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丁


1956年5月30日,在廣州視察了近一個月后,毛澤東主席乘飛機北返,當天降落在湖南長沙。毛主席特意到湘江暢游了一番,第二天又飛往湖北武漢。6月1日至4日,毛主席先后3次暢游長江,不禁詩興大發,提筆寫下了名作《水調歌頭·游泳》。其中,“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是流傳甚廣的名句、佳句。
今天再讀此作,除難忘于毛主席的浪漫主義情懷,更有感于“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磅礴氣勢。當然,古人是不可能在一兩天內接連體驗長沙水和武昌魚的。毛主席看似不經意的輕描淡寫,卻有打破物理空間的力量。若問為什么?除了主席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豪邁,大概就是因為有一樣叫飛機的東西吧!
第一次坐飛機
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出行主要靠騎馬或步行。1940年,愛國華僑陳嘉庚訪問延安,感佩于中國共產黨人的抗日決心,更被毛主席的個人魅力折服。看到延安條件艱苦,中共領導人只能騎馬出行,陳嘉庚慷慨解囊,送給黨中央兩輛美國產福特牌汽車。
只在有特殊需要時,毛主席才會偶爾坐汽車。有一次,毛主席坐在副駕駛上問司機:“你說說看,是天上的飛機快,還是你的汽車快?”司機想了想才遲疑地回答說:“當然是飛機快啊。”
這段問答頗有些孩子氣,卻也有一股浪漫主義氣息,說明在毛主席內心深處,坐飛機似乎還是一種相當遙遠的事。但他可能真沒想到,自己很快就坐上了飛機。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蔣介石迫于國內外壓力,邀請毛主席赴重慶談判。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毛主席把個人安危拋諸腦后,毅然率團前往重慶。這次出行乘坐的就是飛機。
蔣介石專門派出一架美制C-47型運輸機來延安迎接,美國總統特使赫爾利、國民黨高級將領張治中等人一同隨機陪同。1945年8月28日清晨,毛主席與周恩來、王若飛等中共代表團成員乘車來到延安東關機場。當時,很多人都擔心毛主席赴重慶后的安全問題,因此,機場雖然聚集了四面八方前來送行的民眾,但氣氛卻十分嚴肅。毛主席登上舷梯,走到機艙門口,轉過身來,摘下帽子向前一揮,留下了著名的《揮手之間》的歷史瞬間。
后人應該感謝當時的攝影師為我們拍下了那張著名的照片,更要感謝作家方紀為我們寫下了《揮手之間》,讓我們今天能更深刻地理解柳亞子所稱的“彌天大勇”,也讓毛主席與大飛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更深入地留在了我們的腦海中。
“毛主席專機”
新中國成立后,很快有了自己的飛機。當然,受限于客觀條件,這里說的“自己的飛機”,并不是中國自己研制的飛機,而是從蘇聯購買的。當時,中國先后購買的伊爾-14、里-2、圖-104、伊爾-18等運輸機,部分被改作民航機,主要是供中央領導出行。
毛主席一生坐過的飛機不太多,雖然上述型號都坐過,但次數都很少,其中代號4202號的伊爾-14,乘坐次數最多。從1957年3月19日第一次從北京去濟南視察,到1958年9月3日為止??,毛主席先后23次乘坐這架飛機出行,飛行時間達100多個小時。一份記錄顯示,他幾乎每個月都要乘坐這架飛機外出視察工作,僅??1958年2月這一個月就乘坐了5次之多,因此4202號飛機也被稱為“毛主席的專機”。
在當時,乘坐飛機還是有一定風險的,但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毛主席還是頻繁地乘坐4202號飛機出行。看得出,他對機組人員和這架飛機非常信任。
4202號飛機如今陳列于中國航空博物館,?機艙內保留著當年的陳設,擺放著普通的座椅和辦公桌,像個簡樸的小家。由于?毛主席有??躺著看書的習慣,但又不喜歡??睡??沙發床,??所以當時工作人員還特意在飛機上設置了一張硬板床。????
飛機的機艙右側掛著一幅照片,照片中毛主席拿著筆,表情嚴肅,正在伏案寫著什么。這張照片是毛主席第一次乘坐??4202號飛機時拍攝的,他當時正在向英文教員林特??學習英語。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學習英語的興致很高,??外出視察時,常常利用坐火車、飛機、輪船的時間來學英語。而且他學習十分專注,學習英語時從不多說話,??也不看??機艙外面的風景,經常從飛機起飛一直學習到降落。??
承載了太多的故事和經歷,4202號飛機也被譽為中國航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看著它那飽經風霜的身軀,我們依然想象得出它當年翱翔天空的風采。今天,??它依然翹首仰望前方,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自己曾為偉人飛翔的傳奇。
“在暴風雨中成長”
1956年5月,毛主席準備去廣州視察。??由于他工作節奏快,最后決定乘坐飛機。??黨中央對這次飛行高度重視,時任空軍司令劉亞樓指令,配備最好的機組人員,駕駛蘇制里-2飛機執行專機飛行任務。
里-2飛機與毛主席赴重慶談判時坐的C-47可以說是“親兄弟”,都是由美國道格拉斯公司的DC-3客機改版而來。別看里-2飛機只能載十幾位乘客,但在當時已經是中國最好的飛機。新中國??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1953年版的“貮分”面值的紙幣正面,印的就是這款飛機??,足見這款飛機在當時的影響力。
1956年5月3日,毛主席乘坐里-2飛機從北京西郊機場起飛,在武昌停留休息之后繼續飛行,于當天下午6點安全抵達廣州白云機場,一共飛了近8個小時。毛主席走下飛機后毫無疲態,高興地說:“還是坐飛機快,當天就到了廣州。”
毛主席在廣州停留了近一個月,5月30日,他乘飛機從廣州到長沙,第二天到達武漢。在武漢停留幾天后,?6月4日,毛主席乘機準備返回北京。??????然而,飛機在途經河北衡水上空時,遭遇雷雨云阻斷航路。由于里-2飛機爬升能力有限,無法升到雷雨云上方越過,只能經主席同意后,改變航線,繞過雷雨云區。
但是,在繞過雷雨云區的40分鐘時間里,飛機和地面指揮塔失去了無線電聯系,就連軍事雷達都掃描不到飛機的位置,地面完全不知道飛機發生了什么情況。這段時間里,等待接機的中央領導焦慮萬分,卻又無計可施。
無論機組成員還是地面人員,大家的心情都很緊張,但毛主席好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坐在飛機上靜靜看書。毛主席當然能感受到飛機的顛簸,也知道飛機面臨的危險狀況,但他更明白,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要鎮靜自若,只有這樣才能給機組成員減輕壓力。
40分鐘后,飛機終于重回人們的視線當中。飛機降落后,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書卷,從容走下飛機,在場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臨走之前,毛主席對機組成員連聲說:“同志們辛苦了!”末了,他還不忘幽默一句說:“祝你們騰云駕霧,在暴風雨中成長。”
如今,這架里-2飛機也靜靜地安放在中國航空博物館,向來來往往的人們講述著它那不平凡的故事。
毛主席的“大飛機夢”
從抗戰勝利到建國后,盡管毛主席與飛機結下了不解之緣,但民間始終有一種說法,認為毛主席很少乘坐飛機。這里面的原因值得探討。
根據各方面資料統計,毛主席在建國之后乘坐飛機出行的次數不少于25次,但也不會多于35次,且大多集中在上文提到的1956年至1958年之間。這個數字對一個大國領袖而言是很少的。至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實在眾說紛紜,主流說法大致有三種。
第一個說法是,出于安全考慮,黨中央“禁止”毛主席乘坐飛機。1956年乘坐里-2飛機的驚險之行給黨中央留下了“空中歷險”的印象,再加上1955年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讓黨中央覺得飛機確實不夠安全。
為保證毛主席的安全,中央政治局一致決定:毛主席以后所有的外出考察,一般不坐飛機,而改乘火車或其他交通工具。這是有關毛主席不乘飛機的原因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說法,似有一定道理。
第二個說法是,坐火車隨走隨停,方便工作,貼近群眾,飛機做不到這一點。
2011年3月,一位曾經在毛主席身邊工作過的人士在接受采訪時否定了“安全說”。該人士回憶,毛主席極少出國,一生只去過蘇聯兩次,第一次坐火車,第二次坐飛機。但他在國內出行十分頻繁,經常到全國各地調研、視察、開會。這些情況下,毛主席大多選擇乘坐火車。有一次,毛主席專門談到乘火車外出的優勢:乘火車就可以掌握主動權,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停就讓火車找個支線停下來,下車去看看群眾的生產生活,或者找領導干部談談都行。
乘坐火車可以隨停隨走,比較自由,容易控制,方便與基層群眾接觸,確實符合毛主席一貫的思想和性格。這個說法看上去也頗有道理。
第三個說法是,毛主席希望乘坐中國自己的飛機。
就拿1956年那次“空中歷險”來說,一開始,劉亞樓是想安排蘇聯顧問團駕駛飛機,因為蘇聯顧問團經驗更豐富,也更熟悉里-2飛機,但毛主席拒絕了。他說:“我們有自己的飛行員,為什么要坐外國人的飛機?外國人的飛機我不坐,我一定要坐中國人自己駕駛的飛機。”
無論是1945年的重慶談判,還是1957年訪問蘇聯,毛主席乘坐的都是外國機組成員駕駛的飛機。他這次飛廣州一定要乘坐中國人自己駕駛的飛機,顯示出他希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中國的航空工業。當然,毛主席之所以說“外國人的飛機我不坐”,可能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或許他更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坐上“中國人自己研制的飛機”。
1969年國慶節前,毛主席視察途中路過上海,當時的上海地方領導人向主席匯報上海的工業建設,說到上海能造哪些產品,主席就問:“沒有飛機?”第二年的7月,毛主席來上海視察,又提起這個話題,說:“上海工業基礎這么好,可以搞飛機嘛。”有了主席的提議,上海聯合多方面的力量研發了我國第一款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
今天,大家都把運10看作是中國民機產業的起點,非常敬佩毛主席高瞻遠矚的大局意識——在那個年代就開始布局民機產業了。其實,早在“一五”期間,我國上“156工程”時,毛主席就說過:“我國是一個大國,世界上有的東西,我們不能樣樣都有,但是重要的東西,如飛機和汽車,我們就一定要有。”這些話語,在當時乃至當今的國際形勢下,都有明確的現實意義,也是對主席和一代代中國人“大飛機夢”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