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紀錄片和專題片作為重要的電視表現形式,是不同的視頻傳媒體裁,通過合理拍攝能取得不同的傳播效果。本文通過把握電視紀錄片和專題片的關聯,從價值取向、表現手法、創作要點3個方面對二者的差異展開分析,提出二者的拍攝技巧,希望能提高紀錄片和專題片的整體拍攝質量,推動電視藝術發展。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專題片;拍攝技巧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7-0162-02
一、引言
在新媒體時代,電視紀錄片和專題片的生存空間被一再壓縮,造成不少從業者選擇其他出路。但紀錄片和專題片作為擁有最豐富的內容、最深刻的意義和較高技術含量的電視節目形式,存在無可替代的特點,能通過專業化拍攝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加強對電視紀錄片與專題片的差異及拍攝技巧的研究,迎來電視節目創作的春天。
二、電視紀錄片與專題片概述
由于擁有形似的特點,電視紀錄片與專題片時常被混淆,甚至專題片被不少人看成是紀錄片的一種特殊形式。追根究底,主要是由于二者都以真實存在的人、事、物為創作源泉,要求真實、客觀地反映生活。雖然并非純粹的新聞,但是電視紀錄片和專題片都強調真實性,不能使用夸張的藝術手法進行虛構表達,需要表現作者的真誠態度。運用紀實主義手法,使二者風格接近,在拍攝和剪輯時都需要將事實作為依據,不能進行戲劇化處理[1]。但實際上電視紀錄片與專題片都能保持獨立,因為二者在價值、表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三、電視紀錄片與專題片的差異分析
(一)價值取向差異
作為電影紀錄片應用在電視中衍生出的電視節目形態,電視紀錄片屬于專題報道類節目,包含新聞、社會等不同題材。新聞題材的紀錄片可以通過新聞鏡頭記錄真實社會生活,客觀反映社會上的人、事、物。在價值取向方面,電視紀錄片強調內容研究價值,僅在拍攝形式上追求藝術性,內容更接近文獻、資料,更具社會價值[2]。而電視專題片帶有新聞特性,運用電視手法提煉客觀事實時需要呈現其中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追求新聞價值,使得專題片在拍攝時強調時效性和重要性,需要盡快將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傳遞出去。在創作方面,紀錄片強調展現真實生活,記錄內容不受主觀意識干擾;專題片追求揭示現實生活,拍攝畫面為傳遞主題思想服務。價值取向存在差異,造成二者在拍攝表現和藝術創作方面出現差異,只有明確區分二者,才能把握各自的發展規律,創作出能展現節目特色的優秀電視作品。
(二)表現手法差異
在拍攝表現方面,電視紀錄片需要客觀再現真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因此主要利用長鏡頭和同期聲突顯真實生活,不能直接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為此,在創作電視紀錄片時需要隱藏主觀意識,做到由事實說話。在這個方面,專題片存在明顯的差別,因為需要表達作者的看法和主張,在拍攝時需要滲透主觀意識,對生活情境進行藝術加工。紀錄片多在新聞范疇,采用單一紀實手法,通過鏡頭記錄生活時只能通過聲光、色彩、畫面、音響進行藝術表現。專題片則可以結合創作需求采用象征、對比、聯想等創作手法,甚至允許適當擺拍和補拍,帶有藝術加工屬性。因為表現手法的差異,紀錄片需要記錄正發生的生活,屬于“現在進行時”,鏡頭多采用隱拍、跟拍、偷拍等手法。專題片的拍攝時空相對自由,可以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生活,可以追述和補拍鏡頭,必要時還可以進行扮演拍攝。從結構來看,紀錄片將時間當成依據,形成縱向結構,記錄生活流程;專題片以空間變化為主,形成橫向結構,根據表達需求選材,不要求素材連貫。
(三)創作要點差異
在作品創作方面,電視紀錄片與專題片需要把握不同要點。創作紀錄片應注重記錄,直接拍攝記錄對象,保證內容真實,因此需要減少鏡頭轉換與橫切,表達更加流暢,內容也較為整體,無過多情感渲染。使用的鏡頭語言應追求樸實,確保內容敘述完整,通常不搭配音樂、圖片等,呈現直觀、直接的特點。專題片創作應注意作品雖然經過了藝術加工,但依然要體現真實性,需要通過捕捉細節突顯主題。創作包含前期、拍攝和后期,前期根據主題進行解說編輯,后期將畫面、文字等融合在一起。在拍攝階段,應選擇富有表現力的鏡頭,并確保畫面清晰,能呈現細微表情和心理活動變化。如采用蒙太奇等剪輯手段,從特殊視角拍攝內容,達到增強作品內容感染力的目標。搭配語言渲染,使觀眾進入主題。為調動觀眾情緒,可以搭配音樂、音視頻等元素,使畫面與音樂等元素保持和諧,確保主題清晰表達。采用多種藝術手段進行拍攝內容組合、拼接,處理好專題與制作多樣化的關系。
四、電視紀錄片與專題片的拍攝技巧探討
(一)電視紀錄片拍攝技巧
1.體現拍攝意志
電視紀錄片追求真實,強調記錄,在拍攝時應充分展現作品拍攝意志。作者只有在投入生活的同時,做到時刻觀察和全身心投入拍攝,才能發現真實生活中有意思的人、事、物,表達對生活的熱情,記錄令人感動的日常瞬間。長此以往,才能逐漸創作出好的作品,使受眾通過鏡頭感受到作者的意志品質和情感態度。如紀錄片《鹽》的作者在拍攝時就與當地藏民在戈壁草原共同生活了半年,切實體會當地民眾生活感受,記錄其中艱辛,使畫面有形且有神。許多優秀的紀錄片拍攝長達數年乃至數十年,意志不足則無法完成作品。而長久的拍攝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作者的價值觀和情感,幫助作者積蓄實力的同時,體現作者較高的藝術修養和高超的敘事能力。
2.把控鏡頭質量
紀錄片時常采用長鏡頭,要求作者能較好地把控鏡頭質量,確保拍攝的畫面恰到好處,以免擁有多余痕跡。為此,作者應做到多看多分析,從優秀作品中吸收經驗,掌握最佳構圖點選擇技巧,在拍攝不同畫面時做到生動銜接,使故事得到完整呈現。為保證真實性,應根據拍攝對象特點制定拍攝計劃,提升畫面拍攝質量和效果。針對一般拍攝對象,應選擇正常拍攝角度,完整記錄真實生活,盡可能減少多鏡頭變換。如從人物和景物證明開始拍攝,使鏡頭角度保持平視,提供全景鏡頭。但在特殊拍攝條件下,需要選擇合適的拍攝角度,如仰拍、俯拍等,保證拍攝效果。無論采用哪種拍攝方式,都應保證鏡頭平穩,避免畫面搖晃或顛簸帶來強烈的不真實感。
3.突顯生動細節
拍攝紀錄片在把握全面性原則的基礎上,還需要追求針對性,即通過突顯生動細節增強內容真實性,同時體現作品創意和中心思想。結合這一目標,在日常拍攝中應加強細節捕捉,利用細節詮釋內容和思想,提高拍攝成效。為使細節得到較好的呈現,可以加強特寫鏡頭運用,展現記錄內容的細節特征,吸引受眾的注意,展現較高的拍攝水平。通過拍攝細節增強畫面的細膩感,能提高畫面質量,增強作品整體的藝術性。
(二)電視專題片拍攝技巧
1.重視素材選擇
拍攝專題片需要服務主題表達,因此應做好素材選擇工作,確保內容思想擁有傳播意義。在選材上除了保證客觀真實,應體現主觀真實,遵循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尋找社會大眾關注的話題。深入民眾身邊開展調研,做好題材內容準備,挖掘吸引受眾的人、事、物,尋求作品創作靈感。結合專題片創作經驗可知,在選擇素材時不僅需要關注人和事,還需要做好取景工作。根據拍攝的專題片類型,選擇正確的景物和拍攝角度,能揭示事物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使題材更加生動,融入豐富的情感,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取景包含遠景、近景、全景、特寫等,需要根據類型選擇航拍、特寫鏡頭等不同拍攝方式。明確需要拍攝的內容和對象后,加強與對象的溝通,才能做好事物預判,避免錯失拍攝內容,獲得豐富、完整的素材,通過精心策劃創作出優質作品。通過做好前期準備,能全面提高專題片的創作品質。
2.追求鏡頭美感
專題片想要實現新聞價值,在視覺效果上應追求鏡頭美感,確保內容廣泛傳播。結合這一目標,需要加強藝術鏡頭的使用,在增強畫面動感的同時,打造充滿遐想的境界。如在拍攝宏大景物的全貌時,可以適當運用廣角鏡頭使拍攝對象前后景物同時清晰可見,增強空間縱深感,帶來更好的質感和更強的沖擊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拍攝微觀事物時,可以運用微視距鏡頭虛化背景和表現細節,形成戲劇性畫面,在給人帶來奇妙感受的同時,增強畫面觀賞性;結合情感表達需求,可以運用仰拍方式表達贊美、感嘆的情感,也可以運用俯拍鏡頭表達反對、厭惡等感受,突顯作品主題思想。不同于紀錄片,專題片更重視細節刻畫和情感傳遞,需要重視特寫鏡頭的運用,加強構圖比例控制,恰當表現笑容、眼神等細節。合理運用鏡頭,打造浪漫、神秘、緊張等不同感受,可以充分體現作品的藝術美感。
3.強化后期制作
針對拍攝得到的素材,應加強后期制作,充分展現專題片藝術表現優勢。在保證內容真實、結構嚴謹的基礎上,需要厘清素材間的邏輯關系,在拼接、組合的過程中加強對片頭、音頻、畫面等元素的調節,在確保整體和諧性的同時,準確反映作品創作意圖。為此,需要控制畫面和配音節奏,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形成統一基調。準確選擇剪輯點,使人物活動保持連貫,鏡頭自然切換,準確反映主人公情感變化和事物發展規律。此外,后期制作中搭配完整解說詞,增強內容表述準確性,并加強音樂運用,通過烘托氛圍清晰地展現事態發展過程,增強作品感染力。通過合理制作,將畫面與聲音完美結合,能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播出后引起熱烈的反響和引導輿論。
五、結語
電視紀錄片和專題片都將真實生活當成創作源泉,采用紀實手法表現內容,但紀錄片更注重內容嚴謹價值、藝術性和文獻性,專題片更注重新聞價值,使得紀錄片更加嚴謹,表現手段相對單一,專題片可以進行藝術表達,運用多種創作手法。在電視紀錄片和專題片的創作過程中,應把握各自的特點,靈活運用拍攝技巧,強化紀錄片各要素關系和中心思想表達,注重專題片敘事創新和藝術特色呈現,使兩種體裁的作品擁有長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韓育森.淺談電視專題片的拍攝技巧[J].數字傳媒研究,2020,37(05):23-26.
[2] 李飛.淺談碎片化時代下電視專題片和紀錄片的前景[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9):84-86.
作者簡介:董虎凌(1974—),男,山西太原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紀錄片、專題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