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佳瑩

孩子戶口問題解決了、農民土地流轉有收益了、獨居老人用餐有著落了、依法維權不再盲目了……自2017年建站點以來,崇明區堡鎮人民村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心。
堡鎮人民村在黨群服務中心和為老服務中心分別設立了人大代表聯絡站和聯系點,有3名區人大代表和3名鎮人大代表聯系這兩個站點。代表們在站點組織開展各類學習宣講50余次,代表履職報告6次,開展代表接待選民活動90余次,收集并交辦意見建議120余件,內容涉及民生保障、法律服務、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等眾多方面,解決代表建議和群眾困難130余件。
關注民生保障 解決群眾急難愁
人民村的黃阿姨有個困擾已久的問題,自己的女兒是領養的,幾經奔走,孩子一直沒落戶,眼看快高考了,孩子的落戶問題讓她寢食難安。她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向人民村代表聯絡站、點的負責人,鎮人大代表龔春美反映了情況。
龔春美代表意識到戶口得不到解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她立即和鎮人大反饋情況,通過政府多次協調,經過近兩個月的調查取證,完備相關手續后,黃阿姨的女兒終于辦好了屬于自己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哎呦,壓在我心里十幾年的石頭終于落地了,我們選的人大代表,真能為老百姓辦實事!”黃阿姨邊說邊激動地握住了龔春美的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現在農村老齡化日益嚴重,很多上了年紀的村民反映,因體弱多病不能耕種土地,希望通過土地流轉獲取收益。區人大代表陳寧了解情況后,提出建議,希望政府將農民土地流轉和生態廊道建設有效對接和整合,實現雙贏。2017年以來,人民村共流轉土地1120畝用于生態廊道建設,現在老農不干活也有收益了,日子越過越開心。
政府為推進移風易俗,取締墓碑墓房,群眾反映強烈。鎮人大代表石建國心里盤算著既要把政府的政策落地,又要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說法,他和村干部商量著,能不能利用原來的舊機站資源改建安息堂,供村民免費寄放骨灰盒。在政府的支持下,人民村安息堂終于建成,既節約耕地,又讓群眾滿意。
還有獨居老人用餐問題、村級道路維修拓寬、垃圾堆放點設置和設備完善……人民村依托人大代表聯絡站點,開門納諫,廣集民智,助力一樁樁、一件件民生訴求的解決,人大代表聯絡站點正逐漸成為群眾的“貼心驛站”。
關注村民普法 推進基層治理
代表在聯系、接待選民的過程中發現,很多農村老百姓文化程度低,缺乏法律知識,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嚴重不足。代表提出,以民法典頒布實施為契機,為轄區村民提供法律宣傳陣地和專業的法律服務,提升村民懂法、守法的意識和能力。
在代表們的積極呼吁下,2020年底,“樂鄉居”公共法律診所在人民村應運而生。面對一件件關乎村民切身利益的大小事,“樂鄉居”公共法律診所的“醫生”們總能察言觀色、傾心聆聽、問詢引導、對癥下藥,一站式解決周邊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使來訪群眾帶著問題來,載著滿意歸。“樂鄉居”秉持“法致文明·樂居鄉鄰”的工作理念,以滿足周邊群眾法律需求為導向,旨在成為周邊群眾的法治信息獲取點、法治文化宣傳點、矛盾糾紛化解點、法律服務聯絡點,增強全村群眾法治觀念和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助力實現鄉村振興和老百姓安居樂業。
“樂鄉居”公共法律診所不僅為群眾帶去了法律服務“及時雨”,還成為了人大代表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素養的場所、平臺。代表們針對民法典進行了專題學習,不斷提高運用民法典的能力和水平。“隨著人民群眾法律意識的提高,人大代表自身的法律素養應當有所提升。如果我們不以法律為基礎開展調解、服務等工作,就無法得到群眾的認可和信賴。”石建國代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