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林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專業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對學生習作的指導。因為習作教學不僅是教師教學的重點,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要善于研讀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將閱讀與寫作教學巧妙地融合起來,從而實現以讀促寫的教學目標。學生只有掌握了寫作的技巧與方法,并且能靈活地進行運用,才能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步地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與素養。
關鍵詞:習作教學;讀寫結合;策略探究
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水平,有效地將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進行融合,把握好讀寫結合的訓練點。
一、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
在習作教學中,學生要想有話可寫,就要能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能將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用筆寫下來。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優美的詞語或者句子,加深對詞句的理解與運用。同時,通過提升學生的閱讀量,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樂于表達,真正做到有話可寫。
比如,統編版三年級第三單元是一個相對比較特殊的單元,它將語文綜合性學習分解在選文教學之中,可以看出是聽、說、讀、寫整合而形成的實踐性活動。在指導學生學習《紙的發明》《趙州橋》以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時,教師既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本來了解古代文化的成就,同時還要讓學生“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表達策略,并運用圖示的方法進行介紹。學生學習《紙的發明》一課后,能按照時間順序梳理出紙發明的歷程,并進行說明性介紹。特別是在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一連串的動作來介紹蔡倫造紙的過程。而在學習另外兩篇課文時,教師則可以通過比較閱讀的形式,讓學生發現課文共同之處,都是圍繞事物的某一個特點進行描寫,并且通過不同的方式以及表現形式來進行介紹,也都采用了先概括后具體的構段方式。學生在學習本單元閱讀課文之后,能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記錄主要的事件,每一段話都能按照一個意思進行描寫。這樣進行教學,改變了傳統單一的灌輸式寫作教學,實現讀寫的真正融合。讓學生在參與閱讀教學時,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寫作的方法,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二、注重提升學生的仿寫能力
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仿寫是最為基本的訓練方式,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已給出的“樣本”,就“樣本”從某一個方面或者是某一個角度進行寫作。教師要能夠抓住日常閱讀教學當中的仿寫訓練,加強學生的訓練頻率,讓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掌握寫作的技巧。
比如,統編版一年級上冊《四季》一課中,對學生的要求是“你喜歡哪一個季節?仿照課文說一說”。由于低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認知能力與水平較為有限,因此這里是要求學生能通過仿說的形式,學著課文的樣子進行說話練習。而在四年級《走月亮》一課中,則是要求學生“仿照第六自然段寫月下的某個情景”,此時,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細致地朗讀課文的第六自然段,說說文中“我”的所見和所想,鼓勵學生通過朗讀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要能夠尋找到文中具有新鮮感和畫面感的語句,體會課文語言表達的精彩,從而學習寫景的寫作策略,并在自己的習作當中進行靈活的遷移與運用。再引導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回憶一下在月下的某一個情景。最后,教師既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的交流,還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讓學生大膽地聯系自己月下散步或者月下與伙伴游戲,以及對月亮引發的種種遐想進行寫作。
三、緊扣教材中的讀寫訓練點
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就要熟悉自己所教年級的習作編排,通過深入細致的解讀,準確地把握好每一個單元的小練筆,以及教學的內容與訓練的要素。
比如,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習作編排中,在習作單元主要涉及五個板塊的內容——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習作。教師要善于抓住精讀課文學習以及習作例文的學習,這兩個板塊是更為直接的以讀促寫,但是側重點各有不同。精讀課文學習目標更指向于對文本寫法的解讀,而習作例文則聚焦于單元表達訓練要素,側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板塊的內容進行教學,重視行文構思的訓練,注重培養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
總而言之,讀寫結合的訓練內容在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當中是非常豐富的,教師要善于根據課文的訓練點,準確地把握訓練要素,注重對學生讀寫結合的訓練。讓學生真正習得方法與技巧,從而穩步地提升自身的讀寫能力。
參考文獻:
[1]慕菊香.作文教學中學生如何學會細膩描寫[J].中國校外教育,2017(2):44.
[2]朱柯珂.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高段習作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