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培正學院 姜棋楦,劉云浥塵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消費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我們正逐漸陷入垃圾的包圍圈中,垃圾處理的巨大壓力、環境的污染,是當前社會的重大問題。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9年的生活垃圾清運量已達到24206萬噸,較2018年同比增長率為6.1%,與往年相比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以高校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是樹立環保意識,推動社會進行垃圾分類的主力軍,通過高校學生的自覺配合,能夠增強高校大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發揮青年的帶動作用,進而促使整個社會提高環保意識,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并付諸實踐,促進資源的再利用。
健康舒適的校園環境與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狀況密不可分,目前高校的垃圾分類管理體制仍不完善,校內員工與學生執行起來也存在一定難度,眾多垃圾沒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探索出一條道路,對于促進校園垃圾分類,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從管理制度與執行過程方面入手,了解高校垃圾分類管理運作的全過程,剖析各級管理層的執行方式,了解垃圾分類主要群體——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操作難題,總結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式,為高校推進垃圾分類管理改革提供一些經驗和思路。
本次研究對象選擇G學院,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圍繞G學院學生對校園生活垃圾分類的了解情況、態度、展望等多項內容設計問卷調查,并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收取了160份問卷調查表,一共回收160份有效問卷。本次問卷調查對象中,男生56人,女生104人,其中紅藍公寓學生占33.75%,中區學生占18.13%,北區學生占20%,南區學生占28.13%,調查范圍涵蓋校園內四個宿舍區域,本次調查具有代表性。
根據對G學院垃圾分類的實地考察,結合問卷調查結果,以及當前最新版垃圾分類標準將調查得出的當前校園內常見垃圾種類進行了簡單的劃分(如圖1)。

圖1 G學院學生通常會產生的垃圾種類(從多到少)
第一,廚余垃圾是指易腐爛的、含有機質的生活垃圾,如剩菜、果皮、過期食品等,其收集容器為綠色。第二,可回收物是指適合回收再利用的物品,如舊書本、報紙、玻璃瓶、塑料瓶、塑料盒、衣服、快遞盒等,其收集容器為藍色。第三,有害垃圾是指對人體健康或者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者潛在危害的生活垃圾,如電池、過期藥品等,其收集容器為紅色。第四,其他垃圾是指以上三種以外的生活垃圾,如廢棄紙巾、廢棄化妝品、筆芯、塑料袋、塑料吸管、膠帶、保鮮膜、快遞包裝袋、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其收集容器為灰色。
由圖一可知校園垃圾中可回收利用資源有很多,產生最多的快遞包裝以及塑料盒等數量較大,假如能完全得到合理回收利用,不但能通過回收獲得經濟價值,而且能減少資源浪費,推進校園的垃圾分類建設;而餐飲垃圾經過垃圾分類處理后能“變廢為寶”,固體剩飯剩菜可用作土地的有機肥,產生的沼氣用于發電,實現“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符合我國循環經濟的操作原則。
根據問卷調查的統計,有如下結果:
首先,大多數同學(78.13%)接觸過垃圾分類,但完全能掌握并運用于生活的人數(15.63%)不多;其次,大多數同學(72.5%)愿意在有條件或在強制制度(8.13%)的前提下前進行垃圾分類;再次,針對垃圾分類現行難題,認為現行的垃圾分類管理與執行模式存在問題的學生人數最多(38.75%),其次是基礎設施建設(26.25%)以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5%),也有小部分同學(10%)認為與校內員工的職能分配有關聯;最后可以看出,高校大部分同學對于“智能垃圾分類技術”的概念仍舊比較模糊,但由于目前的管理與執行模式存在較大改進的空間,仍然有81.88%的同學對新模式表示支持(見表1)。

表1 G學院學生垃圾分類情況調查表
當前,G學院由后勤服務管理公司,為學院提供清潔、維修、綠化及治安等服務,顯然,垃圾分類工作的主體責任者由后勤服務管理公司承擔。針對G學院的學生生活垃圾的問題,四大宿舍區域垃圾由后勤服務管理公司,安排車輛和人員對其進行搬運處理,垃圾車會將從各大校區裝好的垃圾統一運到校外指定垃圾站內??傮w而言,垃圾清運工作能達到“日清”效果。然而,就學生的垃圾分類現狀而言,其知識的普及程度不高,仍處于學生們“理念上認同,行動上滯后”的階段。
(1)垃圾二次混合。校園垃圾產生與分類的主體是學生,但運行過程中校方的介入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學院尚未頒布有關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的正式文件,教職工與學生進行垃圾分類時缺乏參照標準。雖有部分同學會按照要求進行垃圾分類,但在大部分同學都不進行垃圾分類與學院沒有根據分類要求回收的情況下已分類的垃圾會二次混合,導致愿意主動分類的同學喪失積極性,最終選擇放棄分類。
(2)校內員工的垃圾分類職責不明。根據走訪調查,校內員工未接受過垃圾分類知識的系統培訓,對垃圾分類的基本內容尚不了解,難以協助垃圾分類工作的進行;除了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外,每個員工都有額外的工作任務,負擔較大,可見垃圾分類無專人負責,其管理體制有待改進。
(3)基礎設施尚未完善。G學院垃圾分類箱及相關基礎設施未能定期檢查管理與維護,且目前采用的垃圾分類箱并未統一;校園內校道及教學樓等地仍舊是傳統垃圾分類箱(即“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箱)與一體式垃圾桶交替放置的模式,通過放置垃圾分類基本裝置來營造垃圾分類氛圍的效果被削弱,尚未對學生自覺垃圾分類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互聯網+垃圾分類智能系統是近年來高校生活垃圾分類探索出的新型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將學生校園卡與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綁定,啟用用戶身份識別自動開箱功能,對投放物進行精準計重和實施源頭追溯,并對有效投放的給予積分積累,積分可用于后續的獎勵兌換,如在學院設置積分兌換平臺提供獎勵或在校內超市加入兌換模式,商品即可直接購買,也可用于兌換;將學生賬戶與其校園卡進行綁定,通過積分轉換現金的獎勵方式激勵學生主動進行垃圾分類,養成分類的生活習慣,此類方法相較于傳統的垃圾分類,更富有創意與針對性。
每一項管理條例的推行都離不開背后制度的支撐,只有當規則成為了習慣,才能逐漸在人們心中形成道德準則。高校垃圾分類的執行,其過程大致要經過學生群體生產初步分類、員工回收檢查、校方監督三部分,這三個環節對垃圾分類的結果有著明顯的影響,因此高校可將垃圾分類制度納入宿舍管理條例,利用學生會進行管理監督,并將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以制度為抓手,形成學生管理和校級管理相結合的模式,構建穩定的垃圾分類管理體系,為長期的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奠定基礎。與此同時,高校應明確教職工、學生在垃圾分類中的職責,確保員工自身能熟練按垃圾分類規則操作;加大對垃圾分類處理的資金與人力投入,統一垃圾分類箱的使用,根據不同地區的人流量、垃圾產生量、風口風向等因素來對垃圾分類箱進行放置,以達到資源均衡配置,實現效用的最大化。
高校內存在諸多學生社團組織,要注重高校內社團組織及班級團支部的聯動作用、發揮學生黨支部的先鋒模范作用,重視學生日常產生垃圾所屬范疇的普及,進一步加大宣傳引導;同時積極踐行垃圾分類活動,如通過主辦相關活動的方式,配合綜測加分的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更多同學了解運用并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促進其對垃圾分類的了解。
同時,還應建立一套完整的反饋體系,幫助學生組織解決實施垃圾分類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發現,要想確保垃圾分類的順利實施,除了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外,還需要有強有力的制度作為保障。本文以G學院為例,著力闡述了目前校園垃圾分類的管理與執行模式,并研究該模式在垃圾分類中取得的效果及學生對此的認可度,最后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相對可行的解決方案,推動校園垃圾分類管理和執行體制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