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平
摘 要:初中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時期,需要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并且不斷加強語文學科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對初中語文學科實現教學有效性的相關策略加以探究,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策略;有效性;教學現狀
初中語文學科是基礎性學科,教師需要探討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相關方法。同時新時代對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也有著新要求,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也要培養出學習效率高、善于表達、人際交往能力強的學生,此外也要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一、形式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是學生文化學科打基礎的重要階段,更是學生開始自主探索式學習的階段。這時的學生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都處于未成熟的階段,自制力薄弱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探索語文的積極性,如何保持學生語文學習的持續熱情,需要教師格外用心引導。在新課程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選擇多樣化的教學導入方法。通過綜合提問方式,將故事、音樂、視頻等資源作為新課程導入,使學生在新課程開始階段,就被新穎的教學內容所吸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打破小學時常用的“一言堂”灌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試著自己提出問題,或者通過與課文相關的熱點故事、多樣的呈現形態引導學生談論。通過豐富多樣的呈現形式、探索式的互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豐富多彩,語文知識的浩瀚博大以及實用,進而激發學生對初中語文的學習興趣。
二、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
在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課前準備工作是非常關鍵的。教師首先要充分掌握和理解教材知識,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設定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只有課前充分的準備,才能設計出更加合理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思維方面的培養,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學習更多的知識。這種教學轉變從備課時就應該有意識地進行,備課圍繞怎樣豐富地呈現教學內容,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調動學生多維感官來吸收知識,理解語文的魅力。如,學生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雖然許多學生已經對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其中的寓意,但是如果在教學中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整個課堂會顯得比較乏味。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有效結合信息技術,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體驗。
三、有效聯系實際生活
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加強學科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現實生活中語文知識的應用,課文中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懂得用掌握的語文知識來感受生活、記錄生活,體會到語文知識給生活注入的美。這種效果可以通過教學中設置問題的方式來實現,從而建立生活與語文教學的聯系。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后,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描述自己家鄉冬天的樣子,然后與課文內容進行對比。也可以鼓勵一些去過濟南的學生,描述濟南冬天的景色。教學中教師設置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表達機會,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會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進而理解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教師也可以從課后練習出發,對傳統的課后作業進行創新,建立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得到提高。
四、鼓勵學生思考探究
初中教學中,對學生自主探索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有要求,需要學生在自主探索學習中能夠語言流暢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能形成一定邏輯的表述順序,具有邏輯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做獨立的思考探究,教師會提問、會引導探索尤為重要。教師需要設置一些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教學問題,確保所提出問題的價值性,讓學生可以更深層次地探究語文教材,從而抓住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在教學中也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提出合適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尋找答案。在探索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學習,獲得的知識將更為多樣和全面。同時教師也要進行適當的總結,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教材知識,通過適當的引導將所學知識內容整合成相應的知識體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實用和高效。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完善教學方法,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語言,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習的興趣,師生之間有效互動交流,通過共同努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周隆中.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6(2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