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宣告:“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兩個必然”,既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經過艱辛的理論研究和深入的革命實踐得出的科學結論,也已為大量歷史事實所反復證明。其中,社會主義是人類為克服資本主義弊端所作的制度調整,不僅運行于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也內生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列寧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要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這個結論,馬克思完全是從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得出的。馬克思主義之前的社會主義先驅們也向往社會主義,但由于種種限制,最終只淪為空想。馬克思主義繼承并超越了空想社會主義,在唯物史觀的科學指導下,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著眼,論證了這一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
當然,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將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馬克思在論述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式時,提出兩種不同的路徑。路徑之一,是資本主義內在的基本矛盾最終將導致無產階級以暴力革命方式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社會主義政權。路徑之二,是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資本主義將“自我揚棄”,自發地變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最終向社會主義自然過渡。馬克思主義建構的理論設想——資本主義將在“自我揚棄”的過程中完成對自身的否定,正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演化的現實日趨吻合。
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后,當代西方發達國家經過一系列發展改革和政策調整,無論是在生產關系方面還是在上層建筑方面,都出現了社會主義因素。在經濟層面,通過采取國有經濟、股份制經濟和合作制經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對社會生產實行一定的宏觀調控,以及允許勞動者和工會介入企業決策,使經濟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從資本向勞動者過渡。在政治層面,一些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思潮提出很多社會建設的理論和倡議,社會民主黨以及其他一些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政黨在執政過程中積極推進參與民主、政黨民主、經濟民主。在社會層面,打破傳統的福利政策,在公共教育和醫療、社會保險等民生領域構建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以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在生態層面,當代西方一部分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整合并發揚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生態學觀點,針對生態問題作出新的解釋,形成了生態社會主義思潮。
社會主義因素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孕育和積累,符合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因素能夠孕育于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判斷,是西方發達國家生產力高度發展,資本主義為化解危機和矛盾不斷自我調整的結果,是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為維護自身權益進行斗爭,迫使資產階級讓步的結果,是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政黨采取的一些含有社會主義因素的改良措施的結果,還是資產階級為維持其統治,學習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經驗的結果。
西方世界的社會主義因素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資本主義在20世紀的生存與發展,維持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長達多年的持續性或階段性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的總體趨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尤其是在部分產業國有化、醫療衛生保險、義務教育普及和養老保險等領域,極大緩解了社會矛盾。
但是,也要看到,西方世界社會主義因素的存在具有復雜性。其能夠促進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表面繁榮,卻無法從根本上避免經濟危機,更無法掩蓋剝削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基本矛盾;其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表現了社會主義必將戰勝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卻無法抹去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本性,也未改變當今西方社會的資本主義本質,資本主義不會自發進入社會主義,也不可能從根本上進行社會主義的制度建構。這些局限性既是因為資本主義秩序仍然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也是因為西方世界內部社會主義運動力量仍然不足。
當今世界,國際形勢日益復雜。中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社會主義因素在西方世界的孕育,印證了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有助于我們堅定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信心,其復雜性也提醒我們,要認識到這一勝利將是一個艱難曲折的漫長過程,從而更客觀地認識西方世界、更好地處理與西方世界的關系。有鑒于此,本刊專題策劃,特邀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圍繞“‘兩個必然與西方世界的社會主義因素”展開深入分析。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