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森云
新經濟常態下,催生了很多新的業態,這些為高校畢業生帶來了很多新的選擇和機遇,也為他們適應新時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商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更是隨著就業人數逐年增長而加大,因此研究其就業價值取向特點,并針對這些特征提出引導對策顯得尤為重要。就業價值取向有一定的指導性、長遠性、穩定性和變化性,因此研究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特點,有助于地方商科院校完善科學的就業指導體系,加強就業指導工作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引導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端正擇業態度,攜手面對就業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就業壓力。通過對上海商學院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調查,剖析商科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特點,進而開展引導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確定合理化就業價值取向的對策研究。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認為個體生涯發展是多種生涯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此理論基礎上,梳理以往的數據統計和文獻,以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方向的過程中受到的環境因素、學習經驗以及對未來就業結果預期之間的互動關系為依據,構建了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特點的調查問卷,分別從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變化、就業形式的變化和就業準備的變化三方面入手進行分析。
本次調查為不記名方式,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在網絡上進行問卷調查,共抽取了上海商學院全部專業2016至2019級共計460名在校本科生,460份問卷剔除2無效問卷后共獲得424份有效問卷,有效應答率為92.2%。本次問卷調查對象年級來源分布較為均勻,來自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比例分別為24.8%、23.6%、26.4%、25.2%。
就業心態更加主體化
隨著商科人才數量的逐年增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就業環境造成巨大沖擊,商科院校大學生應更加積極靈活的調整自己的就業價值取向和職業目標,而不是簡單通過出國、考研等回避就業壓力。為了提升個體的綜合競爭力,在校生積極考取資格證書的熱情日漸高漲,其中67.9%的調查對象計劃或者已經考取會計、稅務等相關商科就業資格證書,同時發現開始著手準備資格證書考試的學生呈現低年級化;其次,71.5%的調查對象計劃或者已經開始外語學習,商科畢業生就業單位或實習單位大多數都有相關外語要求,因此大部分商科畢業生對于語言的學習都比較重視;另外,在大三和大四這兩個年級來源的調查對象中36%的調查對象計劃或者已經參加就業培訓,在大一和大二這連兩個年級來源的調查對象中43%的調查對象計劃或者已參與學校等組織的社團活動。除上述就業準備工作外,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心態主體性還體現在收集意向企事業單位的信息上,為順利進入職場做好準備。
就業形式更加個性化
高校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涵蓋三大領域,其中包括學術領域、商業領域和公共服務領域。考慮到其專業特點,商科院校畢業生比較多選擇貿易服務、市場營銷、經濟管理等方面作為求職方向。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就業市場對于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的需求量也明顯增多。現今商科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形式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形態,突出了新時代畢業生的個性化特點。
調查中關于就業個性化的問題回答,有55.3%的學生選擇了外企或者私營企業,有28.4%的學生選擇了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剩余16.3%的學生選擇繼續考研或自主創業等;選擇職業時考慮的主要因素也不再依附家長意見,或者只關注專業對口的工作,有36.4%的學生選擇興趣愛好,有33.7%的學生選擇未來發展前景,剩余29.9%的學生選擇薪酬福利、工作地點等因素;對于現階段新興的一些職業門類,有32.3%的學生表示感興趣并做過相關的了解;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通常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新鮮時尚的職業和生活方式,因此他們對于自主創業方面的選擇也表現出很大的熱情,有近30%學生在畢業后會選擇自主創業,只有少部分學生選擇去服務基層等國家需要的地方,其中選擇西部、農村等國家需要的地方只占了總人數的13.6%,選擇不會考慮參加三支一扶等服務基層的活動的占到75.6%。
就業期望更加合理化
面對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畢業生對未來的就業期望表現出了更加的合理化。從期待薪酬、就業前景、就業選擇的首要考慮因素以及就業工作地點等四方面著手調查,從結果得知,在就業薪酬問題下50%以上的大學生選擇在了6000-8000,對自己所學專業前景也都持有積極態度,60%以上的大學生選擇了有發展潛力;選擇工作比較看中的是公司單位的培訓機會和專業對口,比例分別為45%和30%;對于工作地點的選擇也不都選擇發達城市,有36%的大學生選擇三四線城市。
大多數00后相比95后大學生有更富足的生活狀況,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慢慢改變了傳統的“精英”思想,相比較薪資報酬,也開始注重企業能夠提供的發展機會;上海商學院的在校大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并且優先考慮外企等知名企業,但隨著就業環境的改變和就業壓力的增大,更多的人開始愿意看重中小企業提供的學習和晉升機會;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在進入職場的準備過程中,慢慢意識到自身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偏差,對于工作地點的選擇不再只關注競爭壓力大的一線或二線經濟發達地區,也比較愿意選擇就業前景比較好的中等城市。
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的新特點,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就是就業心態更加主體化、就業形式更加個性化和就業期望更加合理化。高校可通過有效的就業指導和精準的就業服務,引導商科畢業生確定長期職業生涯發展方向,讓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有清晰的自我認知,更加理性而不盲目、獨立而不從眾的就業。
1.針對就業心態更加主體化的特點,高校要指導大學生適時調整定位,合理規劃職業目標和方向。首先要加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鼓勵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價值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其次高校不僅應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大學教育始終,而且應輔助講座、團輔、咨詢等方式幫助不同年級大學生不斷完善職業規劃,提高就業指導與服務的質量;再者適當增加積極就業相關的心理輔導,強化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素質,完善就業心理危機個案的疏導和保障機制。
2.針對就業選擇更加個性化的特點,高校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思維打造線上與線下良性互動的多元化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平臺。首先,高校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創業就業指導課程、主題班會、校友講座等路徑,幫助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確定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其次,精準落實“一生一檔”,不斷完善在校生職業生涯檔案,逐年推進與求職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培訓;最后,高校要緊跟時代發展變革的步伐,與時俱進豐富就業指導的內容,理性引導自主創業。
3.針對就業期望更加合理化的特點,高校要引導大學生不斷調整預期,確立適合的價值取向。首先,高校要重視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的就業中存在的面子問題、圈子問題和舒適問題。其次,要鼓勵和支持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志愿到基層服務。高校要正確引導大學生牢記青年的使命與擔當,到基層鍛造過硬的本領;最后,部分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對于就業期望的合理性也來源于就業的消極心理等,高校要引導大學生合理分析自身能力與職業的契合度,避免急功近利又要改變消極心態。
(上海商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清華.論當代大學生的擇業價值取向[J].中國成人教育,2008(3).
[2]馬洪新, 李丹, 潘軼民,等.地方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調查研究[J]. 黑龍江畜牧獸醫, 2017, 528(12):272-275.
[3]劉彬.“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及價值取向引導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5).
[4]陸吉瑞,錢麗君.高職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引導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0(32).
[5]陸雁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商科類大學生擇業行為研究——以南京大學商科類學生為研究對象[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
[6]萬昕.新時期碩士研究生就業價值取向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