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妮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素養培育模式,但是農村地區發展較為落后,對應的教育水平相比城鎮地區也有很大差距。針對新課改展開討論,分析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討論農村語文教學的有效手段,旨在為全面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水平提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新課改;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對策
農村地區的小學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較多,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小學階段的學校教學水平相對而言有著更加重要的地位。自從我國全面實施課程改革以來,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也在不斷地改變和完善,無論是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是教學方式的選取,改革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是當前教育界討論的重要話題。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思考
(一)教學理念和師資力量落后
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受限,相對應的教學水平較低,雖然在新課改實施以來,農村地區的教學設備以及師資力量都有了全面提升,但是很多教師文化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對于小學語文的要求重點在于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大部分農村教師并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踐行這一點,整體教學水平存在“兩低一高”的狀態。部分教師教學水平依然低下,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互動較少,教師往往只對課本知識點進行講解與闡述,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活動中學生參與較少。此外,部分教師對課堂節奏的把握較差,課堂過于沉悶,嚴重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想象力與創造力,大部分學生長期在這種灌輸式的教學環境下形成思維定式,甚至對學習產生厭惡心理。
(三)教學效果整體不佳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陳舊,教師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也沒有針對性設計考核測評體系,教師無法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活動內容容易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壓力,學生沒有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也沒有獲得情感上的體驗。
二、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改變和對策
(一)提高教師文化素質,更新教學理念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課堂氛圍的營造者、課堂教學進度的推進者。新課改要求教師作為輔導者,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但是實際教學中教師依然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需要加強師資力量,鼓勵小學語文教師參加各類培訓學習活動,并展開課題開發與設計,鼓勵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通過課外學習提升教學水平,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分析新課標的具體要求,掌握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核心教學方向。
(二)創新教學方式,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
小學語文教學相比中學教學,小學生好動,課堂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農村小學生這種情況更為突出。教師的知識面不夠寬廣,教學中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廣泛展開與教學知識相關的實踐活動,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合理利用情境再現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改變傳統的強迫式學習方式。此外,教師需要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與溝通,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學生創造力與興趣感染力的全面提升。
(三)開拓語文教學空間,構建開放的小學語文課堂
小學語文教師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充分把握課堂學習時間,選取一些學生喜聞樂見以及善于接受的教學內容,結合教學內容展開豐富多彩的活動,拓寬農村小學教學空間。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話劇表演、朗讀競賽、詩歌賞析比賽等活動創設豐富多樣的課堂,全面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育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需要加強教師培訓,拓展師資力量,營造開放式的課堂。教師需要從學生的情感出發,體驗學生的認知,以學生為主體打造豐富的課堂教學環境,提升農村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淑珍.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1):9.
[2]許朝海.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A].2020年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