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昱哲
【摘? ? 要】輔導員是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在互聯網背景下,既要利用思政工作傳統優勢,做好學生的引導教育,又要做好網絡思政工作的不斷創新。本文立足網絡思政工作的守正創新,提出了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網絡思政? 輔導員? 守正?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9.003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現在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思想文化交織,高校思政工作承擔的使命和任務不斷加重,風險和挑戰也隨之增加[1]。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創新,發揮好思想工作的傳統優勢,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挖掘思政工作的新方法、新理念、新策略,不斷開創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高校做好思政育人的重要性
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中的“德”強調的是德育在促進人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是一項重大的任務和戰略工程。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對于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輔導員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線,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他們心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培養的必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堅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培養更多能肩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推動網絡工作傳統優勢同新媒體新技術融合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勢而化、因勢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網絡已經悄然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可以說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軟件和各類社交媒體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第一信息來源,網絡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接受信息方式。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現代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同新媒體和新技術高度融合,對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新時代高校輔導員要想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用好網絡這一平臺,通過完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打造網絡思政育人輔導員隊伍。創新內容與方法,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對學生開展教育引導,把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網絡思政教育始終,使網絡思政工作增強實效性,體現時代性,賦予創造性。依托網絡平臺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不斷堅定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他們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中國特色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2]
三、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創新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對高校做好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出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中提出了構建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科研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實踐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文化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心理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管理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服務育人質量提升體系、資助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組織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等“十大育人體系”。明確提出大力推薦網絡教育、豐富網絡內容、拓展網絡平臺、建強網絡教育隊伍,強調加強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是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當前各高校都對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視,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但是也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之處。
(一)對網絡思政教育開展的重視程度不夠
網絡思政工作在高校的全面實施需要得到各方的重視。雖然說新媒體技術為傳統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徑和遵循,但是不乏一些高校對于網絡思政的價值沒有充分認識或者自覺將其融入工作中,沒有有效推動網絡思政工作的全面開展和實施。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還停留在傳統階段,枯燥乏味的說教不僅沒有起到教育效果,反而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和動力,適得其反。當下,大部分高校使用網絡創新了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路徑,但是尚未建立完善的網絡思政工作體系[3]。這就給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發揮優勢、深度參與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也會阻礙學校網絡生態環境的構建。
(二)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實效性
無論是傳統思政還是網絡思政,表現途徑只是外在形式,其內容才是核心與關鍵。當前思政教育內容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實效性,內容豐富性上也有所欠缺。首先,部分工作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一線的輔導員沒有及時創新教育的思維與理念,未能立足于國家和發展、文化傳承創新等層面傳遞教育內容,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其次,未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引導,使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缺乏興趣,影響了學生對思政信息的良好獲取,也影響了網絡思政在學生中的全面展開。
(三)網絡信息多元化、碎片化,對思政工作產生不確定性影響
網絡是把“雙刃劍”,給教育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消極影響。大學生尚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一些西方的錯誤思潮、歷史虛無主義,利用網絡空間信息傳播便捷化的特點和大學生的認識盲點,在網絡平臺滲透錯誤思想和思潮,這時高校若沒有及時有效應對,做好正確引導,很容易使學生的第一粒扣子扣錯,將會給學生帶來不可挽回的消極影響,也增加了高校思政工作難度和不確定性。
(四)思政教育工作主體廣泛性有待提高
教師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輔導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導力量。合理組建教師隊伍是上好思政課的有力支撐,也是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重要保障。思政工作并不是任課教師或者輔導員單方面的工作,而是需要兩者合力配合,共同促進和完成。當前有部分高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隊伍配制不合理,輔導員在做思政工作的時候沒有結合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的思政工作和專業課教師的思政工作是脫節的。部分專業課教師沒有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進行有機融合,使得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獨立的,這不利于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知識素質的協同發展。
四、推動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創新舉措
(一)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思政工作教育隊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隊伍包括思想政治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教師是教育的主體,青年人正處于三觀形成的拔節孕穗期,幫助他們樹立好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尤為重要,這時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就顯得特別突出。教育者要想提供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這就是要求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必須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加強知識的學習,與時俱進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4]。在傳統的思政教育中,教師根據自己的思政教育能力有效把控教育教學的內容,教師作為教育主體的權威性充分體現。現在在網絡思政教育的實施中,學生不僅可以從教師處獲取思政教育知識,也可以利用互聯網便捷地獲取知識,教師的權威性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新時代的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使發揮思政工作的傳統優勢同互聯網新技術有效融合,同時也要立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借助互聯網獲取更多的思政教育素材,將知識整合后傳遞給學生,在此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精選思政教育素材,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與社會發展關聯密切。教育也應立足于社會發展層面,開展與社會、生活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以此培養學生社會性發展能力,促進學生未來更好地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因此,網絡思政教育的開展,應重視思政教育內容的拓寬,以豐富思政教育,提升網絡思政教育實施質量。首先,推助思政教育與社會內容的融合,引領學生借助多媒體平臺、網絡平臺獲取思政信息,拓寬學生思政視野,以此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其次,推助思政教育與文化信息融入,根據市場發展需要,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學生對文化的認知,促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進而提升高校網絡的思政教育實踐質量。結合新時代的特點,挖掘一些體現時代感和實效性的思政素材,引導學生多關注時政新聞和熱點并加以正確引導,這樣才能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加強監督,牢牢把握網絡思政話語權
網絡應該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地方,要牢牢把握網絡思政話語權,利用網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凈化網絡環境,為學生獲取思政信息、文化信息提供一個干凈、清朗的網絡環境。首先,高校應提高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度,促進思政教育的網絡化。同時,促進思政教育網絡化,滿足學生獲取信息多元化的需要,以學生喜歡的網絡思政教育模式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其次,在教育實踐中,推助思政教育信息、新聞信息、文化信息、黨建信息、學生活動信息以及校園文化信息融入其中,開展多平臺教育信息引領版塊,增加學生獲取信息的自主選擇權。最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促進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推廣,引領教師和學生進行網絡思政實踐,優化教師隊伍布局,增加網絡思政教育模式的豐富性,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修養。
(四)構建靈活的思政教育云平臺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在繼續完善已有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礎上引入大數據分析系統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不斷創新工作途徑和方法,打造更加便捷的教育管理新方式。創建一體化云平臺,整合網絡思政教育資源,是推動高校網絡平臺工作管理創新的重要舉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一體化云平臺可以根據學院、班級、專業整合每一位在校學生的基本信息。在云平臺中可以建立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在校園一卡通記錄、學習績點、獎助學金發放、食堂管理事務服務、宿舍管理等方面,實現校園一體化管理。在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實踐中,還要打造思政教育平臺的基礎架構,以此為導向助推思政教育在網絡平臺中的實施,構建多層次的思政教育載體。要始終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利用思政教育云平臺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
五、結束語
作為新時代的輔導員,要緊抓多媒體時代網絡平臺大變革、網絡技術大發展帶來的機遇,提高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充分發揚思政工作的傳統優勢,同時也要利用好新媒體和新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機遇,發揮網絡平臺對高校思政工作的促進作用,引導和扶持師生積極創作導向正確、內容生動、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產品,增強思政工作的引領性、實踐性、協同性,讓思政工作更加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把思政工作做得既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又有驚濤拍岸的氣勢,使思政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蒲清平,李婷婷.算法主導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1,13(1):43-49.
[2]李海東.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J].教育與職業,2017(7):82-85.
[3]趙靜.高校輔導員學懂弄通做實十九大精神的思考[J].山西青年,2019(12):227.
[4]王娟.筑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鮮明政治底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