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光
摘 要:語文是一門語言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工具。隨著社會思想潮流的變革,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不斷改變,個性化特點越發突出,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升級。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新課改對小學語文的需求,因此,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需要進行創新,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方式為小學生傳授知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合作;實現路徑
語文是一門以語言為基礎的課程,要求學生對語言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而小學生對文字的認識程度不夠,思維方式較為單一,因此,小學語文課堂上有效合作的教學方式能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深入學習,并且能彌補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空缺。有效合作是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是對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探索,所以能在教學上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有效合作教學方式之于學生的意義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對學生并不友好,已無法滿足素質教育對小學語文的要求,并且很難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和鍛煉思維,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要尋求創新和突破。由于小學生正處于頭腦發育、思維方式不斷升級的階段,思想不成熟,能力有限,面對小學語文的課文內容無法深刻思考,對課文的總結也過于淺顯,對句子的情感表達掌握不到位,因此,需要尋求新路徑對現有情況進行改觀。有效合作教學方式通過鼓勵學生組隊學習和合作交流,能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幅度提高,最大的受益者是學生,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彌補個體在語文學習上的空缺,能充分利用同學的優點幫助自己學習。組隊合作學習能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深層次剖析課文,多方面、多角度把握句子的情感表達。同時,此教學方式是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一種新探索。
二、探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合作的實現路徑
1.依據互補原則,合理分配學習小組
學生因興趣愛好和自身特點不同,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不同,對語文的學習能力不一,所以教師可以系統性地考察學生的優缺點,發現學生擅長的一面以及薄弱的一面,綜合分析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優劣勢,根據優缺點互補原則為學生劃分合作學習小組。例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一文時,可能部分學生對篇頭的蘆葦的描寫感受較為深刻,部分學生對句子“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有獨特的思考并且能注意到這句話對后文的作用,部分同學能準確地把握課文的表達情感等,教師可以依據學生擅長的領域劃分合作學習小組,如此,學生之間相互學習能最大程度地深刻理解課文和總結課文。
2.教師引導但不干預
教師在小組合作中應當起到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找到理解課文的切入口,但是要把握度,不能越過學生應該思考的問題導致過多干預。過多的干預會直接導致學生對教師過分依賴,失去獨立思考的機會,無法幫助學生鍛煉自主意識。教師可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拋出疑問供學生思考,并且要留有足夠的時間。例如,在學習《火燒云》一文時,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第一段,并提出疑問:看到這樣美好的景象,人們的心情如何?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這種情感?大家朗讀完第一段后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提出這些問題但是不要干預學生思考,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鼓勵學生積極在小組內討論。
3.創新思考,拓展思維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課文為基礎拓展空間,調動學生拓展思維,不止步于課文學習。比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請學生欣賞句子:他剛要擰開蓋子,馬寶玉搶前一步奪過手榴彈插在腰間,他猛地舉起一塊磨盤大的石頭,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并提問學生課文是怎樣描寫這五位壯士的,建議學生討論,當學生各自發表看法之后,可以進一步拓展提問:同學們能不能模仿這種寫作手法寫一小段內容,最好能寫出真情實感。類似的拓展訓練能夠幫助學生鍛煉開放式思維,探索新穎的思考方式。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并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學生真正能吸收的知識有限,思維并沒有完全展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有效合作的教學方式能彌補傳統教育的空缺,幫助學生最大程度地吸收知識,開拓思維,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李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合作的運用原則與策略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1(5):6.
[2]凌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合作的實現路徑[J].新課程,2021(13):164.
[3]戚小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合作的實現路徑[J].小學生(中旬刊),202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