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李楊梅
【關鍵詞】心臟病;介入治療;血管迷走性反射
在臨床醫學事業和各個領域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影響下,介入治療在臨床應用中越來越廣泛,主要被應用于心肌梗死、心絞痛、冠心病等心臟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且取得了確切臨床療效,能夠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是作為一種侵入性治療方式,介入治療有可能致使患者出現血管迷走性反射等并發癥,具有非常高的風險性[1]。實施規范性護理措施能夠預防血管迷走性反射發生,能夠提升患者安全性。本次研究以心臟病介入治療患者為對象,分析規范性護理措施的應用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82例心臟病介入治療患者開展本次研究,時間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隨機將其均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50歲~60歲,平均年齡(55.18±5.89)歲;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50歲~60歲,平均年齡(55.76±5.13)歲。兩組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該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給予患者基礎日常護理,監測其生命體征,做好環境護理工作等。
1.2.2觀察組該組患者給予規范性護理措施: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關注患者情緒變化情況,分析患者心理狀態,該病患者大多會出現飲食不振等表現,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食進行鼓勵,確保患者處于安心和鎮靜的心理狀態,加強巡視力度,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對ICU患者展開連續性干預,干預時間為24個~48個小時,給予患者12個~24個小時的心電監護,關注患者的血液變化情況,每個小時測量1次患者脈搏,持續8個小時。②拔除管鞘護理:當患者心功能正常時,在拔出鞘管前采取0.9%氯化鈉靜滴為患者展開常規補充,在拔管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以適當與患者交談,為患者講解拔管后可能會出現不適狀態,轉移其注意力,消除其產生的不安、焦慮等情緒,準備好各種搶救器械和物品。③穿刺部位護理:術后令患者臥床24個小時,采取沙袋壓迫穿刺部位,時間為8個~24個小時,加強對患者穿刺部位的關注程度,觀察其是否出現滲血和疼痛癥狀。
1.3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心理狀態:通過SAS量表和SDS量表取得兩組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對應焦慮程度和抑郁程度,分數越低表示干預效果越好。評估兩組血管迷走性反射發生情況:觀察記錄兩組發生血管迷走性反射的例數,對比兩組血管迷走性反射發生率。評估兩組護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與基本滿意度之和為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心理狀態比較與對照組SAS評分和SDS評分相比,觀察組均偏低,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 兩組血管迷走性反射發生情況和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血管迷走性反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2。
3 討論
對于心臟病介入治療患者來說,其發生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概率比較低,但是這一癥狀發生具有突然性,病情進展迅速,患者發生死亡的概率高,一旦發生即會危及患者健康安全。
落實規范性護理措施,盡快為患者展開臨床診斷,盡快給予患者臨床處理,通過一系列科學化、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措施,改善患者預后效果,降低患者發生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概率,加強對患者心理狀態關注程度,疏導其不良情緒,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在管鞘拔除以后,密切關注患者穿刺部位,觀察其有無出現滲血、疼痛等癥狀,另外,術前不可令患者飲水,術后做好針對性飲食護理,提升患者身心健康水平,保障患者健康安全[2]。
綜上所述,給予心臟病介入治療患者規范性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預防血管迷走性反射發生,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升護理效果,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