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柯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把“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置于對浦東未來發展提出的“五個期望”之首,這是對上海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的殷切希望。如何增強創新策源功能,讓“創新策源地”再升級,這是國家賦予上海的重要使命。本刊約請部分人大代表和相關人士撰文發表意見。
面對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前沿科學,上海在若干重大關鍵領域正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轉變,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蛟龍”“天宮”“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飛機……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出現的多項重大科技成果中均有著上海科創的印記,“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嫦娥五號”登月、“奮斗者號”萬米海試、“天和核心艙”升空入軌等重大任務中,“上海智慧”持續閃耀著光輝。依托上海基礎科學優勢領域,本市在全國地方政府中率先啟動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啟動實施硬X射線、硅光子等12個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上海智慧”更頻頻展示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領域: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功能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正持續建設中;中芯國際14納米工藝實現量產;原創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有條件獲批上市;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于國際上率先解析;首臺國產一體化PET/MR、首個國產心臟起搏器、首個國產血流導向裝置、首款腫瘤電場治療產品相繼獲準上市;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穩步建設……隨著近年來,李政道研究所、張江實驗室、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等相繼成立,上海正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形成功能完備、相互銜接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的總體思路,系統布局各類創新基地,在完善科技研發轉化體系、新型高端智庫建設、國際化招才引智等方面發揮重要引擎作用,更有復旦張江國際創新中心、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朱光亞戰略研究院等一大批創新機構和平臺正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格局。
前瞻布局,打造全球基礎創新策源高地
目前本市已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其中,在張江科學城地區共布局了8個,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量、投資金額和建設進度上均領先全國。作為上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承載地,張江下一階段的前瞻性布局將至關重要。一是加快提升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中度和顯示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集聚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新型研究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創新研究主體,進一步發揮創新平臺和科研基地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加快建設臨港頂尖科學家社區和國際聯合實驗室。支持國際科學家組織及相關學術期刊和學術獎項的舉辦。三是探索一批戰略性和基礎性前沿項目。鼓勵跨領域跨學科交叉研究形成關鍵領域先發優勢,加強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研究,支持我國科學家取得原創突破、應用前景明確、有望產出具有變革性影響的技術原型。四是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每年安排穩定比例的科研財政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五是廣泛匯集青年創新人才力量。把吸引、培育青年創新人才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來,給予上升期人才更加全面、多元、精準的政策保障,加快構建國際科技人才特別是年輕科技人才聚集地。
加快培育,構筑關鍵領域產業核心競爭力
如今,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基本框架體系已初步形成,正向實現核心功能邁出關鍵步伐。一是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以三大產業為主攻方向,持續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強技術攻關重點領域專業人才和“工匠型”職業技能人才自主培養。二是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以全球視野吸引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在本市轉移轉化,打造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創新示范基地;推動成果轉化平臺載體建設,優化高校成果轉移轉化的制度環境,促進科研機構與企業的技術對接;重視新興產業領域技術研究,推動專利成果量質提升。三是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除了集中一切優勢資源,打造一批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的重點產業領軍企業之外,還要制定本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壯大培育計劃,以更加積極精準的支持政策培育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獨角獸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