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
(遼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婦產科,遼寧 遼陽 111300)
產后出血是剖宮產的并發癥之一,出血主要分為胎兒娩出后至胎盤娩出前、胎盤娩出至產后2 h、產后2~24 h這3個時期,而剖宮產產后出血多發生于前2個時期[1-2]。近年來,隨著醫院產科剖宮產手術增多,使得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發生率也呈上升趨勢,由于產后出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故出血后臨床需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以減少產后出血量。以往臨床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主要采用宮腔填塞進行常規止血處理,但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發現,宮腔填塞的止血效果欠佳,在產后止血治療中存在較大的局限性[3]。據相關研究表明[4],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應用于剖宮產產后出血中,能獲得理想的止血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及對術中出血量與下床活動時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本院接收的74例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7例。對照組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30.51±3.48)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22±1.13)周;初產婦17例,經產婦20例。研究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30.54±3.51)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24±1.11)周;初產婦18例,經產婦19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行剖宮產手術者;分娩后24 h陰道出血量≥500 mL或子宮出血量≥1 000 mL者;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昏迷或休克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止血處理。首先,使用紗布壓迫患者的出血部位,并經靜脈注入止血藥物;其次,進行宮腔填紗,使用無菌紗布,并由下向上的方式往患者宮腔填入無菌紗布;填充方式:一端從陰道上端行自下而上填塞,另一端則從子宮底部行自上而下填塞;最后,兩端填塞至切口匯合,在確保無菌紗布均勻填滿子宮腔內后,切除多余的無菌紗布,并進行縫合操作。
研究組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首先,在患者子宮下緣切口處進針,主要采用可吸收線,進針方式為從外向內垂直進針,在對應的子宮上緣切口處出針;其次,出針后將可吸收線引到患者的子宮骶韌帶處,并由左向右、從外到內貫穿子宮全層,隨后進行縫合操作。縫合完成后,在患者的子宮左側下緣切口處緩慢拉緊可吸收線,并行打結操作,密切觀察10 min,確認患者出血減少、生命體征平穩后行關腹操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凝血功能指標: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凝血四項檢測,并詳細記錄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同時詳細記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和下床活動時間。并發癥:包括感染、失血性休克、下腹脹痛、子宮切除。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PT、APTT、T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PT、APTT、TT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s)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s)
注: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TT,凝血酶時間。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時間 組別PTAPTTTT治療前 對照組(n=37)17.34±1.6150.16±2.8536.09±2.04研究組(n=37)17.30±1.5850.12±2.8036.12±2.06 t值0.040.020.02 P值 >0.05>0.05>0.05治療后 對照組(n=37)15.24±1.20a43.11±1.73a24.85±1.87a研究組(n=37)11.87±1.03a36.18±1.35a16.45±1.53a t值4.716.747.55 P值 <0.05<0.05<0.05
2.2 兩組術中出血量與下床活動時間比較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出血量與下床活動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術中出血量與下床活動時間比較(±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 下床活動時間(d)對照組(n=37)934.65±68.974.28±1.04研究組(n=37)531.09±50.192.18±0.79 t值9.873.40 P值 <0.05<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剖宮產產后出血是產后嚴重的并發癥,該并發癥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產后恢復及身體健康。剖宮產出現產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子宮宮縮乏力,當患者的子宮難以正常收縮時,則會導致對血管的擠壓作用降低,最終引起出血。②胎盤因素,若分娩30 min后,患者的胎盤仍無法正常剝離,則會引起出血癥狀。③軟產道受損,若剖宮產手術過程中患者出現軟產道受損,則極易出現產后出血[5-6]。為確保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在發現出血癥狀時會立即采取止血處理,以盡可能控制出血量。然而,臨床常用的宮腔填塞止血方法,難以改善患者子宮收縮乏力癥狀,且治療后患者的子宮平滑肌纖維修復能力低,治療效果不佳。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PT、APTT、TT均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時,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能進一步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并縮短下床活動時間。這與孔娟[7]的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為,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是近年來處理產后出血的一種新型外科手術縫合技術,該術能對患者的子宮下段收縮乏力進行針對性壓迫,改善出血癥狀[8-9]。同時,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能限制患者子宮動脈血管分支的血流灌注,從而改善因短時間內大量出血而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礙。該術能有效維持患者的子宮左右壁、前后壁的形態,并發揮顯著的促子宮形態恢復作用。此外,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能通過壓迫患者的子宮壁內弓狀血管抑制血液流動,縮短凝血時間,達到止血目的,從而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10]。當患者出血癥狀得到緩解時,能減輕出血對患者產后恢復的影響,縮短下床活動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主要原因為,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能避免子宮收縮乏力而引起的宮腔積血;同時該術能促進患者的子宮平滑肌纖維、平滑肌間質組織成分的修復,并加快止血速度,從而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應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減少術中出血量,加快下床活動時間,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