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說實話、真話,尤其是要求學生動真情、說真話,用真心、真情寫作文,使習作生動形象,打上學生個性烙印,蘊含真性情,從而打動讀者之心。結(jié)合當前小學生習作問題,引領學生“我手寫我心”,讓習作呈現(xiàn)出生機與活力,也讓學生借助習作提升個人文學素養(yǎng)和寫作水平。
關鍵詞:小學寫作;真心;水平
在作文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的習作假、大、空,有的是華麗辭藻的堆砌,有的是依葫蘆畫瓢地刻意模仿,寫法千篇一律。從這些習作中可以發(fā)現(xiàn),習作缺少“真”味,而學生的真心也未能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因此,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寫作教學任務是艱巨的,教師要讓學生心中自然流淌出情感,同時也讓學生真心對待寫作,真心傾訴。
一、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興趣
從閱讀文本中獲取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寫作教育資源,通過讀寫結(jié)合進一步引領學生領悟優(yōu)秀文本中寫作的具體方法,同時也感受到優(yōu)秀文本謀篇布局的技巧以及運用的語言風格,讓學生從文本中感受藝術化的生活充滿了無限精彩,引發(fā)讀者與文本的情感共鳴。比如,在《牛和鵝》一課中,文章描寫刻畫生動,寫出了“鵝”的膽大妄為、神情十足,也刻畫了“我”慌忙逃竄、狼狽不堪的模樣。而正是文中對心理以及動作的細致描寫,引發(fā)了學生共鳴,紛紛回憶生活中遇到的真事:有人害怕狗,也有人害怕小老鼠、小蟲子等,這些藏于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被喚醒。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表達欲望被激發(fā),自覺把從文本中所獲得的心理體驗遷移到具體的習作中,使學生無形中以“牛和鵝”為范例,詳細描寫了自己面對害怕的動物時內(nèi)心的活動以及躡手躡腳、上躥下跳、驚恐萬分等神態(tài)。
二、激活動力,開發(fā)興趣
小學生天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強烈的探索欲望,因此習作課堂要呈現(xiàn)多元化,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比如,通過打擂臺形式讀一讀自己的優(yōu)秀作品,或者通過參與游戲、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悟與體驗,圍繞活動進行習作時則能下筆有言,捕捉最深刻的真心體驗,由此掀起情感漣漪,心中有話可說,情感自然流露筆端。要讓學生可持續(xù)地堅持寫作文,就需要讓學生體會到習作能帶給人一種喜悅和成功感,既是傾訴心聲的良好載體,又是發(fā)表個人見解的有效渠道,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讓學生樂于寫作、自主寫作,關鍵在于教師的評價,采用鼓勵、肯定等激勵式的方式,評價學生的作品,圈畫作品中寫得好的地方,并且及時表揚,在班里宣讀圈畫的好詞好句,或者讓其他學生進行記錄。有的學生寫得不理想,此時教師要從中捕捉出習作的小亮點,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自信心。教師對學生習作提出建議和意見,學生修改后宣讀,讓學生懂得作文經(jīng)過修改后會變得更為精彩,讓自己的文章能打動自己,也能打動別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持久興趣。
三、自主隨性,增添樂趣
當學生保有強烈的寫作興趣之后,教師可借助練筆訓練,放手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說就說,想寫就寫,教師做恰當點撥,讓學生有條理地寫,意識到寫真心話更要有條理,邏輯嚴密,思路清晰。
1.開展小練筆,模仿典型句式
對于小學生來說,起初,其在寫作的時候還不知道該如何寫話,教師可以分階段、螺旋式上升的形式提出具體目標,讓學生從模仿典型句式開始進行隨筆練習,從低年級到中、高年級,低段年級學說一句話,中年級學寫一段話,再到高年級寫具體的細節(jié)以及按照體裁要求寫。讀寫結(jié)合,與生活相連,對文本中比較典型的句子做仿寫,讓學生先從口頭表達進行鍛煉,然后根據(jù)句式把想要表達的句子寫出來,如此也能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條理性。
2.積累素材,學會運用語言
讀寫結(jié)合,從閱讀文本中積累素材。學生可以背誦或者摘抄文本中的好句好詞,進一步感受好詞好句在文中的巧妙運用,同時也感受文本所包含的語言之美。學生在進行習作時,無形中也會將一些好詞好句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所以,保持良好的摘抄習慣,“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能逐步豐富學生的詞匯量,為學生更好地寫作提供素材。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周記,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把自己真心想說的話都一一寫在本子上,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總之,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循序漸進,讓習作變成學生自然而然表達心聲的載體,訴真情、說真話,讓學生成為美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與他人分享優(yōu)秀作品,讓寫作不再成為負擔,而是快樂源泉。
參考文獻:
蔣燕琳.小學高段習作教學培養(yǎng)學生真情實感表達策略[J].散文百家(理論),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