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青青,龔小凡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 102600)
雷鋒是新中國涌現出的英雄模范典型,《雷鋒日記》記錄了雷鋒生前的生活與思想,是了解雷鋒和認識雷鋒精神的重要載體。在1962年雷鋒去世之前,1960年12月,為了宣傳已成為部隊模范的雷鋒,沈陽軍區機關報《前進報》首次摘發了雷鋒日記15篇。雷鋒去世后,1963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宣傳部編選的《雷鋒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出版發行。60年代之后,《日記》又多次出版印刷,大量發行。《日記》的封面是其書籍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封面與書籍的內涵密切相關,封面研究對《日記》以及雷鋒形象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雷鋒(1940—1962)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范。雷鋒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有兩個核心:首先是對黨和領袖的無限忠誠;其次是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與忠誠。雷鋒精神所體現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和善良真誠超越了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成為當代中國寶貴的精神道德財富。同時,雷鋒形象也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精神與政治文化遺產,而《日記》是雷鋒精神的一個重要載體。作為一種特定的書寫體裁,個人日記所具有的真實性、持續性,可以較真實的反映一個人的生活與思想。雷鋒自1957年開始寫日記,1962年雷鋒去世以后,由沈陽軍區《前進報》和總政宣傳部等組織整理其日記,共選輯121篇,約4.5萬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雷鋒的日記表現出濃烈的政治激情和對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認同。1963年,毛澤東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學雷鋒成為了全國性的運動。從1963年到“文革”,及至改革開放新時期,像《日記》這樣持續并大量印行的書籍并不多見,《日記》也因此成為一種重要的出版現象。有相關統計表明,僅在1976年之前,《日記》就印刷了160萬冊。在此之后,《日記》又被再版幾十次。據1973年的相關數據,當時有28個國家翻譯出版了《日記》,有英文、法文、日文、朝鮮文、泰文等32種語言版本①,雷鋒成為了一種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符號,《日記》也成為了傳播雷鋒精神的重要媒介。
書籍封面是《日記》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聚焦《日記》封面所描繪的人物圖像、場景圖像、裝飾紋樣和文字,并概括和闡釋封面圖像的意義。在《日記》封面中,雷鋒的肖像是最主要的圖像形式,其肖像大多為四分之三側面,頭部微仰、佩戴護耳棉帽、身著軍裝、目視前方、眼神堅定。雷鋒圖像在書籍封面中的形象、透視、色彩大都與現實中的本人形象很接近,給觀看者以真切感。通過《日記》封面的圖像分析,將讀取封面圖像所傳達的立場與態度,并闡釋其與時代政治、文化之間的關聯,以及由此對雷鋒形象的塑造表現形成的影響。
《日記》書籍封面的圖像主要有人物肖像類、紋樣裝飾類和純文字類等。不同類型封面圖像的建構意圖都以最直觀的視覺方式,體現出書籍和圖像所要傳達的意旨。
《日記》封面中的人物圖像主要以“雷鋒”本人為原型,選擇最能體現雷鋒人物特點的姿態或者神情。《日記》封面中的雷鋒圖像大都使用了攝影作品。從60年代至90年代的各種《日記》版本看,以雷鋒照片為封面圖像的占大多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日記》(圖1),封面上的雷鋒佩戴一種有護耳的棉帽,帽子上有一顆閃亮的紅色五角星。這種帽子的前身是蘇聯軍隊的冬裝配套軍帽,也被稱作“蘇聯棉帽”。后改良版在中國誕生,因雷鋒照片上戴著這種帽子,所以也被人們稱作“雷鋒帽”,其實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55式軍服中的棉帽。封面中的雷鋒身著55式軍服,頭部微仰,目視前方,透露出堅毅的目光。封面重點突出雷鋒,其占據封面的中心位置,標題橫向排列在封面下方,在構圖上屬于上圖下文式。封面中大面積使用了紅色和黃色,雷鋒帽上的紅五星與軍服上的紅領章,與封面下方的紅色條塊相呼應。紅色在這里代表激情、熱血和斗志,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象征著雷鋒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革命事業中;黃色代表著光明與希望。此外,這些照片中還有雷鋒頭像特寫、雷鋒看書的半身形象等。使用日記作者的照片作為封面圖像,很好地與具有生活真實性特征的個人日記這一書寫體式進行了書籍內涵與視覺表達形式的呼應。

圖1 《雷鋒日記》(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63)
紋樣的使用是《日記》書籍封面中一種常用的裝飾手法。在《日記》封面中常見的是植物紋樣,這些紋樣不僅具有較強的裝飾性,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寓意,傳達出書籍的特定內涵。如圖2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日記》,在封面中上偏右的黃金分割線處放置了白色牡丹花紋飾。牡丹花紋初現于魏晉南北朝,自唐朝以來,頗受世人喜愛,被視為繁榮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在宋朝時被稱為“福裕之花”。牡丹紋是中國傳統花卉紋飾中吉祥的代表。圖2中的牡丹紋飾在整個封面中處于十分突出的位置,在花紋上疊加了紅色宋體字書名。牡丹花在此象征著英雄之花,表達著人民對英雄的崇敬。除了牡丹花紋之外,在《日記》的其他版本封面上,還有其他的花紋、草紋、葉紋等形式。

圖2 《雷鋒日記》(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63)
純文字類的書籍封面在中國古代線裝書中普遍存在,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純文字類書籍封面的代表。同時,純文字類封面也是西式平裝書中最常見的一種封面設計。在1963—1999年出版的《日記》中,純文字類封面并不占據主流。1989年由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雷鋒日記選編》(圖3),其封面中只有書籍名稱、出版社信息以及毛澤東的題詞手書。自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題詞之后,3月5日這天被命名為“學雷鋒活動日”。《雷鋒日記選編》的封面沒有出現圖像,封面注重字體的排列,書名采用豎排方式,位于封面中心偏左位置,書名十分醒目,顏色對比鮮明,使書名成為該封面的視覺焦點。題詞為手書大字行草,也采用豎排方式,位于封面右端,字體的色彩鮮明度低于書名,毛氏行草給書籍封面增添了生動氣息。該書封面突出文字信息,書名醒目。但盡管該封面設計簡明扼要,但從整體風格看略顯單調,缺乏豐富性,在《日記》其他純文字封面中也有類似問題。其實,純文字的“素封面”也可以有很強的設計感,關鍵還是具體的設計處理。

圖3 《雷鋒日記選編》(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
《日記》作為宣傳雷鋒精神以及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其書籍封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因此,有必要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探尋《日記》封面在不同年代的表現特征。
20世紀60年代初的中國正處于三年(1959—1961年)困難時期,出現了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面對1949年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此時非常需要一位全國上下都能認同的典型人物,去鼓舞人們的精神和斗志,雷鋒成為當時最合適的人選。60年代對雷鋒的宣傳重點是忠于國家與領袖,“做毛主席的好戰士”,這一時期雷鋒精神的重點是突出雷鋒的忠誠與堅定的立場。從60年代出版的《日記》看(圖1),封面中的雷鋒肖像嚴肅莊重,昂首挺胸,目視前方,眼神堅定。雷鋒身著55式軍服,55式軍服是解放軍軍服發展史上的一個新起點,邁出了軍服體系化、系統化的第一步,使解放軍的軍容得以改善,軍威國威得以體現。雷鋒的形象從穿著到站姿,再到神情,都是一個忠于職守,時刻待命的“毛主席的好戰士”。60年代《日記》共發行了兩版,由于當時印制水平的限制,書籍封面大都以紅色與黃色為主,紅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政治性。這個時期封面中的雷鋒肖像以及色彩的運用,體現了60年代對雷鋒宣傳的重點,以及這一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指向,雷鋒形象的內涵兼具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宣傳的雙重使命。
1973年有關“螺絲釘”的隱喻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②,“釘子”精神主要指雷鋒刻苦的學習態度,他用“釘子”的擠勁和鉆勁,在工作之余擠出時間學習。“釘子”精神體現了雷鋒對革命事業積極認真的態度。這一時期的封面較少使用雷鋒肖像,而較多運用各類花草紋飾。從70年代出版的兩個《日記》封面(圖4、圖5)看,封面的主要元素都是由花草紋與書名字組成。70年代對雷鋒的宣傳高潮出現在1977年。1977年的3月5日是粉碎“四人幫”后的第一個學雷鋒紀念日,這天《人民日報》第一版發表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社論,全國各地重新出版印發了《雷鋒日記》。這時的學雷鋒活動穿越60年代和“文革”,進入到改革開放新時期。70年代出版的《日記》封面,采用了比較淡雅的顏色,與60年代的鮮明色彩形成區別。封面中的方形元素較多,也使這一時期《日記》的封面看起來比較嚴肅、單一。

圖4 《雷鋒日記選》(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73)

圖5 《雷鋒日記選》(人民出版社,1973)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國家的戰略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發展上來,國家意識形態對雷鋒形象的建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對雷鋒形象的表現也與60年代和70年代有所不同,開始逐漸淡化雷鋒形象的政治傾向。從1989年出版的《日記》(圖6),可以直觀地看到雷鋒肖像的變化。雷鋒不再是60年代時期的嚴肅表情,而是面部略帶微笑,雖仍然身著軍裝,但可明顯看出身體姿態放松了不少,變得更加日常化。1980年2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文章《做新長征中的新雷鋒》,強調新時期學雷鋒要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好本職工作,這標志著學習雷鋒活動開始向公民教育和職業教育方向轉化。人們也可以從《日記》的書籍封面上看到這一時期雷鋒肖像的變化。1989年的《日記》(圖7),封面中的雷鋒手拿一本書正在閱讀,面部略帶微笑,坐姿放松,雷鋒的形象變得更加貼近生活。封面左上角的毛主席頭像,寓意著雖然雷鋒精神在這一時期的側重點發生了轉變,但依然兼顧到了“忠于毛主席,忠于共產黨”的主旨內涵。同時,80年代的中國,印刷工藝與設計水平都有了提高,書籍封面上的色彩更加豐富,配色更加大膽多樣,如圖7封面背景使用了大面積的草綠色。總之,80年代《日記》的封面從內涵到表現都因適應歷史潮流而發生了改變。

圖6 《雷鋒日記選》(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9)

圖7 《雷鋒日記》(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9)
20世紀90年代由于市場經濟帶來的沖擊,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國家意識形態在雷鋒形象塑造方面有了新的策略,逐漸淡化雷鋒的政治色彩,有意展現雷鋒“人性化”的一面,在雷鋒與新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之間建立新的結合點,即雷鋒形象的符號化。這一時期《日記》封面上的雷鋒形象也趨于簡化,開始逐漸向一種符號、一種標記過渡。如圖8封面上的雷鋒形象采用了線條勾勒的形式,而不再是以往凸顯人物真實性的照片或明顯脫胎于照片的作品。在現實多元化的同時,過去所強調的雷鋒對黨和國家忠誠的內涵,以及雷鋒身著軍裝、昂首挺胸的戰士形象仍然保留了下來,如圖9隨著印刷工藝水平的提高,出現了采用燙金工藝的封面雷鋒形象。總體看,90年代雷鋒形象符號化的過渡是比較成功的,人們似乎接受了這種簡單化、符號化的形象。這一時期的封面配色主要選用紅色,在構圖上也比較統一,均采用上圖下文式,相對于80年代的書籍封面來講,其略顯單調。這一時期略顯簡化的雷鋒圖像,與作為社會主義倫理符號的雷鋒形象之間達成了一種契合。

圖8 《雷鋒日記選》(不詳,1990)

圖9 《雷鋒日記摘抄》(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1963—1999年的《日記》書籍封面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與國家意識形態印記,封面中的人物肖像、色彩運用、裝飾等元素常常映射出特定時代的社會歷史文化對視覺表現的影響。對1963—1999年的《日記》書籍封面的圖像解讀,有助于我們理解和認識雷鋒形象與國家意識形態、視覺符號與特定歷史背景的關系,其中的經驗與教訓對當下和未來英模文化的視覺表達以及傳播都具有借鑒意義。■
注釋:
①雷鋒日記 一本影響中國人半個世紀的宣言書[DB/OL].華夏經緯網,2011.
② 陶東風,呂鶴穎.雷鋒:社會主義倫理符號的塑造及其變遷[J].學術月刊,2010,42(12):103-116.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