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科大學護理學院 張婷
新媒體的出現,繪制了新的傳播圖景,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使思政工作迎來話語變革與時空變遷。然而,機遇與挑戰總是相伴而生,互聯網去中心化的技術特征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觀念,單純將網絡視為灌輸式教育的手段與工具,忽略思政話語變革,將為學生思想引領工作帶來困難。此外,互聯網海量信息泥沙俱下,社會思潮滲透性強,一味違背互聯網技術價值訴求,易引發“網絡暴力”等主體行為失范,難以守住高校輿論陣地。[1]因此,與新媒體技術發展相關的社會觀念要及時跟上,搶占思想制高點,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青年學生的日常話語體系。
筆者在工作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學校部分黨群組織、行政部門、二級學院官微,加之筆者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于是就生發了它們之間關聯性的思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什么樣的機遇與挑戰?學校微信新聞生產理念與話語體系的創新是出于一種什么樣的考量?相關的符號、話語如何塑造校園文化品牌,這種塑造對高校自有精神文化表達有什么樣的影響?如何以此為著力點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進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者?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新的文化生產與傳播方式,微信新聞生產就是對這一時代訴求的回應,它的出現為傳統思政工作注入了新活力。在微信所搭建的思政教育平臺上,人人擁有發言權,可以進行跨時空、跨媒介的個性化表達。此外,數字技術的存在已經抹去了社會遺忘的能力。[2]大數據讓存在于微信公共平臺的內容無法擦除,學生們隨時隨地擁有線上“百寶箱”,滿足各類需求。
作為基于強關系的社交媒體,微信“去中心化”的特征,可以弱化教育者傳統權威、縮短師生情感距離,成為師生“鍵對鍵”交流思想、傾聽心聲的理想選擇。學工處官微發布《第八屆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強勢來襲,敬請期待!》一文后,學生積極現身評論區,為各自輔導員搖旗吶喊,微信凝心聚力可見一斑。
作為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新抓手,微信新聞生產有助于思政教育目的實現。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關鍵期,護理學院官微“N醫微天使”積極進行微信新聞生產,第一時間發布《請保護好自己》《除夕特刊|堅守,也是一種幸福》《護理專家來支招!這些防控要點你一定要知道》《“我報名!”護理黨員先鋒隊請戰校園防控第一線》等文章。通過圖文并茂的知識普及、正能量宣講為線上的學生打好思想疫苗、穿好心理防護衣,上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的醫德教育課。
新情況因網而生、新問題因網而增。在享受技術賦權的同時,極易被技術所奴役。相比傳統思政工作,微信新聞生產更為靈活,加之“去中心化”特征,控制命令式的話語失去傳播效力。固守傳統思政教育理念,忽略學生主體意識,走在形式化、簡單化的老路上,將無法肩負起新時代教育所賦予的使命。
在社會思潮滲透力極強的背景下,網絡思政教育若想借微信平臺的東風,需“刀刃向內”,變革工作話語。忽略學生知識結構、思想層次、生活實際的生硬話語輸入,將滋生學生抵觸情緒,使其對主流價值觀陷入認同困境。此外,新媒體時代的話語表達無固定模式,通過微信與學生對話需要隨時更新話語表達體系,以免新聞生產淪為自我欣賞的碼字游戲。
除了互聯網思維、話語表達方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在“議題設置”上尋求交集,難免會陷入自說自話的被動局面。這個交集應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與學校發展相適應、與學生關注相一致的結合點。一廂情愿的“宏大敘事”或者瑣碎的“流水賬”,背離思政教育初衷、缺失人文關懷,育人成效可想而知。
青年學生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在網絡空間被很多境內外勢力“凝視”。當微信上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與涉世未深的青年學生相遇,以短平快為特點的傳播內容缺乏探究考證,極容易使青年學生誤入歧途,迷失正確的政治方向。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校微信新聞生產如果一味受制于體制思維,那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無異于傳統灌輸式思政教育。借助微信傳播政治思想、價值觀的同時,要將社會邏輯、媒介邏輯納入考量之中,尊重學生主體意識。在學校官微的文本生產過程中,編輯拒絕“滿堂灌”的表達邏輯,擅長在社會熱點上尋找突破口,以小切入點講大故事,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
2020年新年第一推《第一批“90后”N醫人,他們今年30歲了》,緊跟社會熱點,回溯10年前的N醫大事,傾聽彼時N醫少年如今而立之年的歲月故事,見證學校的發展變遷,引導學生將小我融入學校、社會發展的大我。
在明星高以翔事件后,借助醫學院校專業優勢,使用朗朗上口略帶魔性的《野狼disco》旋律,制作并推出《急救disco》,以文化人跨界傳播,旨在讓大家學會使用AED(全自動體外除顫器),普及救護常識。
2019年最后一推《新年想換新頭像?專“鼠”于你的N醫小頭像全新上線!》,踩著新年將至的時間節點,以學校標志性建筑物等為創作元素,繪制卡通頭像,推廣校園文化。
對于習慣互聯網邏輯與表達方式的青年學生而言,強勢的植入與生硬的表達只會適得其反。微信新聞生產需要利用數據讀心,讓信息傳播從“大話語”走向“小敘事”,在“有意義”與“有意思”之間尋求平衡。[3]在涉及價值觀引導方面,微信新聞生產可以軟化話語表達方式,讓信息傳播更具溫度。
官微緊扣時代熱點,將N醫人醫療援疆的宏大敘事轉向具體的經驗話題,以青年“找藥人”為切入點,推出《寫于帕米爾高原的實習報告》,以身邊人、身邊事為全校同學帶去思想的洗禮。
學工系統蒲公英團隊借助專題策劃“德善講壇”,邀請名家大師走到青年學生身邊,運用柔性策略推文,如《葉如陵——需要,是留下來的最大理由》《以仁人之術行醫,以仁人之心做人》《心佑工程——帶你發現“心”世界》,增加思政工作感染力。
負責微信新聞生產的一位編輯表示:“現在的青年學生個性化,如果只是簡單的通訊稿式寫作、編輯,那微信閱讀量必定慘淡,我們要想辦法讓生硬的政治符號轉化為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這樣才能入腦入心入行。”
目前,學校部分黨群組織、行政部門、二級學院官微的編輯們都在嘗試“議程設置”,瞄準思政教育與學生關注的結合點,并總結出適合自己公號的話語風格、編輯框架,信息傳播各具特色:比如校團委官微喜歡用“高雅藝術、社會實踐、雙創、青馬”等內容吸粉;招辦以“招生政策、優秀學子母校行”等話題吸引關注;學校官微偏向于從學校發展大事件中提取關鍵元素講故事,以“權威發布、漫畫、視頻、原創歌曲”等引流;而二級學院擅長從學院專業特色出發,拉近與本院學生距離。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期間,學校和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制作宣教微電影《郝健康開學記》,通過微電影解鎖校園防護的正確打開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大學生們了解防疫常識,為校園健康保駕護航。
護理學院以前線護理人的逆行故事為鮮活素材,推出戰“疫”天使專欄,帶領學生線上直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第一線。用身邊人、身邊事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在線上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德教育課,引導學生思考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增加了思政工作的時效性與感染力。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學生主體意識,將媒體邏輯、社會邏輯納入微信新聞生產之中,從理念、話語、內容等方面進行適應調整,但初衷始終是不變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即提升青年學生醫學人文素養,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者。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嘗試打造網絡教育精品,以“感動N醫”“醫學人文月”等品牌文化活動為重點,以醫師節、護士節和校慶日等關鍵時間節點為契機,豐富育人載體,傳播主流價值觀念。校園各級各類媒體并灶生火,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為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創造物。[4]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積淀創造了獨特的校園文化,滋養著一代代N醫人。[5]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圍墻逐漸被打破。在維持校園文化生態平衡的努力中,學校官微以精神文化為本質,融入主流價值,形成N醫自有精神文化表達,讓文化育人產生倍增效應。
“感動N醫”年度人物是學校一項重要品牌文化活動。2019年校慶日,學校通過官微對頒獎典禮進行在線直播、圖文推送,以自有精神文化要素為育人素材,呼喚榜樣激勵、注重精神引領,讓崇德向善、撒播愛心成為師生校友的自覺追求,引導醫學生將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國家需要、社會期待有機結合起來。
在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方面,校園人文氛圍可以喚醒學生深層次的內心自律、踐行人文信仰、給予患者終極關懷,不失為課堂之外的有益補充手段。[6]學校2015年起舉辦“醫學人文月”,內容涵蓋醫學人文系列學術講座、微信征文大賽、護理溝通案例設計大賽、“閱讀人文經典”朗讀等系列活動,是醫學人文校園文化建設的一次系統全面展示。在線下活動進行過程中,學校探索將醫學人文主題內容與微信傳播優勢相結合,線上凸顯規模效應與集群效應,營造了濃厚的校園人文氛圍,潛移默化中提高醫學生醫學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
新媒介技術讓虛擬嵌入現實,形塑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包括青年學生對社會及自我的認知。[7]面對社會思潮的強力滲透、輿情洶涌的突發事件,我們擔憂網絡的負面影響,但仍可以利用技術優勢,搶占青年學生思想制高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期間,以“白大褂”“防護服”為代表的圖像成為輿論宣傳中的重要手段。學校官微通過圖片、微電影等視覺呈現方式,聚焦青年學生關注點、宣傳黨和國家的主要政策,借助微信輸出圖像影響力,[8]深刻改變著醫學生的自我與職業認知;官微實時更新援鄂N醫總人數、師生逆行故事與校友暖心支援,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青年學生的日常話語體系;書記、校長通過微信與全體同學“云談心”,在線講授愛國主義的思政課、救死扶傷的專業課、勇于擔當的實踐課、理想信念的檢驗課,加深學生對生命與醫學的理解,感受到信仰使命和醫者仁心的力量,同時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氛圍。
網絡不是生活中的“他者”,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世界”已經被媒介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新時代教育賦予的使命。通過網絡,身體缺位的師生跨越空間,可以看見真實的輿論場、生動的媒介景觀,形塑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包括對社會及自我的認知。
但思政空間的拓展是把“雙刃劍”,若不及時轉換思政理念、變革工作話語、進行議程設置,走在形式化、簡單化的老路上,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引導的初衷將無從實現。另一方面,過分出新,不汲取傳統思政工作養分,一味沉溺于工具的虛妄之中。[9]所以,借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性看待技術賦權,在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上,通過指尖上的思政教育,讓學生聞到信仰的味道。
雖然媒介環境對個人的滲透程度超過以往,但青年學生在媒介內容的自主選擇上仍存在很大空間。相比體制內活動的線上強制參與,從認知上接受、意志上信仰、行動上踐行,才能真正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意。[10]當以微信為代表的網絡傳播從“大話語”走向“小敘事”,明白“說什么”“怎么說”,在“有意義”與“有意思”之間取得平衡,網絡思政工作黏性將與之俱來,不僅能“吸引青年”更能“引導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然不乏認同者、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