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為發展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作出了中國原創性貢獻,其理論精髓可以從認識問題的邏輯思維框架進行理解和把握。“主線論”確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略地位,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兩源論”“中華民族共同體論”“歷史方位論”闡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回答“為什么”的問題;“兩個結合論”“爭取人心論”“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論”揭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基本政治制度的內在邏輯、最管用的工作方法和關鍵所在,回答“怎么辦”的問題。習近平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的理論精髓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工作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精髓
【作 者】何文鉅,廣西社會主義學院科研部副教授。廣西南寧,530007。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1)02-0031-0007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我國各民族孜孜不倦的追求,共同的使命呼喚牢固的共有身份意識予以支撐。習近平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揭示了各民族共有身份建設的深層機理,指明了新時代凝心聚力的必由之路,開拓了民族工作的理論新境界,為發展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作出了中國原創性貢獻。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體系、科學內涵、價值意義和方法路徑研究,郝時遠的《民族團結進步的新境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納日碧力戈、李鵬程的《四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等進行了概括、總結和闡述,形成了一批較具厚重感的成果,為進一步深化理論研究和開展宣傳教育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理論精髓是理論體系的的“根”與“魂”,只有正確理解和把握理論精髓,才能從政治上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習近平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的理論體系和科學內涵,增強貫徹落實的政治自覺和政治能力,避免僅停留于宏觀敘事的空泛化傾向或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同于一般民族工作的庸俗化傾向。基于認識問題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邏輯思維框架,可以從“主線論”“兩源論”“中華民族共同體論”“歷史方位論”“兩個結合論”“爭取人心論”“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論”七個方面理解和把握習近平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的理論精髓。
一、主線論:確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略地位
2019年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3]。之后,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等場合,習近平多次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鞏固中華民族大團結。習近平的這一重要論述,厘清了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理論關切,明確了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到了治國理政的戰略地位。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民族的實情,如何認識和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是近百年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理論界始終關切的問題,但在一段時間里曾存在以只承認跟國家重合的中華民族和否認中華民族的民族實體性為主要內容的認知,導致在少數研究中出現“片面一體化”或“片面多元化”的傾向。“片面一體化”觀點只關注或強調中華民族的一體性,使得一些少數民族“被自外”于本應共建共享的行動之中,難以激活他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片面多元化”觀點則強調中華民族未來的“一體”是多民族復合而成、有機互動的“一體”,同樣會形成消極影響。[4]這些分歧的存在,在一定意義上造成了人們對民族工作理解的“誤差”,人們迫切要求尋得“最大公約數”。
“主線論”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糾正了一段時間里少數研究的錯誤認知,確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略地位。中國自古就對民族關系有著高度的關注,無論在民族觀還是在具體實踐中,始終將民族事務置于國家“大一統”的場域之中進行治理,強調“天下一家”“和而不同”,中華民族自在實體的化生位育源遠流長。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與西方列強的對抗中完成了從“自在”民族實體到“自覺”民族實體的轉變。[5]3同時,通過加強民族國家或國家民族建設來增強民族凝聚力是近代以來世界上多民族國家民族政策的普遍傾向,我國在近代之后也開啟了民族國家或國家民族建設的進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這一建設的延續與深化。二十世紀中葉以來,認同政治在民族國家或國家民族建設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打牢民族共同體的共有思想基礎也顯得越來越迫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6],世界則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這些歷史性變化必然對新時代的民族工作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要求采取新的思想理念、工作方法予以應對。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到“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重要地位,[7]就是昭示新時代民族工作要緊緊圍繞這根主線謀篇布局、精準發力,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夯基鑄魂。這在回應了時代變化要求的的同時,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了的根本方向和根本遵循。
二、兩源論:闡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成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習近平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3]這一論述揭示了中華民族歷史演進的新規律,闡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民族過程及其動力機制有了更深層次認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民族經過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與同化、異化、涵化形成的,各民族都在我國的疆域開拓、歷史書寫、文化創造、精神培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已經存在,黃河中游地區與下游地區的文化交融明顯,浙江良渚與山東龍山等文化聯系密切,西藏等地區已種植有黃河流域馴化的粟、黍等農作物。先秦時期,各民族、部落之間不斷的碰撞與融會,“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3]。之后,民族的遷徙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頻繁。我國的民族遷徙,總體上漢族由中原向周邊地區遷移,少數民族大多數由東向西遷移,也有部分少數民族向南北方向遷移,如東北與內地之間的遼燕通道、蒙古高原與內地之間的云中通道等。[8]民族遷徙促進了各民族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尤其是文化上的同化、異化和涵化,進而交融匯聚為一體。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宋遼夏金元時期等歷史時期各民族之間大規模的遷徙和交融,造就了中華文明一個又一個的高峰。在歷經了近代歷史上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和變遷后,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交流交流交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化,形成了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的相互嵌套的鮮明特征和互動場域。這樣的民族過程使得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過流的文明,塑造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共有精神家園和“心連心、一家親”的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崇尚團結統一,認為“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9]561,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入主中原的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視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正統和國家大一統的組成部分,反對分裂,維護中央集權。由此,中華民族演進史呈現各民族團結融合的壯美圖景。各民族在團結統一的基礎上交往交流交融,在相互尊重、交流互鑒、增進認同的螺旋上升軌道中交融匯聚一體。如已流行了300多年的廣西西林縣“祭瑤娘”、云南省廣南縣“皇姑節”等習俗,都生動地闡釋著各民族團結融合的圖景。正是有了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我國的民族團結才積淀深厚、歷久彌新,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才堅如磐石、行穩致遠。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論:闡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
共同體理論是習近平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涵蓋生態文明建設、網絡強國、國際關系等多個領域,在民族工作領域集中體現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論”。共同體的概念在古希臘已經出現,發展至十九世紀中葉,共同體理論在歐洲產生。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和批判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共同體是個體或群體基于同一基本關系而聯合的形式,真正的共同體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0]51,主張建立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統一的民主集中制國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歷史合力論”,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無產者才能夠消滅各民族的隔離狀態,只有覺醒的無產階級才能夠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愛”[11]67,突出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和無產階級的先進性。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視為己任,始終把增強中華民族整體性作為民族理論政策的價值追求,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在黨的“二大”政治綱領中,中國共產黨就提出要達到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文件中,使用了“中華民族”“中國全民族”“中華五族”等概念,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要“團結各民族為一體,共同對付日寇”,[12]1顯示當時的中共中央已經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在1949年新政協會議上,周恩來提出,國家制度設計應該“把各民族團結成一個大家庭”[13]40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毛澤東一再強調要“鞏固各民族的團結”[12]243。鄧小平提出要“經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形成中華民族美好的大家庭”[14]427。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強調要“爭取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團結”[15]。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費孝通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后,進一步深化了國人對中華民族的理解。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這一理論在政治上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2000年江澤民在《共同構筑面向新世紀的中美關系》中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征,展現了中國各民族文化的絢麗色彩。”[16]2005年胡錦濤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17]7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等多個場合論述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基本圖景和歷史演進,創造性地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論斷,突出了中華民族建設的“一體性”和“共同性”。這是對西方狹隘民族主義的超越和對現代民族國家建設中國范式的深刻闡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創新發展。
四、歷史方位論:闡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18]544習近平深刻洞察國內外歷史經驗和當今世界的大變局,多次就歷史方位問題進行論述,深刻闡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維度看,習近平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19]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光輝歷史的民族。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積貧積弱,被西方列強宰割凌辱,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不懈追求。各民族在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失敗后,終于匯聚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團結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各民族共同的追求,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的共同體意識進一步提高。
從國際環境維度看,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對多民族的國家整合仍然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另一方面,世界面臨的大變局是全方位的,在國際權力格局、科技發展和治理道路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國際權力格局上,雖然美國依然為世界第一大國,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的崛起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國際力量對比并推進世界多極化進程;在科學技術上,世界各國對科學技術力量的認識更為深刻,技術革命方興未艾,新技術、新產業層出不窮并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世界經濟中心“東升西降”;在治理道路上,世界秩序存在失序風險,全球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等問題需要世界各國攜手應對。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必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深遠影響。
從我國民族工作實踐維度看,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民族工作成就舉世矚目,各民族在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中守望相助,共同性不斷增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同時我國民族工作出現新的階段性特征,習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將之概括為“五個并存”,從機遇挑戰、經濟發展、基本公共服務、民族關系、國家安全等方面進行了論述,闡清了形勢,道明了方位,統一了思想,凝聚了精氣神。
五、兩個結合論:揭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
基本政治制度的內在邏輯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國家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涵括各民族對中華民族認同的強化和對國家政治制度認知的深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為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穩定的國家結構形式與制度框架。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就把“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20]663作為奮斗目標,主張“允許各少數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權利”[21]1064,通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方式“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22]60。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內部明晰了“國族—民族”的雙層結構,“在制度、法律和政策方面將少數民族視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進而在中華民族這個國家民族之內賦予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安排和權利保障”[23]。可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黨和國家進行民族國家建構的一個制度安排,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同向而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民族區域自治成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在此框架之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體現為對多元一體基本國情的把握和制度設計。“一體”主要體現為國家統一領導,強調團結統一;“多元”主要以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并依法保障其行使自治權為特點,強調對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際情況的重視和對少數民族特殊感受的觀照,充分激發少數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者的辯證關系,國家統一領導是前提,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必須維護國家的團結統一。
蘇東劇變特別是2008年西藏拉薩“3·14”事件、2009年新疆烏魯木齊“7·5”事件發生之后,有人將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比附為“蘇聯模式”,認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會影響國家統一,“造成了民族工作領域的思想混亂和社會意識的自信缺失”[24]。針對這種現象,習近平深入闡述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中國邏輯,指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5],強調要“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26],深化了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認識,揭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內在邏輯。一方面,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是“兩個堅持”的立足點。我國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祖產,團結統一是國家的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統一”是“自治”的前提和基礎,民族自治地方要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方面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在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區劃內,各民族法律地位平等,共建共享各項事業發展成果。因此,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就是在順應統一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基本國情的基礎上,要求各民族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自覺維護國家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共建共享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榮耀;同時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支持和幫助民族自治地方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發展各項事業,充分激發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民族區域自治既包含民族的因素,也包含區域的因素,是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的有機結合。習近平指出:“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這一點必須搞清楚,否則就會走到錯誤的方向上去。”[25]這些重要論述從理論和實踐上廓清了少數人對民族區域自治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關系的錯誤認識,精準地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厚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度基礎。
六、爭取人心論:揭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管用的工作方法
習近平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眾志成城”[25],做好民族工作“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26]。人心凝聚是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之所在,各民族團結一心就能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磅礴力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各民族一致性的集體身份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說到底是要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田上扎根,是推動各民族經過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的交心過程,最終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既是升華各民族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有機組成部分意識的認知,也是從意識形態上筑牢中華民族認同的人心防線。縱觀歷史長河,我國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特別是在近代以來反對西方列強入侵、實現民族獨立解放的共同斗爭中,始終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華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綿延發展。反之,歷史上的一些民族和國家,如蘇聯等因為人心離散而導致分崩離析,教訓慘痛。
從社會心理學上看,爭取人心就是爭取認同,因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要解決的是認同問題,這種認同又首先體現在文化認同上。[27]習近平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6]這一論述明確了“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聯系,突出了文化認同的中華屬性,強調了中華民族精神秩序中“各民族”的多樣性和“共有”的一致性的和諧統一,從而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新的時代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習近平還把“堅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民族工作的經驗之一,要求“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3],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語境下進一步彰顯了加強中華文化認同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略意義。
圍繞做好爭取人心工作,習近平還從多個維度進行了深入闡述,拓寬了理論和實踐工作的視野。從辯證思維的維度,提出民族工作要依靠物質和精神兩種力量,要見物更要見人;從民族團結的維度,提出要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從宣傳教育維度,提出要多做滴灌式宣傳教育,注重網絡工作,注重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增進各民族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從群眾路線維度,提出要深交朋友,發揮好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和少數民族知識分子的作用,尊重和適當隨順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從群策群力的維度,要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民主黨派、人民團體要“一起做交流、培養、融洽感情的工作”[1];從國際視野的維度,提出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爭取人心工作的整體性、長期性、民族性、復雜性和國際性,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新的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指明了新時代爭取人心工作的方法路徑。
七、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論:揭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所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6]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既是我國的政治制度優勢,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根本的保證。習近平強調:“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26]“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3]。總結中華民族復興百年經驗,得出最深刻的道理就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沒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民族工作就會失去主心骨和領航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就會離散式微。習近平的重要論述既是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更是對歷史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時代發展方位的深刻把握,揭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所在。
圍繞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的重要論述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一是加強政治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人心工作,需要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打牢各民族共有思想政治基礎。二是堅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自信。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自豪感的民族,自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竭動力。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是照搬他國的模式,而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結果。這條道路尊重歷史、符合國情、深得民心,是促進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道路。它的科學內涵,習近平概括為“八個堅持”。2019年全國民族團進進步表彰大會總結的“九個堅持”民族工作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科學內涵。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堅定信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三是構建民族工作大格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各民主黨派、各有關部門和人民團體、各行各業等的共同努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堅持好、健全好民委委員制度”[26]。在實踐中則表現為“將民族工作放在統戰工作大局下統一部署、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將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歸口中央統戰部領導”[28]。習近平特別重視干部隊伍建設,強調發揮少數民族干部的橋梁、紐帶作用,民族地區的好干部要“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場特別清醒、維護民族團結的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的感情特別真誠”[26]。這些重要論述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略部署,擘畫了路線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組織保障。
八、結 語
習近平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是一個科學體系,閃爍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的光輝,體現出五個鮮明特色。一是理論性。回答了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重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和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的行動指南。二是科學性。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總結了中華民族歷史演進的基本規律、中國共產黨領導民族工作的百年經驗,合乎我國的基本國情。三是系統性。“主線論”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兩源論”“中華民族共同體論”“歷史方位論”回答“為什么”的問題,“兩個結合論”“爭取人心論”“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論”回答“怎么辦”的問題,是一個具有嚴密邏輯思維框架的有機整體。四是時代性。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高度,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國際秩序和我國民族工作環境的深刻變化,理清了有關認識誤區,明確了工作主線和根本方向,是新時代我國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五是民族性。充分汲取了中華文明的力量,弘揚了優良傳統,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我們要全面正確貫徹落實習近平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理論精髓,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郝時遠.民族團結進步的新境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西部蒙古論壇,2020(3).
[2] 納日碧力戈,李鵬程.四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廣西民族研究,2020(1).
[3]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J].中國民族,2019(10).
[4] 郭亮,劉奇,龔永輝.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研究十年動態綜述[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
[5]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6]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17(11).
[7]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J].中國民族,2019(11).
[8] 楊建新.民族遷徙是解讀我國民族關系格局的重要因素[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9] 〔東漢〕班固.漢書[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6.
[10] [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馬克思恩格斯論民族問題:上、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毛澤東民族工作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3] 金炳鎬.民族綱領政策文獻選編:第一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14] 金炳鎬.民族綱領政策文獻選編:第二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15]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新時期統一戰線文獻選編續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16] 江澤民.共同構筑面向新世紀的中美關系——在紐約美友好團體舉行的午餐會上的演講[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0(32).
[17]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獻選編:2003-2009年[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18]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9]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光明日報,2012-11-30(01).
[20]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要文獻選編:一[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23] 陳建樾.民族區域自治:中國共產黨重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思考與行動[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4).
[24] 郝時遠.習近平民族工作思想述論[N].中國民族報,2017-07-07(05).
[25] 丹珠昂奔.沿著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前進——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體會[N].中國民族報,2014-11-07(05).
[26]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J].中國民族,2014(10).
[27] 王希恩.中華民族建設中的認同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
[28] 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He Wenju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forg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has made China's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national theo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mainline theory" establishes the strategic position to forge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nd answers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it". The "two sources theory",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heory" and “historical orientation theory” clarify the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of forg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y"; the "two combinations theory", "striving for people's heart theory" and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arty's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theory” reveal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the most effective working methods and the key points that have firmly forg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nd the basic political system, which also the answer to "what to do" problem.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theoretical essence of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forg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highlights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rxist,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outstanding political wisdom.
Keywords: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theoretical essence
〔責任編輯:俸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