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 ?要]中國傳統戲曲種類繁多,形態豐富。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地方戲曲,有利于學生從中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實現育人和傳承的目的。以瓊劇為例,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可通過看戲了解劇情、聊戲普及常識、唱戲感受韻味及演戲體驗樂趣四大策略,有效推動戲曲進校園。
[關鍵詞]瓊劇;初中;音樂教學;傳統文化;戲曲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戲曲傳承發展,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于2017年聯合出臺了《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海南瓊劇在海南文化的孕育下,將民間藝術和地方語言巧妙結合,融忠、孝、節、義的主題于通俗質樸的唱詞和優美動人的唱腔中,是瓊州大地上一張瑰麗的文化名片。海南瓊劇進校園有助于學生了解當地文化,感知戲曲藝術的魅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對此,研究者在課題組行動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將瓊劇融入初中音樂教學的四大策略。
一、看戲了解劇情
看戲是指觀看、欣賞中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與聽戲一詞相通,一般指觀賞廟會、戲樓、茶館等處的戲曲表演,也泛指一切觀聽戲曲表演的活動。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按照劇情剪輯視頻,并在音樂課上播放給學生欣賞,將所要教的唱段與整個劇情結合,或將劇照截圖制作成微視頻給學生講故事,以幫助學生理解故事脈絡和人物情感。如瓊劇《十五貫· 防鼠測字》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市井無賴婁阿鼠和高風亮節的清官況鐘等人物形象。教師在導入階段提問:“況鐘是新上任的蘇州知府,為何要扮成算命先生?婁阿鼠是怎樣的一個人?”教師播放視頻片斷后,就人物的性格特征與學生進行交流,并進行唱段教學。臨近下課時,教師又問:“面對這樣一個潑皮無賴婁阿鼠,況鐘抓到真兇了嗎?”
激發學生課后探究的心好奇心。通過看瓊劇了解劇情,符合學生學習、欣賞戲劇的特點。所以在初中音樂教學中,不論以學唱為主還是以欣賞為主,都可以經典唱段為軸,結合劇情的講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精選唱段。
二、聊戲普及常識
瓊劇有精致的戲服、道具和頭飾,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精心設計內容,借助生動的語言和肢體動作,針對所學經典選段,與學生聊戲。
1.聊行當服飾裝扮
教師可通過信息化手段下載《中國傳統戲劇知識百科——瓊劇篇》漫畫微視頻,與學生聊瓊劇服飾。在瓊劇舞臺上,不同人物的形象需要通過化妝和服裝來體現,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人物性格。如在教學《手拿碧桃禱告上蒼》時,教師把劉金定的扮相與《張文秀》中王三姐的裝扮作了對比:劉金定是皇上欽賜的御妹,為花旦裝扮,頭上戴著正鳳,衣服上繡著鳳凰,象征了她的高貴身份;而王三姐是閨門旦裝扮,頭上戴著斜鳳,身穿顏色艷麗但以繡花為主的小姐服。這樣,從裝扮服飾延伸到人物性格與社會地位的差異,使學生對旦行形成了更清晰的印象。
2.聊唱詞節奏特點
為方便學生學唱,教師可讓學生先朗讀唱詞以了解內容,再劃分節奏。瓊劇為多聲腔,音樂主要分為板類和曲牌類。在學習板類唱腔時,學生可能會用海南話朗讀唱詞,教師就可以聊一聊唱詞的句式結構。如瓊劇《秦香蓮》選段中“有相爺|做主意|上前去見他”就是以“3、3、5”的字數劃分朗讀節奏的。這種方式既可增強學生的朗讀體驗,也有利于其形成準確的演唱經驗。
三、唱戲感受韻味
為使瓊劇真正融入音樂課堂,教師需要創設良好的藝術氛圍,引導學生從學唱中獲得藝術審美體驗,培養藝術興趣,提高藝術審美能力。
唱戲是參與瓊劇學習的重要方式。不管是以欣賞為主還是以演唱為主的瓊劇課堂教學,只有通過學唱,把握好音準并唱出韻味,才能體會其唱腔魅力。瓊劇采用海南方言演唱,而海南話有八個聲調,只有把字咬準、唱好并注意拖腔,才能唱出屬于瓊劇的韻味。此外,做功需眼隨手動,要有起范兒、亮相、精氣神等。教師可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使學生的演唱更富表現力。如生角唱腔,韻味雋永,音調跌宕起伏,高低迂回,錯落有致。在教唱《張文秀》中“不然讓她走出書房”一句的“走”字時,要引導學生放慢速度并加上長拖腔來舒展演唱,才能使韻味濃郁。如果只按照譜子進行“科學”演唱,聽起來就會缺失韻味。而瓊劇的發聲練習,可以采用學貓叫的方式來體會其咬字規韻。
經典唱段通常選自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且難度較高的作品。如果在一節常規課上以教唱完整的經典唱段為目標,往往難以實現。但是教師可以選擇短小、活潑、歡快的唱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兩句進行教唱。而很多經典唱段都以第一句命名,足見第一句唱詞的重要性。因此可以通過精唱第一、二句,初步體驗唱腔韻味,剩下的唱段可留待下次課、課外興趣小組或社團活動中繼續學習。總之,只有鼓勵學生親自參與體驗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學。
四、演戲體驗樂趣
通過看戲、聊戲可以了解人物,通過唱戲、演戲可以體驗人物。在常規音樂課堂上的演戲,即是“做”的過程。“做”是唱、念與形體動作、臉部表情的綜合,主要通過手、眼、身、法、步等舞蹈化動作來表現。如筆者在教學時帶來了瓊劇戲服,試穿戲服的女生化身漂亮的小仙女,跟著教師學得有模有樣;男生也不甘示弱,不管是手法、腳步還是形體,也積極參與練習體驗。師生個個喜笑顏開,課堂十分歡快。
在常規音樂課中學習戲曲表演的課時有限,因此對戲曲身段的學習應盡量簡化,同時抓住重點,可學習“看、站、走、行禮、亮相”等最基本的戲曲表演動作,了解“眼隨手動”“是指不需指”“欲左先右”等最基本的表演要求,滿足學生演的欲望,意到即可。也可以在帶著學生看戲、聊戲、唱戲的過程中滲透相關要領。如在教瓊劇《拾玉鐲》唱段時,教師帶領學生觀看視頻,模仿角色喂雞、開門等動作,并引導學生發現舞臺動作與生活動作的不同,幫助學生理解戲曲中虛擬的美學特征。此外,方言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文化認同,使學生更快進入學習狀態。如學習《破天門陣你靠誰》時,從海南(定安)方言與瓊劇唱腔的對比入手,能使學生快速進入戲曲氛圍;也可讓學生穿上行頭,與教師互動表演。學生們在學唱中感受瓊劇的魅力,也體會了海南本地文化的深厚底蘊。
將瓊劇融入初中音樂教學既有一定的順序,也可相互滲透,但也不是僵化不變的。在運用過程中可以根據具體學情、教學內容、實際教學條件以及學生的欣賞水平,靈活地做出調整與變化,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瓊劇教學。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