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劍律師事務所 黃旭亮,周旺康
在新修改的《專利法》中,將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期限延長為15年并引入局部設計特征保護,足見國家對外觀設計專利的重視。
針對外觀設計侵權判定難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專利糾紛司法解釋》)中提出:“人民法院認定外觀設計是否相同或者近似時,應當根據授權外觀設計、被訴侵權設計的設計特征,以外觀設計的整體視覺效果進行綜合判斷。”該原則被歸納為“整體觀察、綜合判斷”。按照這一原則,在侵權對比時,通常先將被訴侵權產品與外觀設計專利的設計特征一一對比,找出相同特征以及區別特征,分析這些特征對外觀設計的整體視覺效果影響,從而得出是否相同或近似的結論。
然而,設計特征對外觀設計整體視覺效果影響的判斷,《專利糾紛司法解釋》僅羅列了兩種對外觀設計的整體視覺效果更具有影響的情形,即產品正常使用時容易被直接觀察到的部位相對于其他部位,以及授權外觀設計區別于現有設計的設計特征相對于授權外觀設計的其他設計特征。這兩種情形的規定,確實在實際判斷中能收獲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例如所謂的“更具有影響”,到底是什么程度的影響還是要依賴于在個案中的具體判斷。又例如,在深圳市盈和皮具有限公司訴南京嘉然恒文具有限公司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中,“即使是所謂‘授權性設計特征’,也不全對外觀設計產品的整體視覺效果產生顯著影響。”[1]
因此,對于設計特征對外觀設計整體視覺效果影響的判斷,似乎缺少更明確、更客觀、適用范圍更廣的方法和思路,這幾乎使設計特征的對比完全失去意義,直接導致外觀專利侵權判定方法和尺度的不明。
為此,筆者認為有必須要從“整體觀察、綜合判斷”的原則入手,分析“整體觀察、綜合判斷”的對象到底是什么?到底該怎么“整體觀察、綜合判斷”?
“視覺效果”這個詞的應用可能帶來了一些問題,視覺效果是否適合作為“整體觀察、綜合判斷”對象?要搞清楚外觀設計進行“整體觀察、綜合判斷”時的對象,首先要區分“美感”與“視覺效果”。
這里的“視覺”當然指的是一般消費者的視覺,而“視覺效果”便是一般消費者通過視覺觀察后在腦海中形成的印象。按照這樣的解釋,一開始“視覺效果”這個詞就帶有一種主觀色彩,認為一般消費者的感覺是相對重要的。
“美感”的情況要略好一些。我們常描述某個產品具有一定美感,是對其固有屬性的一種美學歸納。固有屬性不隨人的意志而變化,客觀、合理地描述其固有屬性是相對更容易可以做到的。
其次,《專利法》指出:“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整體或者局部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應用的新設計。”可見,“富有美感”是對外觀設計的基本要求。馬克思說“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2],外觀設計產生的美感是商品的一種屬性,這種美感滿足了消費者的審美需求,這種需求的滿足可以使一般消費者做出交易決定,外觀設計的商業價值由此而來,進而要求保護該外觀設計的專利權便具有了商業價值。
既然外觀設計的商業價值由其美感決定,那么判定產品是否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就可以對兩者進行美感比較。
那么,美感到底如何比較?決定美感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設計風格決定了產品美感的基調或美感的分類,不同的設計風格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群體較大差距的產品需求,如汽車外觀具有商務、時尚、輕巧、硬朗等設計風格,而服飾外觀則有休閑、商務、運動等設計風格,不同的消費者會根據自己的審美需求選擇自己喜愛的汽車或服飾。
所以在設計時,設計者一般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定產品所面向的消費者群體,然后根據該消費者群體的審美需求來確定設計風格,而設計風格就決定了產品的設計思路—設計思路以實現設計風格為目標,或對產品各部位的設計特征進行創造,或直接在現有設計特征中進行選擇。
外觀設計的設計思路類似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中的技術方案,技術方案決定了技術特征的選擇、組合方式,而設計思路決定了設計特征的選擇、組合方式。真正實現美感差異的,除了不同的設計特征,就是不同的設計思路,因此“整體觀察、綜合判斷”的真正對象應該是設計思路。
至此,我們不妨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整體觀察、綜合判斷”:首先觀察專利外觀設計的設計特征,歸納其設計思路,然后考察產品外觀設計與專利外觀設計不同的設計特征,判斷產品外觀設計中的這些設計特征是否體現了不同甚至矛盾的設計思路。若是,則說明產品外觀設計采取了不同的設計思路,形成了差異化的美感,可作出不相同也不相似的判斷;若否,則說明產品外觀設計采取了不同的設計思路,不同設計特征極有可能只是一些設計特征的微小改動,美感沒有明顯變化,那么應當做出相同或相似的判斷。
該實例啟發來源于筆者實際代理案件,但由于實際案件尚未裁判,不便在此討論,筆者通過檢索,選擇兩個專利外觀設計,將其中一個設定為產品外觀設計,進行分析判斷。專利以及產品外觀設計分別如圖1和圖2所示。我們依然先使用《專利糾紛司法解釋一》的判斷方法對兩者進行判斷:兩者相同的設計特征,從上至下主要有:扶手頂部設有控制臺、扶手兩立桿的閃電形變化、扶手與跑臺連接處的連接桿、跑臺中央跑道、跑道兩側框架以及跑臺側面。兩者不同的設計特征主要有:扶手頂部控制臺的長寬厚比例、扶手兩立桿閃電形變化的具體形狀、扶手的直徑尺寸、跑臺頭部。筆者再利用設計思路判斷法進行分析。首先根據專利外觀設計的設計特征判斷其設計思路。在專利外觀設計中,對于扶手部分,相較于現有設計扶手頂部的控制臺設計得尤為細長,同時扶手的直徑尺寸相對于跑步機整體也選擇了較為細長的比例。對于跑臺部分,設計者在現有的跑臺設計中選擇了較為輕薄的一種,在跑臺頭部采用平整設計且僅設置顯示屏,簡潔干脆。因此,專利外觀設計的設計思路是輕便、干練、時尚。

圖1 專利與產品外觀設計(1)

圖2 專利與產品外觀設計(2)
接下來我們需要判斷區別設計特征與該設計思路的關系:
首先,對于扶手頂部控制臺以及扶手直徑尺寸,產品外觀設計均采用了較為粗壯的尺寸,使得扶手整體相對于跑臺感覺到明顯的厚重感,可能設計者更多考慮的是扶手在使用時需要穩重感,但不管怎么樣,都難言輕便,這兩個設計特征體現了設計思路上的矛盾。
其次,產品外觀設計,利用一體彎折的方法形成立桿閃電形變化,該處理方式相對專利外觀設計顯得略為隨意,也與專利外觀設計干練的整體設計思路有所區別。
至于產品外觀設計在跑臺頭部設置了三棱體凸起且未設置顯示屏,三棱體凸起的設置影響了跑臺頭部的簡潔性,同樣有悖于專利外觀設計干練的整體設計思路。而顯示屏設計特征的缺失,更使得該設計相較于專利外觀設計的時尚感明顯不足。
因此,這些不同的設計特征體現了產品外觀設計不同甚至矛盾的設計思路,產品外觀設計并沒有遵循輕便、干練、時尚的設計思路,弱化了這種設計思路所能帶來的美感,而更多考慮了諸如扶手的厚重感等差異化的美感,其所表達的美感已經明顯發生了變化。因此可以判定兩者不相同也不相似。
從商業價值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專利外觀設計輕便、干練、時尚的設計思路,帶來了極強的設計美感,特別符合現今年輕人的審美,同時也可以與房屋裝修中較為流行的簡約風格相搭,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但市場跟進者也許審美能力不足,也許出于滿足實際加工需求,也許出于其他審美需求,破壞了這一設計思路,形成了一種類似在美感上的“變劣設計”。這也解釋了我們粗略看兩個外觀設計產品明顯不如專利“高大上”的原因。但也正因其為“變劣設計”,就沒有利用專利外觀設計的商業價值,無法獲得不當利益,就不應當認定其侵犯專利權。既然沒享受到權利,就不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
由于現存外觀設計專利數量巨大,且較多專利代理師在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階段尚未能準確把握這一問題,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判定問題依然將長期存在。隨著我國外觀設計水平的不斷提高,外觀設計中體現的設計思路將會越來越清晰,也將越來越富有創造性,筆者相信,設計思路判斷法可以為較多判定提供有說服力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