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華

“基層社區工作看似‘婆婆媽媽,瑣事不斷,但它直接關系到廣大居民的切身利益。我要用責任心、熱心、愛心來努力為居民群眾服務,成為群眾認可的好人大代表、好支書。”這是普陀區人大代表、石泉路街道秋月楓舍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鄭曉軍的履職格言。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開始在石泉社區工作的鄭曉軍,一干就是31個年頭,她把社區當成自己的家,把居民當成自己的親人,傾情竭力,勇挑重擔。
創新解難題
秋月楓舍位于中山北路高架邊,是一個興建于本世紀初的商品房小區,共有居民1500余戶。如何團結這么一個頗具規模的小區?鄭曉軍為此專門建立了“紅色議事廳”,堅持黨建引領,有事大家商,難事大家議,一同畫出小區治理的最大“同心圓”。
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小區的樓道內以及露天公共區域多出了不少廢棄自行車。于是,一場“迎‘創城,助治理,廢舊自行車換零食”活動在秋月楓舍一期小區里舉行了。鄭曉軍充分發揮“紅色議事廳”功能,將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和居民代表串聯起來,通過向居民發放由共建單位提供的零食代金券,激勵居民整理廢舊自行車,換來了小區、樓道的整潔。向“紅色議事廳”告知訴求能解決問題,已成為秋月楓舍居民區居民的共識。
抗“疫”勇擔當
去年初受疫情影響,小區物業及社區工作者的工作量較往常翻了好幾倍。鄭曉軍發現,這些“很給力”的一線工作者對于個人的防護做得并不充分。“要解決緊缺的物資難題,還得大家一起出出力!”于是鄭曉軍聯系上秋月楓舍物業及業委會,決定為一線工作人員“眾籌”口罩,先在業主群中發出自愿捐贈啟事,再由居委會統籌并送到一線工作者手中。大家的熱情遠超鄭曉軍的預期,“大家寧愿在家不出門,也要將僅有的資源慷慨奉獻給最最需要的第一線”。沒用多長時間,愛心捐贈不光彌補了防護物資上的缺口,而且業主們捐贈的物品不斷延伸,牛奶、暖寶寶、茶葉蛋、面包、方便面等物資也源源不斷地送到了居委會。
業主們的愛心捐贈日益增多,漸漸超過了一線工作者們的需要,怎樣讓現有物資發揮最大的作用?鄭曉軍發起了一個提議,在小區建一個“愛心蓄水池”,將業主們點點滴滴的愛心捐贈匯集起來,讓業主們凝聚出的愛心暖流流入小區更多的家庭當中。于是,小區“愛心蓄水池”中的愛心物資就成了一池“活水”,將人與人之間的拳拳真情傳遞到了小區的角角落落,充分調動起了小區居民抗擊疫情的積極性和戰勝疫情的信心。
履職為人民
積極履行代表職責的鄭曉軍參加了區人代會,參與區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各類視察、調研活動。在區人代會及閉會期間,她先后提出了《關于在石泉地區建造普通高中的建議》《關于優先解決零星非成套住房單元改造的建議》《關于“居改非”整治后的常態化管理的建議》等多個代表建議。在積極參與街道人大工委組織的各項調研后,她參與完成了《關于石泉路街道“嵌入式”舊改基地環境整治的思考和建議》《關于石泉路街道“居改非”整治后的常態化管理調研》《關于普陀區石泉路街道老舊小區垃圾分類實施及思考》等調研報告。她還先后擔任了監督員、評議員、巡防員等社會職務,將參與相關部門的監督評議和代表履職有機結合,為推動普陀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解決積極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