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倩
如今,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將零散的知識和信息整合在一起,每個單元的內容都具有緊密的聯系,知識結構的設置更加合理,教師可以打破單篇文章之間的空隙,將作品和知識整合在一起,由此也催生了單元整體教學的策略。本文將以部編版教材為例,介紹幾點單元整體教學的應用策略。
單元整體教學通過將相同或相類似的知識點納入同一板塊,使知識點之間銜接得更加順暢,省去了重復性的學習,節省了時間和精力,達到了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實踐對教師來說更加復雜,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并且從多角度將單元知識和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可謂一大挑戰。
一、確定單元主題
(一)引入主題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按照知識點的難易程度編排,并且每個單元中納入的課文都具有很強的共同特點,很容易確定主題。為了加深學生對主題的印象,教師要用獨特的方式來引入主題,以提高學生的接納程度。比如,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收錄的作品為《小池》《荷葉圓圓》《要下雨了》,很明顯可以看出,這些作品盡管文體不同,但刻畫的都是夏日景致,為了讓學生迅速進入該主題情境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視頻片段。
畫面中,天氣陰沉,轉而飄下了細雨。雨滴散落在池塘中,激起一圈圈漣漪,荷花和荷葉上也出現了圓圓的水珠。這樣的感官體驗能夠為學生理解本單元文章的內容和主題奠定基礎。
(二)深化主題
單元整體教學還注重將課堂和生活結合起來,依單元專題采取較為集中的方法,學習收集有助語文學習的資料,讓學生通過與大量的語文材料直接接觸,開闊視野、積累知識。從課外搜集符合單元主題的文章和材料能夠進一步加深主題,深化學生的理解,也能開闊他們的文化視野。例如,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包括《神州謠》《傳統節日》《“貝”的故事》和《中國美食》,這些顯然都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關,教師可以順勢搜集介紹我國的美食文化、戲曲文化、民風民俗文化的材料,還可以是相關的文章,如《安塞腰鼓》《北京的春節》等。有了課內外的聯合,單元整合教學的效果會更好。
二、解讀主題
(一)橫向對比
一個單元中的文章同屬于一個主題,它們有相關聯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將多篇文章放在一起對比閱讀,更能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能突出每一篇文章的特色。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很強,每一篇文章都是在以獨特的形式告訴學生一個道理,這要求學生抓住文章主線,感悟中心思想,在對比剖析下可更好地達到這一效果。
以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為例,《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和《女媧補天》四篇課文都屬于神話故事,富有教育性,且充滿了想象,不同之處在于每一篇文章講述的道理都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統一閱讀后尋找文章的異同點,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和收獲。比如,《盤古開天地》和《精衛填海》相對比,盤古用自己的身軀創造出了世界上的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表現出了他的奉獻精神。而精衛每日將樹枝和石子投到東海中,試圖填平大海,體現出了主人公鍥而不舍、堅持不懈的可貴精神。
(二)縱向對比
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文章進行對比,得到的收獲是不同的。教師要善于抓住不同文章在一些細節上的內在聯系和區別,找到切入點讓學生去對比。比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慈母情深》和《父愛之舟》,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作品分別表現的是母愛和父愛,在主題上一致,如果硬要說是母愛和父愛的區別,未免過于生硬。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文章內容上尋找不同點,看一看作者分別描寫了怎樣的故事,從怎樣的視角來表現母親或父親深沉的愛的。這樣的對比讓學生得到的收獲是,在同一主題下,如何選擇創作材料,構思創作框架,對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有幫助。為了加快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進行對比閱讀,相互補充觀點,發現更多文章之間的異同,增強閱讀深度。
綜上所述,單元整體教學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使閱讀課煥然一新。不僅教師擁有了新的教學視角,學生也能得到新的體驗和收獲。單元整體教學對于教師而言是一個不小的難題,我們不僅要在教學設計和對文章的把握上做到胸有成竹,還要避免籠統式的整合,確保讓學生對每一篇文章都有深度的理解,達到既定的目標,因此,決不能將單元整合教學作為減輕自己教學負擔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