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匙素梅
現代化是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是一種無法阻擋的帶有全球性的發展趨勢,是當前世界各國文明演進的方向。“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早在《資本論》一書中,馬克思就表達了關于落后國家現代化進程的思想。現代化進程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才出現最初的萌芽,其真正起步是在18世紀中后期英國工業革命發生之后,表現為由傳統農業向工業社會的過渡。現代化的起點是機器大工業的出現和應用,然后以工業的發展帶動和促進其它領域的進步,因此最初現代化往往是與工業化過程相伴而行的。并且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現代化包含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輻射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其實,現代化進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各不相同,每個國家所積淀的歷史傳統文化不同,所依賴的文化底蘊不同,其現代化的進程也是各有特色。各國的傳統文化的生成與其傳統的生產方式緊密相連,并進一步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影響現代化的進程。
作為后發外生的現代化國家,現代化傳入中國,與傳統文化之間有種種復雜的糾纏。雖然現代化進程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之間沒有什么統一的范式,但是總的來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傳統越悠久深厚,其進行現代化變革的阻力就越大。而中國作為一個存在過兩千年封建社會并且具有高度統一政權的實體,其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會與傳統文化之間產生種種不適應。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也成為21世紀以來時代發展和文化建設中最復雜的問題之一。
傳統文化的產生及其發展與現代化具有密切的關系,這是任何發展中的國家在開放發展進程中都不可回避、無法逃避的事實。現代化首先在西方實現蓬勃發展,西方國家的文化傳統隨著其現代化進程一并變化發展,兩者在發展中相互較量、相互融合、相互滲透。而中國作為一個后發外生的現代化國家,其外來的現代化與本民族文化的關系經歷了十分復雜的發展歷程。
中國悠久的歷史沉淀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曾長期處于世界前列。然而,在進入近代后,以資本為動力、以工業化為前鋒的現代化潮流以不可阻擋的氣勢在全球展開,在整個世界現代化的潮流前,中國傳統文化卻因受封建專制主義的束縛而逐漸落后于西方。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自發的現代化和思想啟蒙運動的進程被打斷,一部分仁人志士走上了探索現代化進程的道路。但在這一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仍主要持拒斥態度,只能在一定范圍內勉強接受外來事物。但實踐證明,在進行現代化道路探索的過程中,一味堅持傳統文化,守舊不變是行不通的。堅持傳統文化至上的道路不僅難以實現真正的現代化,而且在中國也難以繼續走下去。
中國從傳統農業型社會向現代化工業化社會的轉型是與文化的逐漸西化相伴隨的。不過“在19世紀后半葉,它只是中國近世社會大變動諸流向中的一個流向”,并不具有主導的趨勢。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局限性開始日益凸顯,兩者的沖突也越來越激烈,傳統文化的轉型問題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突出問題。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大體上經歷了三個層面的變革,即物質、制度、觀念層面,以西方啟蒙思想為主導的思想解放運動一直在舊中國重演。但是所有的這些力圖使中國強大起來的努力都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人們一直都是在重走西方現代化的道路,而沒有探索出真正符合民族文化傳統的道路。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最為深刻的教訓是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出現了“全盤西化”的論調,全盤西化者雖主張現代化,但其把現代化與西方文化同等對待、全盤接受,認為現代化與本土傳統文化是相排斥的。歷史與實踐證明,這種“全盤西化”的論調不僅造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尷尬,而且還一度喪失了文化上的自主性。
在20世紀中葉以后,現代化逐漸成為中國社會變革中的主流趨勢。在現代化轉型中,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徹底的革命性改造,但這種改造不是簡單粗暴地拋棄傳統,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的一次現代化的重構,是以承認文化的自主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影響力為前提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融合是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其融合發展具有科學合理的途徑。
第一,保持本國文化特質,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并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的文化特質,其中有利有弊,我們應辯證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在封建專治制度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其中必然遺留著封建制度的痕跡,對于這些糟粕我們必須堅決摒棄。當然,我們也應該積極挖掘傳統文化中順應歷史發展和時代潮流的部分,使其與現代化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特質可以糾偏現代化中的一些負面成分。比如,以人為本的思想有利于節制資本的逐利性,防止社會貧富過度分化;強調用倫理道德處理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等。繼承傳統,要對本國傳統文化有清醒的認識,順應現代化發展的潮流加以整合,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不斷探索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契合點,使之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支撐。比如,把那種極端的、以單方面絕對服從為基礎的舊式“愚孝”轉化為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為本質的新式“孝道”。同時對于傳統文化中的“三綱五常”等封建糟粕,必須堅決地批判和剔除。總之,對傳統文化要結合時代的特點加以發展,推陳出新,更好地促進現代化發展。
第二,吸收外來文化精華,對傳統文化的豐富與創新并重。要推進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融合發展,必須處理好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積極吸收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精華,尤其是吸收借鑒西方近代科學的理性精神,彼此學習,取長補短,以此深化當代中國社會現代化實踐的研究。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堅持對外開放和交流,積極汲取其他民族的長處,才能推動中華民族自身的發展。同樣,在文化發展上也是如此。中國傳統文化要和現代化進行融合,必須進一步加強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主動迎接外來文化的挑戰。同時,在文化創新與實踐中,我們既要順應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又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將外來文化因素進行選擇性地吸收并進一步轉換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符合中國發展實際的現代化。
縱觀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依靠的既不是封閉保守,更不是全盤西化,而是在繼承傳統、自主創新中實現的。中國現代化的進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前路必會充滿艱辛與坎坷。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互動交流日益頻繁,我們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對文化發展的規律也會有更深刻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化的阻礙作用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消減,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也必將大大加快。習近平總書記曾提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那么,中國的現代化也應烙有傳統文化的基因。因此,現代化是在已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中國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道路,是繼承、借鑒、創新三者的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現代化建設一旦拋棄傳統文化就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我國的現代化也就失去了民族特色;現代化建設一味地尊崇傳統文化就會難以發展下去,我國的現代化就會停滯不前。因此,我們要在當代實踐中努力發揮傳統文化的助推力作用,促進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開拓現代化發展的新局面。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
②羅榮渠.現代化新論續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40.
③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243.
④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
⑤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