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宸毅,張海林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在現代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物質的需求開始逐步轉移到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中,環境作為一系列多種元素和人關系的結合體,其對人的心理影響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心理學作為研究人與行為之間相關性的科學,其突出的特點是提供了人的心理需求與環境之間相關性的合理理論和研究基礎。本文基于格式塔心理學視域下知覺感知理論中圖與底關系、整合與簡化關系原理,以及環境心理學中的情感喚醒理論,來綜合探討將心理學運用于鐵路空間環境中對人心理所產生的影響。
格式塔心理學被稱之為“完形心理學”,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格式塔心理學是一種反對元素分析而強調整體組織的心理學理論系統。格式塔心理學以整體性為主要原則,通過視知覺的形式對感知的對象進行組織,用以增強對身處周圍環境的理解和適應,即無論大腦看到什么圖式都會通過組成原則在意識形態中形成一種“同一”結構,借助眼睛這一關注媒介,由大腦刺激伴隨“震動”,將二維與三維物體歸結成一種意識的視覺圖式,最終使復雜的對象簡化成簡單的意象。因此,在鐵路景觀空間環境中,不同元素的組合關系可以形成具有差異性的整體視覺感受。
1.“圖”與“底”的關系
“圖”與“底”的關系,是指一個封閉的式樣與另一個和它同質的非封閉背景的關系。在鐵路空間環境對人心理的影響中,圖與底之間的關系在視覺系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通過圖與底之間的相互關系而構成圖形,當圖與底之間的關系差異越大時,它們之間的關系則越清晰,越容易被視覺所感知。在整體環境中,人們在對可觀察的空間圖形進行識別時,大腦則根據其物體相似的大小、形狀、色彩、質感等進行歸納,從而使圖底關系跳脫出來,相應的這些因素也就通過人的視覺來影響著人的心理變化。
2.整體與簡化的關系
格式塔心理學與人的感知活動緊密相連,經由這一橋梁,人把外部世界的形式及動力結構內化為個體的動態心理結構。也就是說,人對所看到的視覺事物有一種推理傾向,可以將一些不連貫的、有問題的圖形通過視覺心理的補充來達到一個簡化、整體的效果。例如在鐵路景觀空間中,空間中鐵軌、枕木、指示燈等相鄰近的物體,通過視覺的歸納、拼貼、重疊、簡化等方式形成一種完整的形態,給人帶來不一樣的心理感受。
環境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行為和經驗與人工和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整體科學,反映出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真正的相互作用聯系。情感喚醒理論作為環境心理學的理論分支,指空間環境刺激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對人的心理變化產生不同的影響,環境對主體人的刺激越大,喚醒程度則越高。人的生理反應主要也可能表現為行為反應上的肌肉運動增強,或者簡單的自我報告喚醒水平。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人的情緒變化高低來發現情感喚醒度的變化,進而分析對人的心理情感影響。
通過主觀問卷的方式,將鐵路環境空間對使用者的感知評價列為九種:使用者對空間屬性的滿意度評價、使用者對空間形式的滿意度評價、使用者對空間滿意度評價、通行度評價、色彩滿意度評價、功能評價、光環境滿意度評價、聲環境滿意度評價、空氣品質滿意度評價。依據評價方式分為七個評分等級為:-3,-2,-1,0,1,2,3。通過使用者從視覺感官上獲得的心理信息依次評分,然后綜合每位使用者的評分,利用格式塔心理學中知覺感知理論中的圖與底關系、簡化關系原則作出分析,并且根據分析結果數據對不同元素與使用者心理感受作出權重分析。同時實驗還將依據洛福特(Luft CDB)將建筑與環境之間情緒的評測量表(表1),分別從六個方面:緊張與憂慮、憂郁與沮喪、憤怒與敵意、有力與好動、疲憊與惰性、困惑與迷茫,根據使用者自身的表現,將其分為9個評分等級,分別為:-4,-3,-2,-1,0,1,2,3,4。依據使用者的情緒狀態之和得出情緒狀態總分。通過對使用者情緒狀態總分數據及情緒反映的客觀分析,有利于通過對空間環境的改變以達到讓使用者產生積極的心理情緒變化的目的。
表1 BPOM量表(作者自繪)
運用統計學原理將調研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出人對鐵路空間環境心理感受度評價值(圖1),分析結果顯示空間屬性、空間形式和色彩滿意度評價分值處于較高水平,分別為523、426、332。數據顯示,人們對于空間屬性的感受程度遠高于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在相同條件下其他因素對使用者心理變化影響較小。基于此,將起主導因素的三種空間環境屬性按照高低進行組成元素統計,將其影響元素歸為空間面積、空間布局、通達性、色彩、材質、陳列造型、視線七種主要元素。依據BPOM量表評測進行人對環境情緒變化的客觀統計,結果顯示,色彩、陳列造型、材質對人的情緒發生變化有明顯的影響,其數據分別55%、42%、35%。同時對這七種元素進行影響度調研,并根據最終結果繪制人對鐵路空間環境元素心理感受評價值圖(圖2),分析結果顯示色彩、陳列造型、材質三種元素對人心理感受及情緒變化的影響較為明顯,分別為421、396、324。在保持空間環境一致的情況下,空間面積、視線則對人心理感受影響較小,這與人對空間環境心理情緒感受評價值趨勢一致,可作為依據進行分析。
圖1 空間環境環境心理感受度評價值(作者自繪)
圖2 空間環境元素心理感受評價值(作者自繪)
當看到不同的顏色時,人的心理便會產生不一樣的反應,楊·赫三色理論表明:人眼內應含有紅、綠、藍三種感光細胞,它們分別對光譜中的每一波長都有其特定的興奮水平(圖3),因此在通過視覺對家居環境進行感受時,顏色的變化會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刺激。色環作為直接呈現顏色變化的圖形,可以快速幫我們定位顏色關系。(圖4)
圖3 三種錐狀細胞的興奮(來源于《環境心理學》)
圖4 色環(作者自繪)
我們可以將色環中的顏色以紅軸方向為暖色系、藍軸方向為冷色系進行劃分,通過波長與標準吸光率的不同,顏色通過視網膜反射給大腦中的感覺也是不同的:紅、黃、棕色會給人以溫暖感,而藍、綠、紫、青則會給人冷冷的感覺。白、灰、黑色則作為中性色,給人或冷或暖的感覺。因此我們可以得出暖色是生動的、活潑的,具有前進性的特征,而冷色則給人寧靜的、放松的,具有后退性的特征。在棕地鐵路空間的設計上色彩作為必不可少的元素對人的心理有不同的影響,其主要體現在植物顏色與構筑物色彩上,例如在室外運動時,應當體現出放松的感覺,可以使用綠色、藍色等植物進行搭配;在鐵路文化展示區根據功能選擇的不同,其具有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可以適當使用紅色等鮮艷的顏色來吸引游客的視線,以達到招攬游客引起關注的效果。正因為色彩的冷暖能夠通過不同的波長反射到眼球中從而刺激行為主體——人的大腦,可以影響處于低喚醒水平的人產生個體反應從而變為高喚醒水平。
人們通過創作不同形式的造型,將這些信息傳遞給使用者,實現了設計師與觀賞者之間的意識交流。陳列造型的心理功能在于他可以對視覺感受到的物體通過整體與簡化原則,進行信息的加工處理,從而產生相應的心理效應。由于受到習得性聯想的影響,人的思維形成了習慣性的定式效應,使得藝術語言產生了“普遍性”的特點,雖然可以通過各種造型形式來彌補人在空間感知上的局限性,但是對于造型上的感受往往會產生錯覺,如艾賓浩斯錯覺實驗(圖5),由于其參照物的不同,給人的心理感受也是一大一小;在中央美院學生陳妍宏《L.S.D 穿過鏡子之后》(圖6)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它是由各種形式的面組成的一個小型環境空間,這個空間是以黑白兩色,通過圖與底之間的關系,形成一種視錯覺空間,在這個空間中,通過對圖底關系大小、形狀的改變,組織排序的變化,使得每個面都給人不同的感覺。這一系列的造型形式的轉變,在不同程度上對人的心理感受產生影響,從而激起人的情感反應。在鐵路環境空間中,可以利用構筑物的大小進行圖底的交換設計,使得場景空間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從而提高喚醒水平。
圖5 艾賓浩斯錯覺實驗
圖6 學生作品(陳妍宏作品)
材質的變化也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很大影響,可以通過不同的材質變化營造出不一樣的氣氛去影響人的心理感受,不同的材質種類、形狀,經過紅外線反射給大腦之后,給人的心理滿意度和心理評價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材質的質地、線條變化以及反射程度的不同所帶給人的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樣的,例如當線條是垂直的時候,它會在無形中給人視覺上的感受是空間變得更高;反之當線條是平行的時候,它會使人感受到空間變寬,高度變矮。因此在進行鐵路景觀空間設計時要合理利用材質線條的變化與不同材質的組合,使其對人的心理帶來不同程度的反響,進而影響人的情緒反映,提高喚醒水平。
通過格式塔心理學知覺感知理論和環境心理學喚醒理論研究整體環境對人心理的影響,可以發現空間環境、空間形式、色彩這三種要素更能影響人的滿意度,并且我們可以根據情感喚醒理論推導出處于低情感喚醒理論中的人可以通過色彩、材質、陳列造型的改變來提高或降低喚醒程度。從而滿足不同的人對環境的不同的精神追求。
我們的理論雖然此次能夠較好地闡述本研究實驗結果,但對于是否能夠完美地闡述不同空間環境下對人心理情感的影響尚有待于進一步驗證,基于此,建議可以進一步采用描述研究法和使用后評價等方法來更全面地探討其背后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