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濤
【摘? ? 要】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學校傳統的科層制管理弊端日益凸顯,如質量不高、創新性不強、學術權力遮蔽等。以現代學校管理理論為指導,實現對傳統科層制的優化創新是當前學校應當重點思考的課題。要想真正解決科層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應當做到全面而深入地考慮,堅持理論和實踐改革的同步推進。因此,文章分析學校管理中科層制存在的問題,針對其解決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學校管理? 科層制?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9.019
科層制管理原本應用于政府行政管理領域,后來逐步被應用到教育領域。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是首位對現代意義上的科層制進行系統闡釋的學者,在韋伯的觀點中,科層制是有意識地被創造出來的,是現代工業社會中中大型并且較為復雜的組織實施行政管理最有效的手段。因此,科層制可以被視作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產物,從這一層面來講,科層制在人類現有理論和認知之下加強對人類管理是最合理且有效的方式。韋伯對科層制的特點也作了論述:首先,這一管理模式適應工業經濟時代發展,精細化和專業化的勞動特點使每一個組織成員都能夠成為自己工作領域內的專家。其次,這一管理模式能夠保證組織內部各項決策的客觀、理性和公正,并且權力的層級分配可以使各部門更好地執行決策,形成一套協調并穩定運行的實施系統。從理論上講,科層制能夠使各項工作達到高度協調,創造出更理想的效益。從實踐上來看,科層制也是現代組織管理的必然發展趨勢。
一、學校管理中科層制凸顯的若干問題
長久以來,我國的學校管理體制就是以科層制為主,強調政府的主導作用,形成了層層領導的行政約束制度環境,這樣的安排和設計與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相符合,有其合理之處,但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學校的組織和經營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甚至不復存在,客觀環境的變化使得科層制無法對學校的發展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因此急需優化和創新。
(一)效率不高,質量不足
作為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一種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經典管理方式,科層制在過去的社會發展和時代背景下是有其一定的效率優勢的。它追求統一的目標,分工明確,并且自上而下地執行決策,這可以保證資源的高度集中和統一分配,有助于更好、更快地達到目標,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教育事業管理體制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雖然我國隨后逐步減少了政府部門在教育領域權力過大的情況,但是科層制依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盛行。毋庸置疑,科層制在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擴大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層制在效率上所能體現的優勢也容易形成對教育的反作用,致使我國教育事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過度強調招生,忽視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過度重視硬件設施建設,忽視了學校內在管理的優化和專業課程的建設;過度重視學校對政府監管的應對與反應,忽視了社會對學校工作的評價,等等。
就目前來看,在全球范圍內各個階段的教育從追求規模擴張轉變到抓好內涵提升之上,一味追求效率明顯不符合當前教育事業的發展,而科層制的優勢不再,改革是必然趨勢。我國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已經上升到了黨的意志和國家戰略層面,重點推進管理體制改革。
(二)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
科層制作為一種剛性制度,更加強調分工和權力等級,在科層制的管理模式下,下級必須要嚴格執行上級的命令或者指令,不得擅自主張。我國學校長久處于這種管理模式之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暴露的弊端只會更加明顯,致使學校管理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導致學校的特色發展受限。具體而言,學校無需考慮自身發展和規劃的問題,只需要一味服從和執行上級命令即可,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教師作為學校的主體力量,但是在學校的管理中其地位微乎其微,學校行政領導的地位更加突出,教師必須服從管理者的要求,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對立局面更加明顯,容易激化二者之間的矛盾。學校行政管理層次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而更加復雜,即便有的教師產生了新的想法,想要推行新的舉措,但是在這種層層管理的局面中也會不了了之。
以科層制為主導的管理模式讓管理者的行政命令凌駕于民主決策之上,行政權力大于學術權力,那么學校的管理就無法稱得上是科學化和民主化,對學校學術自由發展有著消極影響。而教育工作者們疲于應付各類行政事務,更無暇顧及科研教學研究,進而影響學校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教育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目前的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所處的環境已經不復往日一般平靜,競爭更加激烈,特別是表現在生源、師資上的競爭。面對這樣復雜的環境,學校要想求得生存、穩定發展,就更需要做出積極的改變,否則無法達成教育目標。科層制管理很難讓學校快速適應急劇變化的客觀環境,改革和創新成為必然。
(三)容易出現學術權力遮蔽
現代學校主要是高等院校,其學術力量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為主,重視學術和實踐之間的融合。然而,多數學校的組織權力系統多以行政為主導,強調等級制度、上下級關系、由上至下人工等特征的科層制管理使得權力過于集中,難以明確學術人員和行政人員之間的角色定位,很多事務并不能夠進行明確的分類。比如學校教研組的工作應當以教學研究為主,但是往往部分行政管理人員為了減少自身的工作量,會將自己分管的行政事務通過教研組下達給一些教師,增加了教研組成員和教師的工作負擔。各種任務的層層下達和意見建議的呈上趨勢必會拖延工作效率,難以明確任務分類,也會導致各部門、各崗位之間相互推諉責任,使得組織內部凝聚力喪失。
韋伯也認同科層制對人性的否定,在其《經濟與社會》一書中,提及“形式主義的非人格化統治,沒有憎恨和激情,因此也沒有愛與狂熱。”這一理念實則道明了科層制的本質和教育的本質相悖,在一些學者眼中,學校管理并非科層制,而更應當是人性化的管理,完全的科層制管理很有可能會使教育走向錯誤的方向,因而他們更認同實行“半個”科層制管理。
二、基于科層制的學校管理模式的創新
基于科層制改革的必要性,現代學校既要正視科層制管理的合理性,也應當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來超越科層制管理的局限,推動科層制管理和校本管理的結合。校本管理即強調要充分發揮學校在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學校作為辦學主體,應當掌控辦學權,應當依照自身發展需求來確定辦學目標和任務,學校相關成員如領導、師生、家長、社區成員都擁有參與學校決策和管理的權利,學校的決策者承擔決策及執行的責任和義務。學校實施校本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推行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管理,將教育的責任和權力轉移到學校內部層面,以市場調控為主要手段來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確定學校的組織行為和管理行為,明確學校發展方向和辦學特色,提高學校整體辦學工作效能。
事實上,我國自1985年所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已經談到了校本管理的理念,《決定》提出應當從教育體制入手進行系統改革,對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加強宏觀管理,同時簡政放權,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明確校長負責制。雖然沒有直接明確“校本管理”這一名稱,而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的實現也并不到位,但是其核心并無二致,即下移權力重心,改外控式管理為自控式管理。學校實行校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充分實現學校管理的自主化、個性化和人本化,這種管理體制改革的意義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強化學校的主體意識
過去在以科層制為主的剛性制度管理模式當中,很多學校并不具備強烈的自我意識,學校更多地是為了落實政府部門的政策,執行上級領導的指令或命令。而實行校本管理,則可以真正讓學校自己負責、完成相應的指令和任務,學校對自我的定位更加明確,能夠做出更加科學合理且長遠的規劃,從而實現學校的價值。
(二)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過去我國的學校基本上都實行科層制的管理模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會使學校形成統一化的管理局面,這對于學校自身的創新發展和特色展現非常不利。由于處于政府部門的嚴格管控之下,學校無法按照市場經濟的變化和社會的需求進行辦學,缺乏改革創新的動力,也缺乏自主發展的空間,這種影響不僅反饋在學校和教師身上,更容易對學生產生不利的影響。如果所有學生都處于同樣管理模式的學校當中,缺乏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其個性教育與發展如何能夠實現呢?因此,實行校本管理能夠充分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讓學校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
(三)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
科層制管理模式下的學校普遍缺乏自身辦學特色,即便有的學校形成了所謂的特色,但形式主義傾向明顯。學校實行校本管理,意味著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現狀和社會需求來找準自身定位,從而探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強化學校的文化自覺培養,突出學校鮮明個性,使其形成自身獨有的文化教育環境和理念,從而進一步提升和彰顯學校實力,避免學校發展趨于一致,形成多樣化的學校競爭和共存局面。
三、學校實行校本管理的對策
(一)調整學校原有組織結構
各級地方政府立足當地實際情況,實行分級管理和多級辦學。學校的投資體制也可以由過去政府的單一投資改變為今后多元的投資,使學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趨向多元化發展。而政府的管理和調控應當改變過去依靠系列文件的單一方式,改為組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管理和調控手段。學校管理的權責要從過去的外部轉移到學校的內部,而政府部門應當讓學校擁有辦學的自主權,讓學校自主分配和管理所需要的資源,結合政府指導和學校的自主規劃使其明確自身辦學發展目標。
就學校的內部管理來看,完善制度,保證提供政策指引來全面推進學校的校本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應當重視全員民主參與和決策,強化教師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鼓勵并促使每個成員相互配合,協同發展,從而提高學校的內部凝聚力和整體決策水平。
(二)構建開放性的管理系統
我國教育事業應該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不僅要保證每個受教育主體獲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更要使每一位參與教育工作的人員能夠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機遇,使其實現個人價值和集體價值的統一,增強每一位參與教育工作人員對職業的認同感和成就感。因此對于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來講,必須要下移管理重心,讓每個部門、每個崗位都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利,從而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優化人事管理,實現權責利的統一。
學校應當在確定自身發展總目標的基礎上逐層分解目標,使學校內部各職能部門、各崗位明確自身工作目標和職責,協調推進總目標的實現。地方教育事業的發展目標還在于服務于地方經濟,因此需要學校依照本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來培養更多面向社會的優秀人才。這就要求學校應當以市場為導向,重視自身開放性發展,將自身視作一個開放性的組織系統,關注社會參與和共同決策,推動學校和社區之間的結合,以便能夠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由此滿足學生和家長以及當地社區的需要。
(三)強化人本管理,關注教師價值
學校實行校本管理的關鍵還在于要實現人性化的管理。現代社會已經處于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下,信息傳遞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人員流動的速度也隨之加快,人們對于自身價值的實現也更加關注,在物質需求得以滿足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更傾向于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和幸福,關注人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實現對人力資源科學管理的重點。學校對教師的主體地位應當提起重視,關注教師的發展與成長,致力于提升教師隊伍的素養,給予教師隊伍主動權和自主管理權。因此,學校可以通過建立校企合作教師培養機制、完善獎懲考核晉評機制為教師的成長提供機會,調動教師對工作的熱情,充分體現出學校對教師的尊重與信任,由此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四)加強校本研究,開發特色課程
學校實行校本管理,就應當加強校本研究,加快推動校本特色課程的開發和應用。學校應當依照自身所處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結合學校的重點教學方向和師生的發展現狀,量身定做能夠突出學校特色與優勢的課程,契合學校校本管理的內涵,助力學校師生長足發展。就目前大部分學校的校本研究和課程開發現狀來看,整體效果還不夠理想,基礎比較薄弱,也沒有形成系統體系,意識有待加強。因此,學校應當依托校本管理機制的建立和運行,為校本研究和課程開發實施提供良好的平臺,推動學校文化和企業文化之間的融合,實現學校師生、企業單位和與其他學校之間的多維互動,激發各個主體的創造潛能。
四、結束語
需要注意的是,學校管理范式的變化并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原有的管理制度,科層制之所以能夠存在并運行多年,其優勢不能夠被否認,對于后續的管理制度改革和創新也有一定的指導和啟發意義,不論管理范式如何變化,其中或多或少都會帶有科層制的印記。盡管校本管理和科層制管理差異巨大,但二者并不是對立的關系。對于現階段的學校來講,實現自身的科學管理和長遠發展應當立足實際,在反思原有科層制管理弊端的前提下,保留其優勢,轉變行政部門職能,下放部分權力,突出學校管理的民主性,逐步實現科層制管理和校本管理的銜接,才能夠真正讓學校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
參考文獻
[1]于潔.科層制視角下市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困境解析——基于山東省某市的調研[J].教育學術月刊,2018(08):63-72.
[2]李立國.為“科層制”正名:如何看待科層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J].探索與爭鳴,2018(07):87,143.
[3]嚴從根,商慶義.大學的后科層制取向及批判[J].教育發展研究,2018,38(07):67-74.
[4]儲建新.走向校本管理:高職院校科層管理的困境與超越[J].教育發展研究,2013,33(17):60-63.
[5]姚加惠.新建本科院校科層制的生命力、局限及出路[J].教育發展研究,2012,32(2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