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內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綜述

2021-07-25 07:31:04謝镕鍵
廣西民族研究 2021年2期
關鍵詞:綜述

【摘 要】十余年來,國內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的研究成果日漸豐富。這些成果大部分集中在八個方面: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可持續發展、開發模式、具體開發對策、資源評價、空間結構、旅游扶貧、社區參與。此外,隨著不同學科門類相互間的交叉研究的增多,國內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研究內容也將在未來顯得越來越多元化。

【關鍵詞】遺產旅游;非遺旅游;少數民族;綜述

【作 者】謝镕鍵,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旅游學院副教授。海南三亞,572022。

【中圖分類號】F590.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1)02-0177-0009

一、引 言

遺產旅游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文化遺產旅游、自然遺產旅游。本文以國內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遺產旅游的研究成果為研究對象,包括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文章選擇的數據來源包括當當網、亞馬遜網、孔夫子舊書網能查到的專著,以及中國知網收錄的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論文、南京大學CSSCI核心期刊論文、博士論文。論文方面,首先在中國知網“期刊高級檢索”中以“遺產旅游”和“非遺旅游”為主題進行“核心期刊+CSSCI”檢索,并對同名作者的核心期刊論文進行二次檢索,減少遺漏。接著,在中國知網“博碩士”以“遺產旅游”為主題進行檢索。對檢索得到的論文、專著進行閱讀后,保留與國內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有關的研究成果。截至2020年11月12日,共查到115項成果。其中,專著9部,博士論文2篇,核心期刊論文113篇。結果表明,國內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八個方面: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可持續發展、開發模式、具體開發對策、資源評價、空間結構、旅游扶貧、社區參與。此外,其他主題的研究成果有近20篇。

二、國內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研究內容

(一)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保護與開發關系的研究

楊桂芳著述了《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旅游環境研究》,以旅游活動為中心,對旅游的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商業環境進行調查,力圖尋找一條開發與保護并行不悖的共贏之路。[1]179~191賀劍武、陳煒、黃玲芳認為廣西百色布洛陀文化的遺產旅游應該實施保護性開發策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經濟發展的雙贏。[2]余丹認為民族節慶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必須科學合理地結合,一方面豐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動力。保護和開發要遵循原生態的原則,讓社區居民參與,進行規范化管理、整體性保護。[3]王雪、楊存棟以內蒙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為例,說明遺產旅游開發需要重視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在分類的基礎上選取合適的開發對象,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4]周曉濤從地方立法的角度出發,對西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保護的現狀進行了評述,提出必須明確確立行政主管部門的地位,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歸檔,對傳統習俗進行恢復保護。此外,他闡述了立法的基本體系,對保護的模式和相關權利的主體、內容進行了探討。[5]龔珍旭針對2008年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災后重建的旅游開發需求,從保護的主體、客體、路徑三個角度,提出了重建過程中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三維模式。此外,還從制度法律保障、宣傳教育、研究創作、生產性保護四個維度提出了具體的保護路徑。[6][7]李廣宏、黃梅芳以廣西平樂縣桂劇為例,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旅游開發啟示和平樂縣桂劇保護性旅游開發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將桂劇旅游融入平樂縣旅游開發項目中,將桂劇元素開發成旅游商品、培養桂劇表演新生人才、加大桂劇宣傳,提高其影響力的保護性開發策略。[8]鐘毅以包含彝、回、傈僳等24個少數民族的四川米易縣為研究對象,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應該以民眾為主體,在活態傳承中加以保護。通過宣傳,發動更多群眾主動參與。[9]桂榕以麗江納西族玉水寨景區為例,從景觀生產視角對東巴文化遺產旅游的開發與保護進行研究,認為借助文化旅游平臺,可以讓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獲得新的活力。儀式、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等旅游景觀的生產,是民族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的核心要素。[10]此外,桂榕對云南民族村展開實地考察,發現村寨文化、民族歌舞藝術、民族節日、民族手工藝這四方面的景觀都對云南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良好的保護效果。因此,提出只要原住民群體珍視自己的文化,可以采用民族文化主題公園這種旅游開發與保護形式,何況文化真實性不等同于一成不變,是允許有動態發展的。[11]周燦以三臺山德昂族村寨為例,探討少數民族村寨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并從核心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空間規劃、主要旅游產品與項目策劃三個層面提出保護性旅游資源開發路徑,從而實現旅游保護與開發的良性互動。[12]梁音對四川茂縣羌族的“瓦爾俄足節”傳承與保護進行研究,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旅游節慶要素時,核心信仰和儀式等神圣化的內容并不適宜商業化和舞臺表演,不應讓政府和媒體對節慶的法定時間和儀式過程加以改變。但環境景觀、服飾、歌舞等非神圣化的內容可以作為旅游元素進行加工。[13]馬寧在其著作《門巴族珞巴族非遺保護及旅游開發研究》中,以門巴族、珞巴族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民族學、人類學田野調查法,將兩個民族的非遺保護置于西藏旅游業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僅對西藏非遺保護歷程、西藏各族大學生對非遺的認識情況進行概述,還對以文化援藏為主的“尼洋閣”模式、基層政府主導的“勒布溝”模式、跨境文化傳承的“斗玉—淮巴”模式進行了介紹,以墨脫縣、錯那縣非遺保護為實例,最終提出門巴族、珞巴族非遺與旅游業結合路徑,助力其可持續發展的實現。[14]171~200李樹民、王會戰在著作《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合作發展研究》中,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遺產保護、旅游合作的研究進行了綜述,并對其現狀、問題、對策展開研究;以期實現遺產保護和旅游合作的協調發展。[15]232~251何昭麗、米雪對全國的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進行了概述,重點針對遺產旅游的開發與保護進行了分析,圍繞政策(policy)、科技(science)、資本(capital)、人才(talented)、產品(product),將其簡稱為PSCTP開發模式,為少數民族地區非遺的保護與開發的雙贏發展提供驅動力。[16]詹一虹、周雨城、陳瑤研究了湖北西部地區的土家族非遺保護與開發情況,認為應該對具體的保護、開發進行不同層級的劃分,完善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機制和非遺價值鏈,進行相關衍生品的創新開發。既要有國際視野,也要重視本土文化土壤。[17]李遠龍、曾鈺誠針對黔南少數民族“非遺”后繼無人的窘境,提出將“非遺”保護與產業化相結合的思路,一方面加強文化旅游、非遺手工藝品、影像制品、文學版權、文藝演出的開發,另一方面加強數字化保護和數字化宣傳傳播。[18]喬宇從城市化背景出發,系統分析武陵山片區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互動關系,認為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良性互動是城市化進程的內在要求。將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設計為四個進階:前期準備和精準開發非遺“表層屬性”;旅游開發反哺非遺保護;非遺的“深層結構”挖掘和城市化進程;旅游開發與非遺保護的交融整合,其意義在于發掘和拓展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積極互動,從而為城市化進程在民族地區的實施創造條件。[19]董鴻安、丁鐳以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為研究對象,提出當地政府應該成立領導小組,確定景寧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門機構,重視非遺開發與保護工作。[20]藍雪霏從臺灣邵族杵樂的旅游開發與福建對杵樂的改制探討了“非遺”的“保護”,認為傳統是屬于過去的,時代發展時必然有些“傳統”會發生改變。但傳統的優秀部分是否得以繼承,是否有藝術創新,則是衡量這種改變是否具有價值的標準。[21]

(二)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

章小平、任嘯在著作《世界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以九寨溝為例》中,以九寨溝為考察對象,從環境保護政策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旅游發展的階段和模式、游客類型和旅游生命周期、資源利用模式和經濟發展模式、社區參與和文化變遷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分析。明確了九寨溝世界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是九寨溝可持續旅游發展的內涵,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檢測手段和宏觀政策保障。[22]邸平偉在著作《青藏鐵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以西寧至格爾木段沿線及周邊為例》中,圍繞青海西藏鐵路沿線的少數民族非遺旅游資源進行了描述,并分析了發展現狀,制訂出保護對策,提出要借鑒旅游人類學相關理論,確保可持續發展。[23]205~250朱萬春從經費、技術、特色、保護、人員、法律六方面探討了實現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途徑。[24]姜愛、李永誠以云南、貴州、海南為例,針對非遺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指出:政府、學者、企業、民族群眾四類主體需要共同努力,必須對非遺的保護具有遠見,同時借鑒國外比較成功的做法,增強體驗游,并加強保障體系的建設。[25]肖遠平、王偉杰研究發現,貴州西江千戶苗寨采取“景區市場+傳承人+農戶”的旅游模式,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但從非遺旅游可持續發展視角出發,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并不顯著。所以,未來應該堅持非遺“樣本保護和活態生產兩條腿走路”,重視傳承人的培養,加大校園、社區的文化培養,對西江千戶苗寨的商業開發項目實行準入制度,才能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26]

(三)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研究

孫業紅、閔慶文、鐘林生、成升魁、張丹、龍登淵研究了貴州黔東南的從江縣可與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相融合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提出“農業文化遺產+少數民族風情”的開發模式。[27]王雪、楊存棟總結了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五種模式:博物館靜態展示模式、旅游節慶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演藝展示模式、旅游商品模式。[28]陶長江、吳屹、王穎梅以廣西瑤族盤王大歌為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生態、旅游開發三者的聯動關系出發,提出“‘非遺主題園區+生態博物館”的“雙核” 保護性旅游開發模式。[29]胡海燕、巴桑吉巴以拉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為例,歸納總結出“傳承人自創企業、企業主導傳承人參與、傳承人主導與企業合作、傳承人主導政府參與、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這五種典型非遺旅游開發模式。[30]方昌敢以“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報世界遺產為例,提出應該以花山沿岸政府機構牽頭,組建花山旅游資源合作開發的戰略聯盟,形成“旅游部門+旅游行業協會+旅游企業”的開發模式。[31]吳培欽、楊兆萍在著作《龜茲文化遺產旅游地開發模式研究》中,介紹了龜茲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要素內涵、體系結構、文化遺產價值,并對龜茲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特征和資源評價等方面展開研究,提出了龜茲文化遺產旅游地開發的原真性遺址開發模式、整合再現的文化產業園模式、實景舞臺劇模式、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模式、數字化仿真模擬博物館模式。[32]56~103殷鼎、史兵、馬兆明、陳小蓉總結出寧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民族性、同源性、原創性、鄉土性特征,并建議寧夏的非遺旅游采取分類開發模式:銀川市專注于表演、競賽;吳忠市重在民族體育產業;中衛市借助廟會節慶演出;固原市發展民俗旅游村。[33]王章基以黔東南45個民族特色村寨為樣本,提出民族地區綠色發展的“村寨模式”。[34]

(四)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具體開發對策研究

吳忠軍、張瑾深入廣西龍脊梯田景區調研,分析當地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及對平安壯寨文化遺產的影響,提出四條改善措施及建議:旅游接待量的控制和游客的分流;改善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文化遺產保護硬件環境;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明確資源使用補償機制并確保落實;加大管理力度。[35]陳煒、張瑾對百色壯族布洛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的swot分析,提出五條具體開發對策: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旅游品位;開發參與性較強的旅游產品;積極創辦布洛陀文化旅游節;文化旅游與自然景觀旅游相結合;加強合作,區域聯動,共同發展。[36]賀劍武以桂林龍勝龍脊梯田為例,對廣西少數民族農業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展開研究,提出了進一步推動桂林龍勝龍脊梯田旅游開發的三條具體開發對策:建立生態博物館的旅游開發模式;加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性;結合觀光旅游、民俗旅游共同發展。[37]歐陽正宇對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進行了昂普(RMP)分析,并提出條條具體開發構想: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絲路相關景區點的結合;增強旅游宣傳的渠道和方式,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環境與氛圍;建立相應保障機制,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38]王克軍結合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情、旅游現狀,提出打造“四月八”轉山會節慶旅游產品、以歌舞和民族傳統運動項目為基礎塑造區間特色、以民族村寨為深度體驗提升甲居藏寨文化品位、全力開發康北民族工藝加工的四條具體開發對策。[39]梁愛文、周燦通過對云南出冬瓜村進行實地考察并分析當前發展民族村寨旅游面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提出了五條具體開發對策:加大硬件與軟件建設力度,建設高素質旅游人才隊伍;政府積極主導,居民主動參與,鼓勵社會投資;挖掘民族文化,培育節日品牌;創新旅游發展思路,開展體驗式旅游;以市場為導向,開發獨特旅游產品。[40]周燦以云南芒市三臺山德昂族鄉為例,從有關旅游開發中“真實性”的研究視角,提出四條旅游保護開發策略:增強旅游項目的參與性;營造“真實性”主題體驗;紀念品的地方化和特色化;古老茶農歷史文化“真實性”展示。[41]李旭對百里杜鵑旅游景區內貴州水西彝族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開發進行研究,提出了六條具發展發建議:調查整理,挖掘提煉彝族文化內涵,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用“一盤棋”的方式進行總體規劃;彝族文化旅游產品要有特色和新穎性;加大宣傳力度,弘揚百里杜鵑的旅游文化;加強教育培訓,培養彝族文化旅游人才;動態地保護開發彝族文化旅游資源和旅游商品,推動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完善與發展彝族非物質文化旅游的配套措施。[42]馬耀峰,劉軍勝基于對中國絲綢之路遺產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八條具體開發戰略:遺產旅游品牌打造戰略、境內外市場拓耕戰略、區域旅游合作機制創新戰略、跨越式發展戰略、“點—軸—帶—面”發展戰略、旅游新業態培育與提升戰略、差異化發展戰略以及支持保障發展戰略。[43]王春燕、楊鵬、喻曉玲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利用LINGO軟件進行編程,以環塔里木周邊地區為研究對象,分析環塔里木周邊各地區之間的最短路徑關系。結合環塔里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環塔里木周邊各地區民族風情特色,打造獨具特色的非遺旅游線路。[44]王春燕、王黎煒、喻曉玲運用問卷與量表設計、調研與抽樣的研究方法,對塔里木盆地非遺旅游消費行為進行交叉分析和數據分析,提出四條具體發展建議:針對性的旅游營銷策略、主題型與綜合性線路設計相結合、宣傳方式多樣化、協調非遺產業開發。[45]方昌敢以廣西三江侗族多耶節為例,對表演性視角下節日旅游的“主—客”展演互動進行了研究,認為游客對表演的參與能增強他們的體驗感,激發他們對少數民族文化認同感。[46]張新友通過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得出新疆民俗表演活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嬗變以積極影響為主的結論,并針對現存消極影響提出四條具體優化建議:規范新疆民俗表演活動,進一步對其項目和內容進行監督管理;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和考核;地方民俗表演活動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舞臺化”保護與開發模式。[47]李旭、羅建倫針對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節慶文化資源、服飾文化資源、婚戀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水書等非遺旅游資源,提出了具體五條具體對策:挖掘水族文化內涵;彰顯水族民族特色;加大水族文化宣傳力度;教育培訓水族文化旅游高層次人才;完善水族非遺旅游的配套措施。[48]侯玉霞、趙映雪對湖南省江永縣勾藍瑤寨“洗泥宴”的產業化發展概況進行了研究,對其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三條開發對策:加強民族文化教育培訓,全面提升居民文化自覺;堅持文化創新,延伸品牌產業鏈;平衡利益分配,促進農民增收。[49]詹一虹、陳露以湖南省汝城縣高灘畬族為例,調查了高灘畬族非遺資源概況,從價值認知、資源篩選、轉化發展、宣傳推廣四方面的傳承發展實踐進行了研究,發現其困境,提出五條開發對策:認知規律,階段發展;因地制宜,靈活發展;政策協同,借力發展;話語賦權,社會參與;產權界定,利益協調。[50]

(五)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評價研究

祁桂芳圍繞“規模度、古悠度、珍稀度、奇特度、保存度、審美度、組合度、知名度”建立“八度指標”評價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對青海省循化縣撒拉族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了評價。[51]歐陽正宇在博士論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以蓮花山“花兒”為例》中,研究多民族共享的民歌口承文藝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花兒”,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法,對其旅游開發價值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評價。[52]巴桑吉巴、胡海燕、孟祥娜構建了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再使用專家問卷調查法打分,得到拉薩市2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適宜性的各項指標數值。[53]王春燕、喻曉玲對環塔里木盆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吸引力進行定量分析。借助旅游者感知理論、推拉理論,采用李克特量表,對環塔里木盆地非遺旅游的旅游者展開問卷調查分析。從統計分析的數據來看,非遺旅游資源是吸引游客最主要的拉力因素。[54]張新友對新疆多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建立起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分析,采用德爾菲法進行專家問卷打分,根據定量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發展思路和提升措施。[55]邢慧斌在著作《文化遺產旅游中的社區參與績效評估理論與實踐:以麗江古城為例》中,基于麗江古城的實地調研調查和識別文化遺產旅游社區參與的現狀以及制約其發展的因素,構建了文化遺產旅游社區參與績效評估理論模型,并以麗江古城為案例進行了應用研究。[56]51~102

(六)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空間結構研究

張瑾、吳忠軍依據區域旅游空間結構理論,對桂黔湘邊區侗族文化遺產旅游圈的開發,提出以下對策:以三省坡侗族生態文化遺產旅游為中心,形成一個核心、三個圈層、四條軸線的網絡結構,由政府、企業共同打造桂黔湘侗族文化旅游合作平臺。[57]楊經華關注貴州北部侗族地區的款文化遺跡,建議圍繞三穗款場為中心,圍繞款文化特有的建筑物、特有遺存物,構建“款文化空間區”。同時,在款場建立款文化博物館,將款文化的非遺旅游切實推動起來。[58]苗紅、張敏以西北民族地區優秀旅游城市和5A景區為點,鐵路和國道為線,借助Map GIS進行空間分析。結果發現5A景區的非遺旅游資源并不豐富,但公路網則可以將絕大多數非遺旅游資源聯系起來。因此,應該使主要城市為支點,利用公路的連線將不同地方的非遺旅游資源聯系起來,設計出合理的旅游線路。[59]桂榕在著作《重建“旅游—生活空間”: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遺產可持續保護利用研究》中,以云南省為例,選取不同類型的少數民族景區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非遺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案例分析。研究發現,本地旅游空間生產模式具有較好的創新性,是值得優先選擇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關鍵在于維持景區內演出的真實性、讓景區與原生民族村寨之間保持一種合理的空間結構與文化展示合作關系。[60]35~96韋俊峰、明慶忠將角色理論與文化空間理論和空間生產理論對接,運用研究整合法構建了“角色—空間”理論分析框架。繼而以文化空間類非遺——廣西侗族百家宴為研究對象,關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景區巖寨的旅游開發后侗族百家宴非遺文化旅游空間生產中的角色建構、角色扮演、角色情境定義等角色實踐問題,以及角色實踐視野下侗族百家宴非遺文化旅游空間生產的結果。[61]

(七)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與旅游扶貧研究

盧世菊、柏貴喜研究民族地區旅游扶貧與非遺旅游的結合,總結出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旅游演藝、生態博物館、民族村寨旅游、節慶活動開發五種模式,指出旅游發展急功近利、貧困人口參與不足、文化原生態逐漸消失的三大困境,提出旅游扶貧與非遺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四條:相關管理部門參與決策、利益分配合理、提升貧困人口素質、完善法律體系。[62]何莽、陳惠怡、李靖雯以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和貧困縣興文縣作為案例研究對象,認為:政府視角重視的是政策導向與扶貧效果,開發商視角關心的是低成本開發與產權清晰,當地居民在意的是可參與性與情感認同,游客視角期待的是包裝重塑后舞臺化的“原真性”。[63]何莽、黃凱倫、李靖雯對四川興文縣苗族非遺旅游與旅游扶貧的關系展開研究,發現在當地政府干預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并不沖突。借助節事活化、景區集中展示、非遺街區建設,還能實現非遺旅游與旅游扶貧的統一。[64]

(八)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社區參與研究

李強、王紅艷以少數民族村寨社區旅游為參考,探尋社區自主在少數民族社區旅游中的意義。提出以居民、生活者為主體,促進社區共同體的整體感;保持健全的自然生態;以整個社區及其居民參與為目標,追求文化的獨特性;追求社區潛在資源的活性化,進行與社區發展相關的開發;對社區居民進行與開發相關的技術培訓。而政府工作的重點,則在于民主化的管理機制、專業化的規劃設計、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強化資源保護意識。[65]鄧小艷認為社區參與非遺旅游開發有利于保護和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有利于激發和凸顯傳承主體的文化自覺意識,有利于發掘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蘊。社區參與非遺旅游開發的具體思路,應該以民族村寨為依托,構筑“后臺”參與和“前臺”參與的雙重平臺。此外,要以社區自主為內核,拓展內部有參與能力且外圍有支撐環境的雙軌路徑。[66]王林以廣西龍脊梯田平安寨村委會選舉為例,對鄉村旅游社區文化遺產的精英治理理論和實踐進行了研究。[67]此外,王林以“宣科現象”和麗江古樂為例,研究并探討非體制精英與民族社區遺產保護的關系,拋出非體制精英的個人理性未必能實現文化遺產的最佳效用的質疑,以期引發社會思考和展開進一步研究。[68]王林、廖國一回顧了“集體行動的困境”、“自組織理論及內涵”“公共資源治理與自組織理論”相關研究成果,對廣西桂林龍脊平安寨非遺旅游發展中集體行動的困境展開研究。介紹了平安寨村民整合社區資源, 實現集體理性的回歸,從而實現自組織治理的經驗。[69]吳肖淮在博士論文《社區參與民族非遺旅游資源保護與傳承機制研究——以海南黎錦為例》中提出“社區主導型”參與模型,從“動力機制、運行機制、保障與評價機制”三方面對模型進行理論構建。強調了社區參與的主體地位,保證社區最大決策權,從而更好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并以海南五指山番茅村黎錦為例,展開案例研究與實證分析。[70]

(九)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其他研究

針對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與遺產旅游的結合,金露著述了《遺產·旅游·現代性:黔中布依族生態博物館的人類學研究》。[71]67~129吳忠軍、危紅梅、張瑾分析了廣西龍脊古壯寨的生態博物館案例。[72]劉小方提出茶馬古道要通過世界遺產的成功申報來促進其旅游開發。[73]他還認為文化線路遺產能促成茶馬古道藏族城市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74]文永輝研究了貴州少數民族“非遺旅游”開發中利益分享制度的法律規制。[75]李旭對貴州鎮寧縣布依族非遺旅游實踐的深入研究,探討文化保護帶來的社會變遷。[76]姜愛對恩施土司城的“文化景觀再造”進行了省思。[77]盧世菊、江婕、周夢霞、李朦研究了游客和恩施土家族當地居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的態度異同。[78]張軍軍以海南為例,研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化因子的激發與重塑。[79]傅利平、吳肖淮對海南黎族織錦這一旅游產品進行特征分析,還對五指山市番茅村黎錦文化社區旅游的發展及系列商品開發作出規劃。[80]趙桅對同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麗江大研古城和里昂老城在旅游商業化表現上的差異進行了比較研究。[81]曹星以云南為例,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借助新媒體實現聯動傳播的可行性。[82]方昌敢研究了廣西侗族節日旅游中的表演與地方的融合互動關系。[83]羅茜對湖南張家界旅游驅動下非遺演藝業驅動—響應的機理進行了分析和描述。[84]劉敬華構建了民族地區非遺DSR旅游轉型動力機制。[85]王海霞從人類學視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進行了分析。[86]

盧曉研究了大苗山蘆笙坡會如何從苗族村寨聚會變成其他各民族共同的節日集會的歷程,提出文旅融創品牌打造的現代化思路。[87]

三、總結與展望

通過文獻整理發現,國內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研究存在以下特點:

(一)研究時間不長,但成果數量較為豐富

2004年張薇、嚴梅的論文《少數民族地區“世界遺產”旅游發展模式新探》發表在核心期刊《經濟管理》。2005年楊桂芳的《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旅游環境研究》在民族出版社出版。截至2020年11月,即使不包括碩士論文,也已經有一百余篇核心期刊論文和2篇博士論文。此外,還出版了近10部專著,并不缺乏較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二)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

國內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的八個研究熱點中,除了十余篇“資源評價”的成果以定量研究為主外,“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可持續發展、開發模式、具體開發對策、空間結構、旅游扶貧、社區參與”這七個主題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做的是定性研究。

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因為目前進行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研究的許多學者并非管理學背景,而是具有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人文學科的背景,更習慣于用本學科的研究方法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展開研究。

(三)研究內容日趨多元化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此后,國內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的研究開始增多。2008年前國內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圍繞“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展開,也有少量“可持續發展”的研究。2008年之后,“可持續發展、開發模式、具體開發對策、社區參與”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2011年至今,“空間結構”的研究也成為熱點。2016年由于當年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國內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中的“旅游扶貧”研究也自此成為熱點。

2020年王海霞在《從人類學視角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中,以人類學的視角,從目的地社會、游客與客源地、民族文化認同、舞臺原真性、利益相關者這五個方面提供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研究思路。這說明國內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在人類學的研究規范和方法論模式啟發下,還能產生更多有價值的學術成果。

同時,近5年來,也出現了更為豐富的主題研究。例如:市場化、旅游演藝、新媒體傳播、旅游感知、動力機制,等等。這體現出不同學科門類的交叉研究成果。由于“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這些二級學科都屬于“法學”這個大的學科門類,因此,隨著更多“管理學”、“經濟學”,甚至“哲學”“教育學”這幾個學科門類學者的加入,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在未來也必然會出現更加多元化的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 楊桂芳.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旅游環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賀劍武,陳煒,黃玲芳.廣西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研究——以百色布洛陀文化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09(4).

[3] 余丹.民族節慶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互動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9).

[4] 王雪,楊存棟.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探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12).

[5] 周曉濤.西北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的地方立法保護[J].文化遺產,2012(2).

[6] 龔珍旭.北川羌族災后重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分析:上[J].藝術評論,2012(1).

[7] 龔珍旭.北川羌族災后重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分析:下[J].藝術評論,2012(2).

[8] 李廣宏,黃梅芳.非遺保護視野下的傳統戲劇旅游開發研究——以廣西平樂縣桂劇為例[J].大舞臺,2012(5).

[9] 鐘毅.米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J].四川戲劇,2013(7).

[10] 桂榕.從景觀生產視角看民族文化遺產的旅游利用與保護傳承——以麗江玉水寨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3(3).

[11] 桂榕.作為旅游景觀的民族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利用效果評價——以云南民族村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15(2).

[12] 周燦.少數民族村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以三臺山德昂族村寨為例[J].學術探索,2014(4).

[13] 梁音.羌族“瓦爾俄足節”傳承與保護探討[J].中華文化論壇,2015(5).

[14] 馬寧.門巴族珞巴族非遺保護及旅游開發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

[15] 李樹民,王會戰.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合作發展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16] 何昭麗,米雪.“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雙贏發展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7(5).

[17] 詹一虹,周雨城,陳瑤.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互動研究——以鄂西土家族為例[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

[18] 李遠龍,曾鈺誠.產業與數字:黔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4).

[19] 喬宇.城市化進程中民族地區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互動研究——以武陵山片區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7(9).

[20] 董鴻安,丁鐳.基于產業融合視角的少數民族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研究——以景寧畬族縣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2).

[21] 藍雪霏.從臺灣邵族杵樂的旅游開發與福建對杵樂的改制談“非遺”的“保護”[J].中國音樂,2020(4).

[22] 章小平,任嘯.世界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以九寨溝為例[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3] 邸平偉.青藏鐵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以西寧至格爾木段沿線及周邊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4] 朱萬春.基于民族特色視角的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2(5).

[25] 姜愛,李永誠.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以云南、貴州、海南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2(4)

[26] 肖遠平,王偉杰.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的“西江模式”研究[J].文化遺產,2019(3).

[27] 孫業紅,閔慶文,鐘林生,等.少數民族地區農業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探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

[28] 王雪,楊存棟.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探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12).

[29] 陶長江,吳屹,王穎梅.文化生態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研究——以廣西瑤族盤王大歌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3(4).

[30] 胡海燕,巴桑吉巴.拉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運作模式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31] 方昌敢.基于遺產廊道的廣西左江流域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研究——以花山申遺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5(6).

[32] 吳培欽,楊兆萍.龜茲文化遺產旅游地開發模式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33] 殷鼎,史兵,馬兆明,等.寧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及旅游開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7).

[34] 王章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村寨模式”研究——以黔東南45個民族特色村寨為樣本[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

[35] 吳忠軍,張瑾.旅游業發展對山地少數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以廣西龍脊梯田景區為例[J].經濟地理,2008(5).

[36] 陳煒,張瑾.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SWOT分析及其對策——以百色壯族布洛陀文化為例[J].社會科學家,2009(6).

[37] 賀劍武.廣西少數民族農業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以桂林龍勝龍脊梯田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19).

[38] 歐陽正宇.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RMP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12).

[39] 王克軍.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對策[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2(6).

[40] 梁愛文,周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下的民族村寨旅游發展探究——以云南三臺山德昂族鄉出冬瓜村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2).

[41] 周燦.試析人口較少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旅游開發——以云南芒市三臺山德昂族鄉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4).

[42] 李旭.貴州水西彝族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研究——以百里杜鵑旅游景區為例[J].中華文化論壇,2014(1).

[43] 馬耀峰,劉軍勝.中國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旅游發展戰略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6).

[44] 王春燕,楊鵬,喻曉玲.基于TSP方法環塔里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線路設計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6).

[45] 王春燕,王黎煒,喻曉玲.環塔里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消費行為調查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1).

[46] 方昌敢.表演性視角下民族節日旅游“主—客”展演互動研究——以廣西三江侗族多耶節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7(4).

[47] 張新友.新疆少數民族聚居區民俗表演活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嬗變的影響[J].新疆社會科學,2016(6).

[48] 李旭,羅建倫.三都水族非遺在旅游中的價值開發路徑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7(10).

[49] 侯玉霞,趙映雪.文化自覺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與鄉村振興研究——以勾藍瑤寨“洗泥宴”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8(6).

[50] 詹一虹,陳露.文化旅游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研究——以湖南省汝城縣高灘畬族為例[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

[51] 祁桂芳.撒拉族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與保護[J].中國商貿,2011(21).

[52] 歐陽正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以蓮花山“花兒”為例[D].蘭州:蘭州大學,2012.

[53] 巴桑吉巴,胡海燕,孟祥娜.拉薩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J].西藏研究,2014(6).

[54] 王春燕,喻曉玲.環塔里木盆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吸引力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9).

[55] 張新友.新疆多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評價[J].貴州民族研究,2018(10).

[56] 邢慧斌.文化遺產旅游中的社區參與績效評估理論與實踐:以麗江古城為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57] 張瑾,吳忠軍.新農村建設中桂黔湘邊區侗族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人文地理,2011(3).

[58] 楊經華.侗族“款”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發掘構想——以貴州三穗款場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

[59] 苗紅,張敏.基于GIS緩沖區分析的西北民族地區"非遺"旅游資源空間結構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4(4).

[60] 桂榕.重建“旅游—生活空間”: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遺產可持續保護利用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61] 韋俊峰,明慶忠.侗族百家宴非遺文化旅游空間生產中的角色實踐:基于“角色—空間”理論分析框架[J].人文地理,2020(2).

[62] 盧世菊,柏貴喜.民族地區旅游扶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調發展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2).

[63] 何莽,陳惠怡,李靖雯.民族旅游扶貧中的旅游吸引物建設——基于四川興文縣苗族旅游扶貧案例的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

[64] 何莽,黃凱倫,李靖雯.四川興文苗族旅游扶貧情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

[65] 李強,王紅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中社區自主權的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8(2).

[66] 鄧小艷.文化傳承視野下社區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思路探討[J].廣西民族研究,2012(1).

[67] 王林.鄉村旅游社區文化遺產的精英治理——以廣西龍脊梯田平安寨村委會選舉為例[J].旅游學刊,2009(5).

[68] 王林.旅游社區的非體制精英與文化遺產保護——以宣科與麗江古樂為例[J].社會科學家,2008(5).

[69] 王林,廖國一.從困境到理性:村落遺產旅游中的自組織研究——以龍脊平安寨為例[J].旅游科學,2013(2).

[70] 吳肖淮.社區參與民族非遺旅游資源保護與傳承機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6.

[71] 金露.遺產·旅游·現代性:黔中布依族生態博物館的人類學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72] 吳忠軍,危紅梅,張瑾.建立廣西龍脊古壯寨生態博物館的若干思考[J].廣西民族研究,2008(3).

[73] 劉小方.世界遺產視野下的茶馬古道旅游開發——兼論茶馬古道的世界遺產價值[J].旅游論壇,2009(2).

[74] 劉小方.藏族筑城思想探源的遺產旅游意義——以茶馬古道川藏線城市群為例[J].西藏研究,2013(2).

[75] 文永輝.少數民族“非遺”開發中利益分享制度的法律規制——基于貴州的田野調查[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76] 李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其文化變遷研究——以鎮寧縣布依族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

[77] 姜愛.旅游開發場域中“文化景觀再造”的省思——以恩施土司城為個案[J].青海民族研究,2016(3).

[78] 盧世菊,江婕,周夢霞,等.游客與當地居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的態度對比研究——以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

[79] 張軍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化因子的激發與重塑——以海南為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80] 傅利平,吳肖淮.基于服務利潤鏈理論模型的旅游服務產品可持續發展的策略研究——以海南黎族織錦為例[J].學術論壇,2014(1).

[81] 趙桅.遺產地旅游商業化比較研究——以中國麗江古城和法國里昂老城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6).

[82] 曹星.非遺借助新媒體與旅游實現聯動傳播可行性分析——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83] 方昌敢.民族節日旅游中的文化表演及地方建構——以廣西侗族多耶節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

[84] 羅茜.旅游驅動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演藝業響應機制研究——以張家界八大演藝產品為例[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

[85] 劉敬華.民族地區非遺旅游轉型動力機制及路徑研究[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7(2).

[86] 王海霞.從人類學視角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J].社會科學家,2020(3).

[87] 盧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基層實踐——以大苗山蘆笙坡會為例[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TOURISM OF ETHNIC

CULTURE HERITAGE IN CHINA

Xie Rongjian

Abstract: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 heritage tourism in Chin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Most of them have been concentrated on eight aspects, t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e heritag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measures, the resource evaluati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the poverty-alleviation tourism, and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addi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mong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Chinas ethnic culture heritage tourism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Culture heritage tourism; tourism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ethnic minorities; literature review

〔責任編輯:羅柳寧〕

猜你喜歡
綜述
2021年國內批評話語分析研究綜述
認知需要研究綜述
氫能有軌電車應用綜述
高速磁浮車載運行控制系統綜述
5G應用及發展綜述
電子制作(2019年10期)2019-06-17 11:45:16
SEBS改性瀝青綜述
石油瀝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賽季綜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深度學習認知計算綜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法醫學雜志(2015年2期)2015-04-17 09:58: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青青国产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98超碰在线观看|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亚洲伊人天堂|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亚洲色图另类| 夜夜拍夜夜爽|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高清不卡毛片|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操国产美女|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一级黄色欧美|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欧美日韩资源|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99视频在线免费| 男女精品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欧美性色综合网| 国产va在线|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亚洲无限乱码|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