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風
[摘? ?要]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暴力行為呈現低齡化趨勢,且表現出多樣化、動機簡單、手段殘忍、反復性強等特點。身心不平衡是引發低齡未成年人暴力行為的內在動力,不良社會環境是外在推手,多元教育、懲戒措施和教育手段的不足使低齡未成年人暴力行為的防控乏力。預防未成年人暴力行為低齡化的教育對策包括:轉變教育理念,重視心理教育,加強性教育,積極開展生命教育,強化道德與法治教育,對暴力青少年進行事后矯正教育等。
[關鍵詞]未成年人;暴力行為;低齡化;懲戒;防控
近年來,14歲以下實施嚴重暴力行為的案件明顯增加,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其對有施暴行為的青少年進行無奈的譴責和聲討,還不如深刻地反思其產生的根源,積極探索應對的策略及方法。目前,我國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采取“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那么不論是從預防,還是從管控暴力青少年的角度,教育無疑都是首要舉措和最重要的手段。
一、未成年人暴力行為低齡化現狀分析
1.未成年人暴力行為低齡化加劇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青少年出現不良行為的平均年齡為 12.2 歲。其中,“摔嬰案”的犯罪女童只有10歲,“弒母案”的行兇少年12歲,“弒師案”中的少年13歲,搶劫團伙平均年齡14歲。大量嚴重暴力行為的實施者是14歲以下的少年。我國未成年人初次實施犯罪行為的訴訟年齡是14歲,到15至16歲會越來越嚴重,其中在14至16歲初次實施犯罪行為的占81.6%,“問題少年”的暴力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
2.未成年人暴力行為向多樣化、惡性化發展
近年來,未成年人暴力行為呈現多樣化,出現盜竊、搶奪、搶劫、綁架、強奸、尋釁滋事、危害公共安全等多種類型。其中,暴力殺人、搶劫綁架、傷害等犯罪事件日漸增多。據某法院少年庭對2018年以來共審結的170件案件的分析,其中傷害案件29件,占17.1%;搶劫案件62件,占36.5%。少年“弒親”“弒師”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這些事件讓人瞠目結舌、心痛不已,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給學校留下了嚴重的陰影,對社會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3.未成年人暴力行為動機簡單、手段殘忍、反復性強
未成年人暴力行為動機往往具有情境性、隨意性、突發性,但手段殘忍,可能是無事生非、追求刺激,也可能是故意找茬、尋釁滋事,還可能是義氣沖動“為朋友兩肋插刀”。實施暴力的未成年人多缺乏責任心和罪責感,對自己暴力行為的危害性和嚴重性認識不清。如五少年暴打智力殘疾老人的理由竟然只是“為了尋找新鮮刺激,好玩”,“吳某弒母案”的原因竟然是“媽媽不好”,事后表現出“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媽”的無辜態度。此外,對于少年暴力行為,如果不能進行恰當及時的教育與懲罰,則反復出現的可能性非常大。
二、未成年人暴力行為低齡化解析
1.身心發展不平衡是引發低齡未成年人暴力行為的內因
近年來,受營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青春期的少年處在生理發育較快而心理發展相對緩慢的不平衡狀態,表現出身心發展嚴重不同步的現象。一方面,青春期少年生理發育呈提前趨勢。隨著生活環境和營養改善,青少年進入青春期較過去提前了約兩年。但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心理發展相對緩慢,心理不成熟,心理問題較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不同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旺盛的精力與較差的調節能力的矛盾。青春期少年的生理急劇發展,體能大大增加,精力旺盛,但心理調節和自控能力較差,容易被外界不良信息所引誘。
二是好奇好動與認識水平低的矛盾。青春期少年神經系統發育迅速,更加好奇好動,對未經歷和體驗過的事物充滿好奇。但同時認識水平較低,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走向偏激狹隘。
三是興奮性高與抑制力低的矛盾。青春期少年內分泌旺盛,大腦常處于興奮狀態,但心理上缺乏相應的控制能力,很容易急躁沖動。
四是性機能發育成熟與性道德、法治觀念形成較晚的矛盾。青春期性機能的發育成熟、性意識的萌發,使青少年產生了對性的好奇與神秘感,但其性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尚未形成。
2.不良社會環境是引發低齡未成年人暴力行為的外因
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的普及,網絡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青少年逐漸成了“低頭族”與“網游族”,他們將很多時間都沉浸在網絡里。網絡不良信息成為毒害青少年的首要因素。大量的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恐怖、毒品、詐騙等在網絡上隨處可見,而青少年正是最大的網絡游戲群體。無良媒體的虛假報道,低俗的影視節目,娛樂至上與個人主義的價值觀,無一不腐蝕著無知無畏的青少年。在游戲廳、歌舞廳、酒吧、迪廳等處,無不埋伏著黃賭毒的陷阱。 線上線下的不良信息就像一只無形的黑網籠罩著青少年,毒害著青少年的身心,刺激著他們的心靈,極易激發其暴力行為的產生。
3.多元教育不足導致低齡未成年人行為失范
青春期是個體動蕩而迷茫的轉折時期,少年的各個方面都在迅速地發展變化,其需求和視野逐漸擴大,需要豐富多元的教育環境。但目前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內容的單一,跟不上少年的快速生長發育,難以滿足少年迅速發展的內在需求。如果教育環境和少年的主體需求不配套,就很容易出現發展的不平衡狀態,引發少年的不良心理和行為。
一是心理教育的薄弱。在功利化的應試教育市場下,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和道德教育相對欠缺。學校忙于抓知識、搞競賽,家長忙于擇名校、報輔導班,學生忙于上課、練考題,大多無暇顧及學生的心理狀況和道德發展。再加上“好成績,好學生,好孩子”的評價標準,使學生、家長和教師都過分關注成績,忽略了對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培養。
二是性教育的缺位。在我國,性教育缺位是不言自明的事實。學校沒有開設有關性知識和性觀念的課堂,家長也羞于給孩子講性常識與體驗。尤其是傳播健康性知識和觀念的平臺很少,正面的性教育缺位,而大量誤導性、引誘性、商業化的信息卻充斥著市場,在網絡、游戲廳等場所,隨處可見暴力色情的內容。
三是生命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也是我國學生相對缺失的一課。許多青少年變成學習的機器,忙著背知識、做題,鮮少有機會審視自己、體察他人,思考人生、感悟生命。他們短暫的空余時間也被電子游戲和虛擬世界占領,很少有機會體驗集體溫暖、團隊協作的快樂和生命的寶貴。對未成年的少年而言,其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尚未發育完善,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也沒有樹立,缺失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會使他們更容易出現沖動的暴力行為。
4.懲戒措施和教育手段的不足使低齡未成年人暴力行為的防控乏力
目前,我國對于低齡青少年的暴力行為還缺乏合理的懲戒措施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呈現出家庭、學校、社會“三不管”的現象,使防控變得乏力。諸如“弒師案”中的小金,處于學校不要、家人不愛、社會不理的狀態。有的未成年人即使進了收容所,也只是待幾天就被放出來。因缺乏切實有效的懲戒措施和教育手段,使得未成年人施暴者陷入被“冷凍”的狀態,對他們的教育也顯得空洞乏力,不能真正體現“以教育為主”的方針。
三、預防未成年人暴力行為低齡化的教育對策
1.不忘教育初心,轉變教育理念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應該是教育的根本目標。這是馬克思在19世紀就提出的論斷。古往今來的教育家所追求的都是如何使下一代的生命得到更好的發展。雖然東西方的教育理念不同,但其根本追求是一致的。無論是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還是東方的孔子、孟子,都倡導人的身心健全發展。但是近年來,在過分追求效率的功利化社會環境中,教育的本質被掩蓋,教育成了各種利益集團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標被忽視。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標下,教育理念要從單一化應試教育向多元化素質教育轉變。育人理念應該是以人為本,注重人的身心健全發展;不應再單純地以知識學習、成績排名來定義教育效果和學生的優劣,而應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為目標。
2.重視心理教育,培養健康人格
一要完善學校心理教育體系。可多途徑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健康課程和不同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還可采取個別心理咨詢與團體心理輔導、家庭心理治療等途徑。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教育與培訓,讓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要留出時間和空間,少些考試,多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人際情感和培養多種能力。
二要重視家庭心理教育。父母樹立良好榜樣,采用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至關重要。要摒棄專橫、放任、溺愛的不良教養方式,要“無條件地愛,有原則地管”孩子。
三要構建社會心理健康平臺。一方面,建立心理援助機制,開通心理救助、心理調節的平臺。另一方面,倡導民眾樹立心理健康養護意識。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心理健康知識,促進民眾建立心理求助和救援意識,形成及時解決心理問題的良好支持環境。
3.構建正向平臺,科學開展性教育
一是構建性教育的正向平臺。家庭、學校、社會合作構建科學文明的正向性教育平臺是當務之急。家庭是進行性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對子女的性啟蒙、對青春期子女的特別關護、對孩子性困惑的解答,以及父母自身在性方面的言行舉止都是重要的示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會影響青少年健康性觀念的形成。
二是把學校作為傳播科學性知識和性價值觀念的主要平臺。在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系統的性教育非常必要,它是家庭性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學校可專門開設青春期教育課程、青春期教育講座,開展心理輔導和青春期教育系列活動等。
三是把社會作為傳播性文化和樹立健康榜樣的重要領地。要凈化社會環境,使青少年多接觸積極健康的性文化,遠離低俗的精神污染。
4.回歸教育本位,積極開展生命教育
目前,我國急需回歸教育本位,重視和發展生命教育。教育家顧明遠先生指出:“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從根本上來說,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它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方面,既關乎人的生存與生活,也關乎人的成長與發展,更關乎人的本性與價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標在于,通過生命管理,讓每個人都能活出自我,最終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把生命的光彩全部展現出來。由此,生命教育不僅能防控青少年的不良行為,還有利于促進青少年感悟生命真諦,激發其生活動力,進而綻放人性光彩。生命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管齊下。
一是學校應開設生命教育類的課程與活動。生命教育課程的內容應豐富多彩,可以涵蓋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等多方面內容;生命教育課程和活動的形式應多元多樣。
二是家庭應注重對孩子的生命教育。一方面,家庭應樹立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生命意識,傳播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另一方面,家庭可以更直觀有效地對孩子進行生命體驗教育,通過生命的起源或以身邊親朋好友的離世為切入點,引導孩子體察生命的寶貴與不可逆,理解生死的意義,從而促進他們珍愛生命、熱愛生活。
三是發動全社會廣泛參與生命教育。一方面,要做好生命安全教育與宣傳,通過多種形式增強民眾的安全防范意識和防范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視生命的實踐與體悟教育。其中,死亡與臨終關懷的內容必不可少。諸如引導家長和孩子參與災后重建等活動,通過參與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救助過程,激發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之情;通過參與臨終關懷,積極實踐尊重生命與關愛生命,深刻體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5.加強青少年道德與法治教育
青少年道德法治觀念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采取靈活多樣、易于被接受的方式進行,以貼近青少年實際、提高教育效果為目的。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貼近青少年生活實際,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合理確定教學重點和方法,注重知行統一,堅持落實;要更多采取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教學法,與法治事件、現實案例、常見法律問題緊密結合,注重內容的鮮活性,注重學生的參與性與互動性,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
6.對有暴力行為的青少年進行事后矯正教育
目前,我國對于有嚴重暴力行為的低齡少年缺乏必要的矯正教育,僅僅依靠普通的收容教養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要開展多種形式的矯正教育。要將道德與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與行為矯正教育相結合,不僅要對暴行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政策法律的補救教育,還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行為訓練等。另一方面,要對暴行青少年進行家庭心理干預。孩子的問題通常來源于家庭,父母和孩子一起接受系統干預的效果會更好。有條件的還可以邀請受害人家庭參與,讓暴行青少年積極面對并承認錯誤,激發其罪責感和責任感,進而改惡從善。
教育不僅是傳播知識與文化,更是培養人才,促進人類生存發展與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徑。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多元教育,緊隨社會的發展步伐,滿足未成年人的發展需求,不僅是預防未成年人暴力行為的重要舉措,更是培養合格時代新人的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