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智
學科核心素養是體育課程與教學的研究熱點,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也是學校體育的重要工作和主要目標。本文以中國知網收錄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文獻為研究對象,同時參考有關書籍,從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主要內容、培養策略和研究現狀三部分展開,通過梳理其理論,進而分析體育核心素養研究的理念與價值。
研究發現:當前我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提出的背景、概念的界定、核心素養的構成以及培育的策略等方面。我國關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有以下特點:(1)理論描述的思辨性研究居多,而落地的實證研究較少;(2)定性研究居多而鮮有量化研究。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有:(1)對于“體育核心素養”和“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與內涵并未形成統一的定義;(2)缺乏體育核心素養的本土化的課程。研究認為,我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應重視實效性,研究應基于國內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避免形式化;培育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應精心設計專門化課程,采取校內外結合的多元途徑;在目標上應與國家政策融合銜接。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本文以我國近十年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探索我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中國知網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為主題檢索,搜集到相關文獻共計458篇。在“來源類別”一欄中勾選“核心期刊”、“CSSCI”、“CSCD”,年限限制為“2010~2020年”,縮小檢索范圍后檢索到相關文獻共計47篇,其中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研究10余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策略研究30余篇,高被引文獻的發表年份集中在2016到2018年,研究者于素梅、季瀏、尚力沛、程傳銀、張細遷的文獻影響力較高。
2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的分類
2.1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學者賴天德提出學校體育需要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提升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國最早的關于體育素養的論述。李永華認為體育素養包括身體和精神兩部分,身體方面是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等,精神方面有體育意識、運動習慣、體育品德等。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校內體育課程學習或進行課外體育活動所獲得的為滿足個人發展要求的關鍵素質,應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姜勇提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是學生通過在學校學習體育課程,了解體育與健康這一學科的理論知識和體育鍛煉的方法,進而強健身體,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升合作與交往的能力,養成健康與安全的體育意識以及終身體育鍛煉的生活方式。
盡管不同研究者對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概念的觀點各不相同,但基本都認同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含著多方面內容。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可以概括為學生通過在學校學習體育課程所獲得的利于終身發展的關鍵素養,包括體育情感與品格、運動能力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三個方面。
2.2 培育青少年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學者張華提到尊重學生的個人知識是發展學生素養的關鍵。趙鳳霞認為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核心素養的根本,教育的重心應由知識學習向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方向發展,強調知識的應用價值與創造價值,并提倡構建體育核心素養模型。辛濤認為課程建設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途徑,將核心素養貫徹到教學過程中,而后轉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和能力,需要課程作為橋梁。于素梅系統地闡述了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情品雙育,知行合一”的基本思路和三條主要培育路徑:堅守課堂主陣地,抓好課外陽光體育以及拓展校外自主鍛煉。
綜上所述,培養青少年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要采取校內外相結合的多元策略,界首先要從主觀上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允許思想的多樣化,使青少年將自己的思想和經驗轉化為自身的素質;其次,校內要抓好課程,精心規劃,確保質量,構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模型。校外方面,要開展終身體育教育,確保學生的校外體育參與,促進青少年體育運動習慣的養成,將健康知識學以致用。
3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特點
3.1 不同學者的研究視角和觀點不同
朱亞成提出目前學術界對體育素養的概念還未達成一致,不同的研究者對其的認識角度各不相同,研究此問題的出發點有身體素質方面、體育文化方面、體育素養的內容方面。尚力沛提出體育素養與體育學科素養是不同的,其觀點為體質和健康、體育技能與體育社會情感是全體公民都應具備的體育核心素養。運動技能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體育品德與情感是學生所需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二者有所區別但目標一致。學者喻堅認為體育核心素養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相同,其觀點是體育即體育學科,體育核心素養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簡稱。
可見,不同學者對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各有獨到見解,關于其概念與內涵的研究呈現出眾說紛紜的狀態。體育核心素養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關注對象有所不同,體育核心素養的對象是全體公民,關注每個人的終身發展。而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關注對象指向了在校的學生,反映出學生發展的訴求,體現了體育學科的價值。而學科核心素養伴隨著學生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后,轉化為終身發展所需的體育核心素養,因此,研究認為體育核心素養不等同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二者的關注對象不同但目標和方向是一致的。
3.2 思辨性研究多于實證研究
通過對已有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得出,當前我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提出的背景、概念的界定、核心素養的構成以及培育的策略等方面。趙富學提出國內外研究缺乏引領與培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標準和依據,也缺少進行課程化處理的專題研究。現有研究成果大多處于認知與意識的范疇,均圍繞各國教育政策與方針的要求開展研究,對體育課程改革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形成之間的關聯度認識不夠。因此,要結合我國體育學科教學的實際來研究,重視操作性,當體育學科教學的某些價值未能得到發揮時,需要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力求將研究在教學實踐中落地。
4 結語
以學科核心素養推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是大勢所趨,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也是社會和學校的重要工作,需要有明確的思路和適合的策略。綜合以上研究發現,有關研究存在內涵和結構認識不清晰,概念有分歧以及缺乏專門課程等問題。另一方面,我國學者們提出了科學可行的研究思想,如趙鳳霞等學者提出構建體育核心素養模型,于素梅提出的清晰培育思路,校內外結合的多元途徑,都為我國青少年體育核心素養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建議我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重視實效性,基于國內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專門化課程,采取校內外結合的多元途徑;在目標上應與國家戰略融合銜接。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