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裕 仝巖松
摘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誕生發展于中國各個民族人民的長期生產與生活實踐之中,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之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進入新世紀以來,多元文化的快速發展與信息傳遞的持續加速使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面臨著嚴峻的生存難題,如何創新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并加速其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需求成為國家與民族面臨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正式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基礎,同時也是繁榮和復興中華文化的根本,有助于我國實現綜合國力全面提升并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文化自信建設日益深入并取得豐碩成果的當下,有效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讓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懷更加堅定,實現個人素養與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讓傳統體育文化逐漸滲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1 引言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凝聚其中,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沉淀和積累的文化元素與思想內容貫穿始終,反映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經濟與文化發展狀態。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持續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走出國門,中國商品遍布世界,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融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有機會接觸到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以功夫、太極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廣泛認可并走上世界舞臺。與此同時,體育文化全球化也在沖擊著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這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歷史塵埃落定之時,物質或非物質的文化才能夠成為永遠流傳的寶貴財富,民族因此得到延續,充滿驕傲和自信的面對未來。多元文化沖擊之下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要主動適應多元文化格局,主動實現創新發展并應對嚴峻考驗,在新時期和新環境下煥發勃勃生機。
2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
中國特殊的歷史發展軌跡及社會環境變遷為體育文化的孕育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儒家思想在過去數千年時間里深深影響了中國人,家庭與社會的維系均離不開儒家文化與農耕文明的身影。農業社會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中形成了深刻烙印,修身養性成為體育文化的核心內涵,而體育的競技性價值則被放在次要地位。農耕文化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法院,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之中參與各種探索實踐活動,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體育活動形式,而天人合一思想的注入更使得傳統體育文化煥發出盎然生機。圖騰崇拜同樣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起源,在生產力較為低下的時期人們將動物視為祖先,從動物變化而來的圖騰得到了廣泛關注,模仿動物動作參與運動也就成為傳統體育的發展雛形,例如孔雀舞、五禽戲、螳螂拳等等均是從動物活動方式獲得靈感并創造產生的。宗教信仰、軍事活動、民間生活同樣也是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產生的基礎,中華民族文化發展進程中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發揮了顯著作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進程中逐漸吸收了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的精髓,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人們具有特有的民風和民族,在歷史與文化的催化作用下相互融合,最終形成具有廣泛代表性及突出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3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困境分析
3.1 項目推廣普及效率緩慢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誕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與文化背景之下,而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同樣需要相應的環境作為支持,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產力發展水平、時代文化等等均會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及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現代社會高速發展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產業結構調整與城市化進程持續加速,民族體育擁有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底蘊深厚,物質文化景觀和傳統體育習俗對全世界人民都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例如我國擁有太極拳、長拳等拳類運動、馬球、蹴鞠等球類運動、五禽戲、八段錦等健身類運動,豐富多樣的民族體育項目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構建了堅實基礎。中國社會環境的變化使得西方文化開始全面進入中國,大量西方競技體育項目成為體育運動主流,很多傳統體育項目遭遇了發展挑戰,民族體育的傳承出現了青黃不接現象,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問題更加突出。工業化進程加快使得自然環境遭遇破壞,騎射、賽馬、漂流、龍舟等等運動需要的場地難以尋找;城鎮化持續推進使得人們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健身房和運動場逐漸取代了田間的摔跤角力,羽毛球、籃球、廣場舞等等運動成為了很多人的首選,傳統體育項目推廣普及效率更加緩慢。
3.2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損毀
在自然經濟持續發展之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獲得了廣闊發展空間,特定的歷史時期與社會環境直接決定了經濟發展脈絡。人們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期開展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氣息的體育活動,體育文化的民族特色因此變得更加鮮明。自然經濟時期人們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非常有限,體育文化發展處于相對封閉狀態,物質形態和非物質性形態的文化遺產是現階段傳統體育文化的主要載體,例如書簡、石碑、特色表演、器械技藝等等。在經濟發展進入全球化階段后,很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逐漸消亡,體育項目徹底失傳,例如寸甲加已經只停留于紙面,而搏克、布魯等項目也僅僅在少部分地區留存,生存空間逐漸萎縮導致傳承發展舉步維艱。分散較為分布的傳統文化信息呈現碎片化狀態,涉及范圍廣且挖掘整理費時費力,很多文化資源逐漸損毀。
3.3 外來文化沖擊且自主創新遲滯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精神,強調修身養性和強身健體,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對張揚個性具有更多追求,商業性與競技性在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逐漸成為體育項目的關注重點,奧林匹克推動了體育文化的發展潮流,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因此而面臨著巨大沖擊。西方體育項目具有更強的競技性和商業性,大眾傳媒對西方體育文化具有更高的興趣度,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獲得的宣傳資源少之又少,外來文化沖擊在很大程度上搶占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制約了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推廣。近年來跆拳道、瑜伽、球類運動等等運動項目在我國快速發展,得到了為數眾多民眾的青睞,傳統體育項目卻逐漸在人們的視野中小時,武術、龍舟、太極拳等項目雖然具有較高關注度,但相較于熱門體育運動仍然相去甚遠。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始嘗試模仿西方體育發展模式,但卻忽略了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缺少創新的同質化發展模式使得創新停留于紙面,準確把握發展定位并塑造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體育文化項目成為當務之急。
4 文化自信視域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4.1 樹立文化自信,傳承文化符號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底蘊,豐富多樣的物質文化景觀與燦爛優秀的歷史文化傳承共同鑄就了別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這也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歐美等西方國家在近年來極力鼓吹自身文化的先進性,他們認為經濟發達地區的文化就更加發達,其它地區人民應該主動接受他們的價值文化。西方體育文化的大肆傳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普通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傳統民族體育嘗試走競價發展道路,但體育改良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充分認清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優勢,堅持走中國特色體育文化發展道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往往以“仁愛”為核心,例如武術項目就強調“點到為止”、“強身衛國”,愛國家、愛民族、愛人民是民族體育文化的精髓,岳飛、霍去病、霍元甲、葉文等人用自己的言行踐行了民族體育文化,國家和民族危亡之際他們挺身而出,大無畏的愛國情懷感染和帶動了無數中國人。因此我們在民族體育文化發展過程中要樹立文化自信,將“德、仁、禮、道”等文化符號融入民族體育活動之中,借助民族體育文化傳承中國經典文化,依托文化符號傳播民族體育。
4.2 強化媒體宣傳,實現走向世界
世界多元文化發展不僅僅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同時也使得民族體育文化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依托報紙、電視、音像、新媒體等等方式展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宣傳活動,提升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了解,更好地完成文化傳播。我國媒體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堅持傳統宣傳方式,外國友人對我國民族體育項目及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很多優秀體育項目無法得到有力推廣,而很多國家在這些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例如印度的瑜伽項目并不是奧運會項目,但是印度卻通過多種形式推廣瑜伽,這也使得瑜伽項目獲得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甚至有瑜伽愛好者不遠萬里到印度求學。近年來新媒體高速發展,我國在新媒體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因此我們應該借鑒其它國家的成功經驗,采用多種方式宣傳推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堅持“以人為本”理念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民族傳統體育,從依靠少數專家向依靠廣大群眾轉變,定期舉辦傳統體育培訓和競賽,加強國家合作與交流,真正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向世界。
4.3 體育走進校園,傳承優秀文化
學校是民族體育項目及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國民族體育在過去很長時間里呈現自由發展狀態,而科學化、規范化、全面化才是原始體育向現代體育發展的必經之路。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之中鮮有傳統民族體育的身影,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自然無從談起。部分學校開始嘗試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例如近年來興趣的柔力球就脫胎于民族傳統體育,學生們廣泛參與將會產生濃厚興趣,這將使得相關體育項目得到更好發展。雖然我們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的發展仍然需要更多助力,我們既要讓民族傳統體育走入校園,更要讓它們在校園生根發芽并蓬勃發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要針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吸取傳統體育文化的精華,同時結合青少年需求展開創新活動,打造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體育課程,持續整合開發與利用,更好地發揮教師的優勢及校園的特征,讓學生在良好氛圍內耳濡目染傳統體育文化,強化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