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勃興為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在新媒體時代,教育環境、途徑、方式等方面受到重大影響并發生了較大轉變,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對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緊跟時代步伐,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學生的教育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思政教育;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7-0253-02
一、新媒體的概念和特征
(一)新媒體的概念
近年來,科技不斷進步,新媒體逐漸流行起來,進入大眾視野。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其進步之處在于發展了各種各樣的新型媒體形式,比如微信、微博等。
新媒體的“新”體現為技術新、形式新,最重要的是理念新。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上,因此新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傳統媒體的地位,但是也為傳統媒體引入了一些新形式,比如電子報紙就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通過運用新技術形成的新舊結合的媒體形式[1]。新媒體時代就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通信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為廣大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時代。簡言之,新媒體時代就是數字化的信息時代。
(二)新媒體的特征
1.主體的平等性和自主性
傳統媒體的信息由專業的人員發布,信息中帶有主觀色彩,使受眾群體與專業人員的地位出現不平等。而且由專業人員發布信息,會使信息的觀點意見單調,不能集思廣益。同時傳統媒體每一次的信息發布,都要經過層層篩選以及領導批示,才能進行最后的發布。而新媒體沒有這樣復雜的把關,微信、微博、貼吧等的發布者與受眾有同等的地位[2],使每個新媒體的使用者既是施教主體也是受教主體,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發布自己的正當言論,各抒己見,這也能使其他人了解自己的觀點,使施教主體與受教主體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2.信息查找的便利性以及信息的多樣性
在互聯網普及的時代,人們對網絡有極強的依賴性。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可以為用戶提供多姿多彩的信息,信息儲存能力也不斷增強,用戶可以查找到各種新形式的信息,收獲不一樣的網絡體驗。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用戶可以查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信息,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3.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新媒體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傳統媒體中的廣播、電視,都要求受眾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進行收聽和觀看,并且傳統媒體形式的載體很大,攜帶不方便。而在新媒體時代,移動手機、平板電腦等打破了這一限制,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信息的查找、新聞的觀看等,而且其體型小、攜帶方便,受到了廣大用戶的青睞。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高校思政課傳統教學方式遇到挑戰
隨著新媒體被大眾廣泛使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育方式面臨極大的挑戰。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教師僅憑一塊黑板、一盒粉筆對學生傳授知識。而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教師在課堂上不再局限于僅利用黑板、粉筆等傳統教學用具,更傾向于使用現代教學工具。
在傳統課堂上,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很大部分是通過教師對學生面對面地傳授知識。而新媒體時代的課堂中,教師對學生傳授知識可以不在固定的教室中,通過新媒體平臺,如釘釘、QQ課堂等進行互通學習。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學生乃至企業工人都被封閉在家不能出門,上學、工作成為困難,學生、工人只能通過在線的方式開展學習和工作。
釘釘是由阿里巴巴集團于2014年籌劃啟動的軟件,經過多年的服務更新、性能優化,疫情期間,它成了學生在線學習、企業在線交流的應用最廣泛的軟件。當時釘釘增加了超過300萬用戶,特別是視像會議、遠程辦公快速增加,搭建了超過800多個應用,有力地支持了全國超過13萬所學校、200萬個班級、1.1億學生的在線學習以及500萬老師的上課,使用時間累計超過4500萬個小時,累計批改作業超過20億份,實現了停課不停學,打破了空間的限制。
(二)高校思政課的課堂秩序受到挑戰
當今時代科技發展迅猛,很多大學生沉迷于手機、電腦不能自拔,荒廢學業,而淘寶、抖音、微博、貼吧等成為高校學生的主要娛樂項目,這些軟件吸引著高校學生,使他們沉迷于此無法自拔,甚至會發生逃課的現象。在很多高校課堂中,思政課變成大部分學生的“手機課”“睡覺課”等,再加上學生自制力差,對大學生活保持著“大學能拿到畢業證就行了”的觀念,使部分學生對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錯誤的認識,沒有意識到課程的重要性,導致思政課開設的意義不復存在,因此學校以及任課教師要加強對課堂上學生手機的管理,不能過分放縱學生。
(三)高校思政課的教育內容受到挑戰
網絡最大的優勢在于開放性和多元化,這也使網絡上充斥各種質量參差不齊的信息,網絡中一些虛假的謠言、新聞等容易影響廣大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尤其是對于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而言,其難免會對一些新鮮事物感到好奇,由于其還沒有形成足夠堅定的思想觀念,所以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就會腐蝕高校學生的思想,影響其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建立。
少年強則國強,高校學生如果在思想上不夠純潔堅定,如何承擔國家富強的希望?高校又怎能有效培育出思想堅定、價值觀正確的下一代?
網絡世界紛繁復雜,信息更新極快,每天都會有新的消息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學生難免會受到影響,因此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對剛剛入學的學生開展思想教育至關重要,能幫助他們形成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依然能保持思想上的堅定。
(四)高校思政課教師面臨挑戰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不僅要提高高校學生的知識水平,更要提高其道德素養。進入21世紀以來,科技飛速發展,要求高校的思政課教師與科技時代同步。在傳統媒體時代,教師授課內容枯燥乏味,創新極少,授課僅通過在黑板上書寫知識點,但是在新媒體盛行的時代,這種方法已不能滿足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偏愛,他們認為這種方法過于枯燥。就目前來看,大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采用制作課件的方式,從網絡中查找相應的素材,這些素材不能只包括文字,還應添加相關聯的新聞、案例、視頻等,以制作出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課件,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來的機遇
(一)新媒體時代激發高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傳統媒體時代,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思政課產生厭惡。在新媒體時代,教師不再枯燥講授理論知識,而是通過運用新媒體的多種形式將理論知識講活,吸引學生興趣。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要滿足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教師與學生有同樣的地位時,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吸收,并且能培養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最終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三觀[3]。
(二)新媒體時代實現高校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創新
傳統媒體時代,教學方式單一,只能靠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讀、寫的方式傳授知識,這種方式的效率較低,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理論性很強,如果學生只顧埋頭抄筆記,就會忽略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新媒體時代改變了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師要與時俱進,學會充分利用新媒體,將其引入課堂,并且要了解學生的愛好,將學生愛好與理論知識結合。互聯網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學方式,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電子課件,包括圖片、視頻、音頻等,給學生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
(三)新媒體時代實現高校思政課教育資源共享
在傳統媒體時代,教師的主要教育資源來自書本以及課外書刊,很難使每個學生都獲得這一資源。但是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的交互性以及網絡信息的多樣性,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找到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并且可以通過媒體隨時隨地分享給學生,這就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第一時間獲得資源。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帶來發展機遇,同時也使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未來,高校要抓住新媒體時代帶來的發展機遇,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培養專業性強、適應社會需要的思政學生;同時,教師要做好迎接新事物的準備,不斷學習新媒體時代教師應具備的技能,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帶給學生更豐富的知識。
不論是高校還是教師,在思政課堂中,要將學習理論與這個社會需要的精神相融合,最終培養出社會認可的學生。
參考文獻:
[1] 吳喜蘭.新媒體時代“90后”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分析和探索[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65-66,71.
[2] 溫慧.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J].年輕人,2020(13):10.
[3] 馬妍.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分析[J].傳播與版權,2018(9):159-160.
作者簡介:王麗靖(2000—),女,吉林延邊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