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子
【關鍵詞】軌跡護理模式;胃;良性腫瘤;不良情緒;并發癥
胃良性腫瘤一般較小時不會引起任何感覺,生長得較大或剛好長在胃的入口和出口時,會造成進食易哽噎或進食后胃脹,引起胃入路和出路梗阻。有的胃腫瘤可以破潰,會形成出血,類似于胃潰瘍出血。常用手術治療,可根據腫瘤具體情況來實施切除一部分或者切除全部的手術[1]。但是手術具有有創性,患者術后容易出現各類并發癥,導致需要更多的時間恢復,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也被影響,故科學的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2]。本文分析將軌跡護理模式應用到胃良性腫瘤治療中,研究產生的效果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胃良性腫瘤患者68例,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43歲~53歲,平均年齡(46.3±4.5)歲,15例患者腫瘤位于胃體部,11例患者腫瘤位于胃底部,8例患者腫瘤位于胃竇部;研究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43歲~53歲,平均年齡(46.6±4.1)歲,16例患者腫瘤位于胃體部,10例患者腫瘤位于胃底部,8例患者腫瘤位于胃竇部;兩組的資料經嚴格的對比分析發現沒有顯著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依然施常規的護理方法,入院時介紹住院環境、相關疾病情況、飲食指導,必要時為患者紓解不良心理,出院時告知一些注意事項等等。
1.2.2研究組采取軌跡護理模式,具體內容包括:(1)行為評估:收集所有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史等;(2)設定目標:由醫護人員根據患者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治療目標;(3)確認計劃:結合患者自身意愿及其具有的資源確認計劃;(4)實施計劃: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實施干預措施。具體措施有:①自我概念行為干預,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所導致的自身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改變,鼓勵克服不良情緒、面對疾病。②日常生活行為干預,包括做家務、購物等外在行為和心理情緒、管理壓力等內在行為。③疾病相關行為干預,從飲食、運動、并發癥的預防等方面對患者進行干預。(5)效果評價:患者出院一周后開始隨訪,每周1次~2次。以微信的形式隨訪,監督其術后行為。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臨床指標,包括肛門排便、住院、胃管留置、導尿管留置、術后開始進食時間。對比兩組出現并發癥情況,包括腹腔膿腫、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腸梗阻。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指標對比
干預后,研究組的肛門排便、住院、胃管留置、導尿管留置、術后開始進食時間均比對照組用時更短(P < 0.05)。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出現并發癥的情況也少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胃腫瘤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可分為惡性和良性。一般來說,胃良性腫瘤以胃平滑肌瘤最為常見,而且多見于胃體部,其次是胃底胃竇和賁門,除胃平滑肌瘤外,胃間皮瘤也屬于胃的良性腫瘤[3]。目前,臨床上胃良性腫瘤的治療方法一般為內鏡下切除或電燒等,但胃作為人體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當進行胃部切除手術之后,會引起一些后遺癥,故術后采取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尤為重要。
軌跡護理模式倡導干預隨著疾病軌跡分期變化而改變,重視患者自我概念行為、日常生活行為及疾病相關行為三個方面的真實體驗[4]。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肛門排便、住院、胃管留置、導尿管留置、術后開始進食時間均比對照組用時更短;研究組出現并發癥情況也少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應用軌跡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胃良性腫瘤患者的術后臨床指標,且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概率,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