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
一、民族問題與民族關系研究
從多元文化主義到多民族聯邦制:闡釋與批判/楊立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24~31
公民認同需求梯度化:鑄牢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路徑/尹學朋,王國寧//廣西民族研究,-2020,(6).24~30
構建和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體系的文化方略/卞之峣//廣西民族研究,-2020,(6).31~37
何以典范?——廣西民族團結進步成功經驗闡釋/李富強,衛彥雄,呂潔//廣西民族研究,-2020,(6).6~15
基于共生理論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關系實證研究/朱向梅,姚露,常開霞//廣西民族研究,-2020,(6).45~59
加泰羅尼亞分離主義實踐探析:基于對巴塞羅那城市標識的考察/劉泓//世界民族,-2020,(6).26~37
價值觀建設:邊疆多民族地區國家認同整合路徑/劉羿良,冷娟//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25~31
價值取向視閾下我國民族理論政策的歷史嬗變/成杰//廣西民族研究,-2020,(6).38~44
交往與共生:試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特征/李靜,陳麗麗//貴州民族研究,-2020,(10).2~7
“結構-過程”視角下多民族國家治理的主體互動模式與績效評估/常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16~23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的再凝聚/馬俊毅//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41~47
科威特無國籍人問題探析/成振海//世界民族,-2020,(6).38~54
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民族地區的推廣和普及——從權利保障到國家建設/常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1~10
馬克思需要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論析/馬可//云南社會科學,-2020,(6).79~83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視閾下邊疆地區民族團結進步的邏輯理路/張慧//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14~19
美國種族主義的結構性問題解析/李京樺,張爽//貴州民族研究,-2020,(11).21~27
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要堅持走中國化道路/楊圣敏//廣西民族研究,-2020,(6).1~5
“民族問題”概念的起源與流變(1837—1922年)/牛玲玲//貴州民族研究,-2020,(12).16~26
民族心理距離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研究/陳立鵬,薛璐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34~40
摩洛哥柏柏爾問題國際化的由來與發展/張玉友//世界民族,-2020,(6).67~76
情感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素/劉吉昌,曾醒//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11~16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視域下相對貧困治理研究/陳健//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5~13
少數民族群體國家通用語言使用情況與國家認同研究——基于云南民族地區的抽樣調查研究/焦開山,郭靚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11~18
試論中國邊疆的概念與特征——基于“邊疆建構論”與“邊疆實在論”爭鳴的思考/平維彬,武音茜//貴州民族研究,-2020,(12).10~15
文化自信、文化認同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郝時遠//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1~10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保障法治發展理念/謝冰清//云南社會科學,-2020,(6).72~78
興邊富民行動與邊疆民族地區多維貧困的緩解/吳本健,王蕾,覃梓文//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108~122
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五個認同”的因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下的29所高校調查分析/李從浩,汪偉平//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46~54
中國共產黨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作用/李資源,向馳//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1~9
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成功實踐——以中央民族訪問團為中心的考察/張福強//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10~18
中國特色民族理論話語中的“大家庭”解讀/嚴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22~26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結構層級及其關系/祖力亞提·司馬義,蔣文靜//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19~28
種族隔離的歷史對南非排外的影響探析/梁益堅,劉國強//世界民族,-2020,(6).55~66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度化分析/孔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29~37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石碩//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5~12
作為民族理論“中國話語”的多元一體主義——兼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發展的范式創新/王淑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17~21
二、理論研究
從具象到抽象:李亦園先生的臺灣高山族研究/董建輝,徐森藝//廣西民族研究,-2020,(6).60~67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偉大貢獻/張嬌,李崢,金炳鎬//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6).47~52
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性的內涵辨析與實現路徑/劉鑫,蘇俊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55~62
后疫情時代的旅游人類學反思/彭兆榮//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71~79
計策、場域與試錯文化的新價值——從喬健先生一個本土人類學觀念的獨特貢獻出發/趙旭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1~8
科學為本的民族學人類學學科發展——林耀華學術研究評述/馬威//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9~15
論分析型語言研究法的構建/戴慶廈//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23~33
旅游與文化:中國旅游人類學研究主題反思——以《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為例/李毓//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74~182
馬克思民族土地習慣法強制變革論研究/李可//世界民族,-2020,(6).1~12
民族學的知識生產與學科建設/何明,孫銘旋,覃延佳//貴州民族研究,-2020,(10).56~61
喬健和《印第安人的誦歌》/周大鳴//思想戰線,-2020,(6).1~7
文化認同的路徑依賴與現代變遷/馬迎,陳曉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42~45
文獻的民族志研究——文獻民族志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可能性/鄧苗//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57~63
徐益棠對邊疆民族研究的貢獻/鐘榮帆,汪洪亮//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34~39
學說思潮與漢民族的形成/王再承//廣西民族研究,-2020,(6).68~77
“族群”西來/納日碧力戈//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20,(6).481~488
三、社會、文化及其變遷
《百苗圖》中竹枝詞的資治功能/嚴奇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123~131
病友知識分享的維度、路徑與動力——基于糖尿病病友群體的人類學觀察/王劍利//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81~88
本色、紅色、特色、原色——烏蘭牧騎精神基本特征的四維解讀/季春芳//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20~24
“茶馬古道”概念的形成及其傳播/王楓云,韋梅//廣西民族研究,-2020,(6).86~93
城鄉循環修復:鄉村旅游建構新型城鄉關系的框架與議題/孫九霞,王學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25~32
傳統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根脈和基石/宋才發//青海民族研究,-2020,(4).36~43
傳統戲劇類非遺短視頻青少年觀看意愿的影響因素——以皮影短視頻為例/薛可,魯曉天//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67~73
從“人形紋”構造看黎族生存智慧的三個維度/周倜,梁惠娥//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54~60
德格印經院創建及擴建過程考/巴多//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39~44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旅游開發的耦合邏輯——以重慶市渝東南民族地區為例/江娟麗,江茂森//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48~56
非遺視域下滿族醫藥保護、傳承與發展/劉智文,佘燕達//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132~140
海外華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舉措及貢獻/曾少聰,陳慧萍//世界民族,-2020,(6).77~85
“空間生產”視角下新型彈性出行消費——以網約車為例/孫榮,許鑫//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65~173
論契丹神話傳說中的多圖騰崇拜與文化演變/和談,熱米拉·斯力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32~38
旅游表演何以可能——黃河乾坤灣轉九曲的主客互動與地方感知/趙巧艷,曹哲//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80~89
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村落保護與營建——以貴州省黔東南州為例/吳平//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27~33
民族村寨旅游行為意向研究——以桃坪羌寨、甲居藏寨、瀘沽湖為例/馬東艷,張旭輝//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33~41
農業遺產的當代創新:葛類作物栽培傳統在廢礦渣堆積場生態修復中的可行性探索/楊庭碩//貴州民族研究,-2020,(12).102~108
嵌入與脫嵌:市場、國家與社會場域中的民俗體育——對廣西那縣舞獅團的田野考察/吳林隱,吳毅//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40~48
群際差異視角下的政府工作滿意度研究:2005年與2015年比較/秦廣強//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66~73
人口較少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基于東北地區的調查/樸今海,樸貞花//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61~66
人類減貧事業的“獨龍江樣本”/何祖坤,侯勝,韓博等//云南社會科學,-2020,(6).9~14
人類減貧事業的“怒江實踐”/何祖坤,沈向興,宋媛等//云南社會科學,-2020,(6).1~8
少數民族文化權利保護的非國家主體協同機制研究——以廣西里湖白褲瑤為例/王琳琳,崖瀟藝//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42~148
社交媒體中民族美食的日常呈現與發展趨勢——基于抖音、火山小視頻和快手平臺的觀察/金強,回笑哲//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0,(6).92~99
攝影與攝魂:中央研究院成立初期民族志影像考(1928~1929)/朱靖江//青海民族研究,-2020,(4).91~97
“時間—空間—社會”視角下回新納樓司署空間功能的現代轉型/馬永清,朱盼玲//廣西民族研究,-2020,(6).78~85
“食為媒”視野下的中西飲食文化交流研究——兼論馬德里中餐館的生存現狀/何茂莉,楊天一//世界民族,-2020,(6).86~95
手工藝品地理標志保護的地理聯結點/鄭穎捷//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74~80
通過“面子”的鄉村治理——對桂中南一村落糾紛處理的人類學考察/劉堅//廣西民族研究,-2020,(6).103~111
“突然離世”的安寧療護實踐困境與對策/劉謙,王徳林//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49~154
文化生態學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路徑研究——以黔劇為例/楊一//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40~47
西北民族地區產業防貧實踐中的農戶主體性——基于寧夏南部民族社區調查/成媛,陳祎//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38~45
西南邊疆脫貧攻堅的特色實踐及對鄉村治理的推動/時雨晴//云南社會科學,-2020,(6).125~131
西雙版納傣族“超域”的互聯網社交研究/徐何珊//云南社會科學,-2020,(6).110~116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張乾元,馮紅偉//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1~6
鄉村文化傳統的實踐與鄉村文化振興——以清潭街“舞草把龍”為例/李玉雄,李靜//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32~39
沿邊口岸與邊境城市經濟耦合發展研究——以云南省猴橋口岸與騰沖市為例/袁沙//云南社會科學,-2020,(6).132~137
印度尼西亞銅鼓類型與源流考辨/李富強,覃芳,唐根基//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2~10
由文化適應到文化自覺:廣州苗族務工者的文化實踐/溫士賢//思想戰線,-2020,(6).15~23
有序的混沌:中老邊民互市的人類學考察/張雨龍//思想戰線,-2020,(6).24~31
中國近代賤民與底邊社會——喬健教授晉東南樂戶研究及其啟示/趙樹岡//思想戰線,-2020,(6).8~14
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驅動研究——基于云南直過民族整族脫貧實踐/尤偉瓊,曾宇龍//云南社會科學,-2020,(6).117~124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典籍走出去的紓困之道/吳斐,孟立軍//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5).100~105
中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何昭麗,劉婧,王松茂//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88~93
中華老字號品牌跨文化傳播策略及路徑——以河南省中華老字號品牌為例/馬蕾//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49~53
中緬邊境地區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的發展特征及其前景/付永麗//貴州民族研究,-2020,(10).134~140
中越邊境文化遺產景觀營造探析——以龍州為例/陳子華//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59~65
主位影像、文化破壁與視覺經濟——影視人類學視域中的移動短視頻社區/朱靖江//云南社會科學,-2020,(6).102~109
住房分層與中國城市居民的公平感——基于CGSS2003、CGSS2013數據的分析/李路路,馬睿澤//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56~65
自然呈現與生態回歸——基于民間工藝葉脈苗繡守正創新的思考/梁正海//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63~70
四、研究動態、綜述與書評
2020年第二屆世界民族研究中青年學者論壇會議綜述/鄧穎潔//世界民族,-2020,(6).118~119
半部人類史——徐杰舜主編《漢民族史記》印象與商榷/易華//貴州民族研究,-2020,(12).170~176
國內外文化認同研究綜述及分析/都永浩,左岫仙//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5).1~8
國內外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比較及啟示/羅圣榮,蘭麗//世界民族,-2020,(6).13~25
回顧與展望:基于知識圖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許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226~234
金翼奮翔:《金翼》的近代探索之路——紀念林耀華先生誕辰110周年/彭兆榮//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35~141
近40年來我國“藏彝走廊”的族群研究及其意義/李沛容//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14~19
近年來我國民族事務治理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湯奪先,閆超杰//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5).9~15
熱點與趨勢:民族旅游研究的知識圖譜構建與可視化分析/謝冰雪,李雷雷//貴州民族研究,-2020,(10).103~110
少數民族人口遷移及其學術脈絡/馮雪紅,張欣//貴州民族研究,-2020,(12).91~100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評楊須愛新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民族理論文獻在中國的百年傳播》/熊坤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189
我國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研究的追蹤與述評——基于權威期刊文獻的科學計量與可視化分析/孫壯,魏曉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235~240
鄉土情結與振興鄉村:中國鄉村人類學研究進路與展望/陳彪//廣西民族研究,-2020,(6).94~102
新時代倫理精神與規范秩序——文化治理現代化高端學術系列講座綜述/李玉璇,王強//思想戰線,-2020,(6).2+173
飲食的流動互通與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杜莉等著《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讀書札記/黃金,王文濤//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6).147~149
在風險中尋合作 在合作中求共贏——第四屆喜馬拉雅區域研究國際研討會綜述/劉歡,王劍峰//世界民族,-2020,(6).120~122
中國非洲民族學研究的三個階段:從葛公尚談起/徐薇,袁丁//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55~164
中國慕課研究的知識圖譜:熱點、現狀與趨勢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分析/謝梅,陳文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229~235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文獻的計量規律研究/肖慶群,吳明冬//貴州民族研究,-2020,(11).117~122
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十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暨“世界民族研究與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田耘//世界民族,-2020,(6).123~124
中華文化認同研究:態勢演進、熱點論域與未來展望/李樂,王藝樺//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6).15~24
重回“利益”分析的市場社會學研究——讀韋伯的《經濟與社會》/段巖娜,陳小鵬//云南社會科學,-2020,(6).175~182
〔責任編輯:陸?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