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樹潔
【關鍵詞】社會主義因素? 市場經濟? 經濟危機? 基本矛盾
【中圖分類號】D08?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8.007
西方世界社會主義因素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理論依據
馬克思從社會發展矛盾的視角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是商品經濟發展到比較高的程度而產生的一種社會形態。基于物質生產、商品經濟發展而演變形成的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剝奪和無產階級力爭擺脫這種剝奪的基本矛盾。當這種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時,就會爆發無產階級革命,最終導致資本主義滅亡。
馬克思提出的共產主義制度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理想狀態,要達到這個狀態需要漫長的時間,甚至流血革命,因為當政者代表資產階級利益,他們不會拱手讓出政權。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所取得的社會主義革命成果,也是對馬克思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的補充和發展。俄國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是在生產力水平還遠未達到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共產主義高度時實現的,因此,在俄國和中國,只能先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并希望通過長期發展來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表面上看都是商品經濟社會,但是有著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目的卻是為了使資本家剝奪最大的剩余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定位,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那就是人民的利益是社會主義社會最崇高的利益。與之相對應的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就是資本利益最大化,無產階級永遠不可能成為國家的主人,而是資本的獲利工具。
在19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勞資雙方矛盾非常突出,以德國、法國、英國為主要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但是,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矛盾也非常尖銳。資本主義國家“繁榮—衰退—蕭條—復蘇”的經濟波動周而復始,這不僅是市場經濟的盲目性所致,更是資本與勞動之間矛盾的具體表現。在跌宕起伏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失業、貧困都與剩余價值的剝奪有關,導致社會兩極分化,并由此引發工人大罷工,嚴重威脅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穩定。
進入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解決上述社會矛盾,采取了許多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經濟政策,并構建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資本主義在20世紀的生存與發展,維持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長達70多年的持續性或階段性經濟增長。直至21世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直保持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的總體趨勢。
但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2010年的歐洲債務危機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所導致的經濟蕭條,也充分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脆弱性和社會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尤其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政府、社會精英與普通民眾的矛盾突出,普通民眾因為缺乏主人翁精神,也缺乏對政府和社會精英的基本信任,導致疫情全球大規模、長時間蔓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抗疫斗爭的低效率,表面上看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無能和民眾的不配合,從深層次看是根源于資本主義社會不以普通民眾的生命和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本質。
盡管如此,西方資本主義70多年來所采用的一些“社會主義因素”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尤其是在部分產業國有化、醫療衛生保險、義務教育普及和養老保險等領域的政策、措施,極大緩解了社會矛盾,減少了經濟危機對無產階級的強大沖擊,公共財政和政府應急措施對穩定社會預期、確保相對充分就業也產生了在19世紀時期所無法想象的作用。
西方世界社會主義因素的主要表現
西方世界的社會主義因素可以分為國有化和市場干預、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兩大方面。
第一,產業國有化和市場干預。20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國家的產業政策,培育了許多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在汽車制造、郵政、航天航空、交通運輸等領域,通過國家資本培育世界“冠軍”。
例如英國的羅孚、法國的標致、德國的大眾、意大利的菲亞特,都曾經是國有化、部分國有化或國家參股的車企。英國電信、皇家郵政、英國鐵路、英國電力、英國電網集團、英國航空公司,曾經都是英國規模巨大、在全球有很大影響力的國有企業集團。法國國有企業數量和行業分布比英國更加廣泛,鐵路、電力、煤氣、郵政等都是國家控制全部股份。法蘭西銀行、里昂信貸銀行、通用銀行以及眾多保險公司、標致雪鐵龍集團、法國雷諾汽車公司、法國郵政公司、法國燃氣公司、法國航空、法國電信公司、法國公共交通公司等,也都是國有控股企業。
德國是私有化比較徹底的國家,但是政府還是控制或參與了61家大型企業,包括德國鐵路、德國電信、柏林新機場、德國聯邦印鈔公司、慕尼黑機場和德國郵政等。另外,德國聯邦政府還參股了500多家企業,但不參與經營,其中包括銀行控股公司、房地產公司、區域性交通公司和集裝箱碼頭等。各聯邦州還參股了1400多家企業和1.3萬個社會公共設施,如游泳池、圖書館、廢棄物回收公司和醫院等。
美國貌似是資本主義世界里最“資本主義”的國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也組建和控制了許多國有企業,涵蓋郵政、鐵路、金融、保險、養老和房地產等領域。例如,1933年成立的美國商品信貸公司是聯邦政府全資公司,主要職責是穩定、支持和保護農場收入與農產品價格;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成立于1938年,負責為農場和農業企業提供聯邦農作物保險項目;成立于1933年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旨在為個人存款提供擔保。
日本是資本主義世界里最不相信國有企業的國家。然而,明治維新初期,國力孱弱,日本政府為了發展實業,也曾集中國力發展制造業,目前國家控制的企業尚有日本郵政(雖然最近日本在討論如何將其私有化)。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法國國有企業最受保護,美國只是在一些領域組建和控制少數企業和特殊行業,英國對國有企業的態度經歷了長時期的搖擺變化,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英國對許多國有企業進行徹底私有化,最典型的私有化企業包括英國石油、英國電信、英國航空、英國電力、英國汽車(奧斯丁-羅孚,捷豹)、英國電網、英國供水等,到目前,只有皇家郵政和國家健康服務(NHS)還是國有的。
本世紀初,法國也大規模推進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增加國有控股企業法國—荷蘭航空、法國燃氣、法國電力、法國電信、巴黎機場集團的社會資本占比。盡管這樣,2006年,國有經濟依然在法國經濟中占比超過15%,法國政府控制1500家國有企業,其中包括19家涉及國計民生的特大型企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許多美國、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私有商業銀行處于技術性倒閉狀態,國家通過大規模量化寬松,不僅持續購入私有企業債券,還大幅度增加私有商業銀行的控股比例,有些銀行實際上已經成為“國有銀行”,例如皇家蘇格蘭銀行和萊德銀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危機,西方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大規模財政赤字,支持私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通過“代發工資”“生活補貼”,大幅度提高國家干預市場力度。例如,美國在2020年增加2.2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用于支持低收入者的生活,也用于支持受到疫情沖擊的私有企業。2021年,拜登總統剛剛上臺不久,又簽署了1.9萬億美元的支持計劃。
第二,民生領域干預。民生領域的國家干預具有明顯的社會主義因素和特征,包括公共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險及其他與民生有關的國家干預政策或扶持計劃。
在公共教育領域,幾乎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全民免費的大學前教育制度。例如,英國的兒童從4周歲開始就享受免費教育,直到18歲。在免費教育階段,低收入家庭的在校學生還可以享受免費午餐、服裝補貼和一定額度的生活附加補貼,如交通費用等。2012年之前,英國出生的所有兒童直到上大學之前,每月都能得到大約40~50英鎊的“牛奶費”。2012年以后,兒童補貼只限于家庭年收入低于五萬英鎊的家庭。美國、英國以外的歐洲國家、日本、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與英國類似的大學前義務教育,另外,每個兒童都能享受或多或少的“牛奶費”和貧困家庭特殊津貼。
在日本,為了鼓勵生育,政府對已經懷孕四個月以上的孕婦和出生的兒童實行一次性鼓勵補助,還有每月固定的“牛奶費”和低收入家庭兒童的特殊營養補給支持。各個國家鼓勵生育的政策有所不同,補貼力度也各有差異,但是所有國家都會給在職的孕產婦提供特殊假期工資支持,甚至給產婦的配偶也提供特殊的帶薪產假。有的國家對產婦的補貼超過一年的時間,例如盧森堡。英國目前支持產婦三個月的全薪假期,三個月的半薪假期,還有六個月的停薪留職假期。在英國,產婦一年之內,不允許其工作單位用任何理由解除其工作合同,這個政策在所有歐盟國家都是一致的。
在公共醫療領域里,英國構建了最具有明顯“社會主義”特征的醫療體系,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HS)于1948年建立,為所有英國公民和合法居留英國的外國公民提供除了牙科以外的全民免費醫療服務,18歲以下的兒童連牙科和配眼鏡也可享受免費醫療服務。所有合法居民,從最小的疾病到大病住院的一切費用全部由國家負擔,而且不用專門購買醫療保險。大病住院期間,病人的所有飲食都是免費提供的,產婦檢查和生產住院期間也全部免費。為了減少政府財政負擔,醫療系統收取少量“處方費”,從2020年開始,每個藥物處方費提高至9.15英鎊,藥品依然不收錢。小孩、孕產婦、60歲以上老人、低收入家庭、殘疾人、住院病人、癌癥患者,都免除“處方費”。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其他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提供社會醫療保障服務,有的國家通過個人和工作單位繳納醫療保險,例如美國、日本、荷蘭等,可以享受全部免費醫療或大部分醫療費用,對貧困人群、殘疾人、小孩、老人等還有更優惠的政策。美國的醫療保險費用比較高,對低收入人群的醫療保險服務不如歐洲和日本,因此,美國盡管醫療費用占GDP的比例高達17%,為全球最高,但是,美國的許多弱勢家庭還是無法享受優惠的醫療服務,奧巴馬在任時想通過“奧巴馬醫改方案”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后來被特朗普政府完全否決。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另一個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舉措就是養老保險制度。在英國,老人的養老金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其工作單位提供的職業養老金和國家為所有老人提供的國家養老金。1995年之前,英國60歲以上的女性和65歲以上的男性可以領取國家養老金。2010年至2020年期間,女性和男性領取養老金年齡逐步趨向一致。2007年,英國立法規定2024年以后,養老金領取年齡將逐步推遲至68歲。每月養老金數額根據每個人交稅的情況不同略有差異,大約是在400~600英鎊之間。個人的職業養老金根據工齡和個人工資水平計算。例如,大學和中小學教師,工作滿40年的,退休的時候可以得到兩筆收入,一筆是退休金一年總額的三倍,一次性發放;另外就是每月固定的退休金收入,等于退休前最后一年工資收入的一半,這個收入是終身的;如果工齡不足40年,則按比例扣減發放金額;如果年齡滿58周歲但沒有達到國家退休年齡的,可以提前退休,不能領取國家養老金,但可以領取單位職業退休金,領取金額要根據提前退休的年數按比例縮減。職業退休金的“足額”發放年齡,也隨著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提高而提高,但是每個人的退休待遇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計算。從2016年開始,“最后一年工資”的計算需要封頂在5萬英鎊,年薪超過5萬英鎊的工資部分不再記入退休金的計算范圍,這是英國為應對經濟多年來緩慢增長,導致退休基金出現嚴重缺口而再次做出的重大調整,而每次調整總是朝著對個人不利的方向發展。
美國也提供與英國類似的老人基礎養老金制度,但是金額有限。老人僅領取國家養老金,無法過上超越“貧困”水平的生活,還需要工作單位提供的養老金。那些沒有單位養老金的老人,很容易陷入貧困。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還輔助了困難補助,以解決貧困問題。這些制度在歐洲其他國家、加拿大、日本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北歐國家是比較富有的,那里工資收入的納稅比例比較高,但享受的養老金和其他各項社會補助也是全球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中最高的。例如,一個人口只有560萬人的丹麥,2017年人均GDP接近6萬美元,在全球人均GDP排名前10位,這里的個人所得稅最高為60%,政府把28%的GDP用于社會福利,實行全國性的高福利制度,從上學、就醫、養老保險,到失業救助和低收入人口生活最低標準兜底,都走在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俱樂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前列。
廉租房或經濟適用房是資本主義社會解決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的另一項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社會保障措施。例如,二戰以后,英國在各個城市建設了大量的廉租房,安置了所有低收入家庭。隨著戰后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這些廉租房逐漸變賣給租戶,成為商品房。目前,英國大約還有10%的家庭依靠政府的住房補貼或購買國家特別安排的經濟適用房,經濟適用房的市場價格不到同等質量商品房價格的一半。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如新加坡、日本、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都有各種形式的低收入家庭住房特別支持計劃。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
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雖然與18世紀和19世紀的初級資本主義有很大不同,但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盲目性,也就是亞當·斯密所說的那只“看不見的手”不是萬能的這一本質特征沒有改變。社會主義因素的引入,包括企業部分或全部國有化,政府直接干預市場,在經濟危機時期的量化寬松拯救企業和保障個人生活,政府提供各種社會福利,特別是義務教育、養老、社會保險、殘疾人保護和低收入家庭生活兜底等政策,都無法抹去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本性。
例如,在企業破產時政府的國有化政策,實質也是通過動用納稅人的錢去挽救可能破產的企業或資本家。企業一旦恢復正常,政府就會進行“再私有化”。因此,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的國有化與社會主義國家企業的國有化有著本質區別,前者還是為了資本和資本家謀求利益,而后者則是為了全民謀福利。因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同,社會主義國有企業可以迸發出健康持續發展的生機,而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化企業經濟效率都比較低下,大多數無法與私有企業展開競爭,特別是資本主義國有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沒有敬業奉獻的政治覺悟和行為準則,因而缺乏長期開拓創新的原動力。
在過去一百多年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因為技術進步,不斷推動生產力發展,人均GDP和人民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普通無產階級的溫飽和基本醫療教育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是,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貧富差距卻沒有持續縮小。不管是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還是OECD其他成員國,高收入和特別富有的少部分人占有的國民財富的比例不斷提高,而處于底層20%~40%的低端收入人口財富占社會總財富的比重卻在不斷減少。例如,美國人均凈資產的基尼系數是全球最高的,達到85%。美國上市公司老板和高級經理人的年收入可以超過普通員工收入的兩百倍以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表面上美國政府提供高達近GDP20%的刺激計劃,實際上,這些資金除了一小部分用于低收入人群以外,大部分流入了股票市場,讓那些上市公司,尤其是與網絡有關的上市公司股東坐地生財。一點小小補助,不足以使低收入和失業的民眾填飽肚子。因此,經濟危機、衛生健康危機,受害最大的是無產階級,他們連房租都交不起,而資本家們卻大發國難財,這更是加劇了社會兩極分化。
因此,馬克思的早期論斷,“無產階級最終將成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依然成立。因為資本主義的高“福利”或是“社會主義因素”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產生的。一方面是因為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使勞動價格上升;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代表資本家利益的執政者為了維護國家政權和資本主義制度不被顛覆而實施這些社會保障措施。然而,這些措施并沒有消除階級差別,更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本利益最大化,剝奪剩余價值最大化的本質。從美國這樣一個全球最強大最富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有近20%的人口生活在公認的貧困線以下的事實,從種族歧視,持槍泛濫置無辜民眾生命安全于不顧,窮人排長隊領取救濟的場面,可以透視出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及其脆弱性。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國家自科基金面上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8ZDA005、71673033)
責 編/馬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