3]鞏固性原則對于新授課知識點地鞏固具有重要作用,對于試卷講評課同樣有效。教師應該在講評后設計相應的變式練習。關于變式練習的設置,除了基于“相關知識”原則,還應注意根據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根據不同班級學情,設計具有難度梯度的題組,便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這類變式鞏固性練習學習策略也符合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即將學生的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結尾
任何系統只有通過反饋才能實現控制,試卷講評課作為教學評價反饋系統的最后一環,在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節高質量的試卷講評課,需要教師精心準備,才能達到提高試卷講評課效率的目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課時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有側重的進行評講,這樣才可以做到在保證課時進度的情況下又實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