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蓬 劉凌峰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101-5640-5359
摘? 要:本文闡述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演變過程,分析了老工業基地衰落的主要原因,對近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進行了初步評價,指出了未來振興面臨的主要長期挑戰。此外,作者還強調,由于對老工業基地性質的認識不足,導致過去的舉措失敗,振興老工業基地應作為一個包括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在內的整體性區域工程來對待。
關鍵詞:東北老工業基地? 產權結構調整? 區域結構轉換? 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3(c)-0001-3
Adjustment of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Structure in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PENG Peng? ?LIU Lingfe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 province, 11087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makes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revitalization policy of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in recent years, and points out the main long-term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future revitalization.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lso emphasizes that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leads to the failure of the past measures,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should be treated as an integral regional project including economic growth, social progr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Adjustment of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structure; Research
城市和區域衰退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振興衰落的老工業基地仍然是區域和城市發展研究中的一個難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經濟政治格局的重新調整,大多數發達國家在20世紀70-80年代完成了產業轉型,并進入了后工業化階段,但仍有一些城市或地區處于衰落狀態,有待振興。20世紀80年代以來,沿海地區的經濟成就一直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但是對中國老工業基地的整體研究卻很少。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些學者注意到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落(李、李,1996) ,并開始關注振興問題(李,1996; 林等,2000; 劉,2001)。直到2003年,振興老工業基地成為國家政策,人們更加重視老工業基地問題,認識到對老工業基地問題的性質缺乏認識。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內文獻致力于理解國外關于振興老工業基地的理論和實踐(李、張,2004; 李、吳,2005; 李、石,2006)。主要研究項目集中在振興的政策和措施,特別是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和產業調整(金等,2006; 王和衛,2005)。國際研究更加關注金融和市場問題(布吉尼翁,2003)。但是,一個廣泛認識的振興老工業基地的理論框架并不適用。
不同的社會環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可比性,中國當然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和教訓。但是,中西老工業基地的根本區別在于,中國的老工業基地都是在封閉的計劃經濟下長期成長起來的,體制改革應該保持振興政策的核心部分。因此,我們應該根據老工業基地特殊的歷史背景、獨特的社會經濟背景和當地條件,把老工業基地作為一種區域現象來對待。本文試圖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東北老工業基地(NOIB)進行全面的探討,以期對我國老工業基地問題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從而為老工業基地研究注入新的內容。
1? 東北老工業基地概述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面積為1.25 × 106平方公里,而東北地區一般指東北地區,僅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2005年東北地區區域生產總值為1.80 × 1012元人民幣,總人口約為120 × 106。東北地區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發展歷史以及與前蘇聯的地緣政治關系,成為20世紀50-60年代中國第一個工業化地區,贏得了當時中國最大工業基地的歷史地位。早期的區域工業化促成了先進的社會發展。東北地區90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為50% ,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 左右。該地區教育技術水平居世界前列,有大中專院校和重點院校。此外,中國東北以其廣闊的黑土平原而聞名,每年為全國貢獻1/3的商品作物。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俄羅斯、蒙古接壤,可以在東北亞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圖1中國東北地區城市分布示意圖[1]。
2?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工業遺產與建設
20世紀初,由于晚清政府放松了對土地耕作的管制,東北地區普遍出現了數十萬內陸移民的農業景觀。農業在短期內蓬勃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大量面粉、豆油、酒精飲料、糖制品銷往國內外市場。特別是世界大豆主產區東北地區的年大豆貿易量由1922年的640 × 103t 增加到1931年的2.83 × 106t。大部分大豆銷往歐洲、日本和俄羅斯。與此同時,一些產業部門還處于起步階段。1931年,日本侵略并占領了中國東北,并很快建立了偽滿洲國政府。大連、鞍山、本溪滿族自治縣、撫順、丹東、沈陽、長春、吉林、哈爾濱、 佳木斯等20多個大城市建成了以采礦、冶煉、機械、石油加工、焦化、化工原料、紡織瓦片等行業為主的各類工業城市[2]。
顯然,這種以資源為基礎的重工業布局存在著許多先天性的畸形,這種布局受到戰爭需求和殖民經濟性質的影響,但卻開始了區域性的工業化規模。日本的崛起為日本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3]。但是南北戰爭和朝鮮戰爭在1950年左右阻礙了這一工業化進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人民迫切希望把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家變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因此,在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蘇聯)時期(1953-1957年) ,中國中央政府在前蘇聯的協助下發起了156個國家重點項目,其中57個項目分布在東北(1999年) ,總投資30 × 109元,占全國的37.3% (包等,2006年)。這種布局的主要原因如下:
①經過多年的戰亂,大部分地區受到嚴重破壞,缺乏開展工業生產的基本條件。東北地區的條件優于其他地區,因此,中國政府對工業遺產,包括車間、機器、基礎設施以及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的再利用是可以理解的。
②東北地區在自然資源方面具有數量優勢和質量優勢。這些工業原料在遼寧中部地區尤其是被稱為“東方魯爾”的地區具有很好的綜合性,長期以來一直是重要的采礦、冶煉、石油加工、化工、制造業基地。
③東北與前蘇聯接壤。借鑒蘇聯以往的工業化模式,將蘇聯的專家和工業設備引進該地區,十分方便。同時,由于中蘇關系密切,以及20世紀50年代世界安全形勢的不確定性,這里也是發展經濟的安全區。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東北地區成為重工業化道路上的先驅,在計劃經濟時期,在技術升級、產業結構優化、擴大生產能力、發展新產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所有這些投資都得到了豐厚的回報[4]。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改革開放初期,東北地區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以犧牲區域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向其他地區輸送了5億噸軋鋼、100萬臺機械設備和200萬名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造成了地方效益的損失(包等,2006年)。東北贏得了許多歷史榮耀,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
3?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落
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政治原因,中國經濟幾乎處于崩潰的邊緣,而東北老工業基地由于長期缺乏技術升級投資和數以千計負擔過重的國有企業調整結構,出現了受創的征兆。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從東南沿海地區開始,標志著區域政策重心由內陸地區向沿海地區轉移。中國東北地區遠離經濟邊緣地區,不再處于政策取向的核心,但必須遵循國家的指示,通過80年代后期的“雙軌價格制”等不平等政策來承擔改革成本。不計其數的原材料和加工材料繼續以與以前相同的低價分配和轉移到東南沿海地區[5]。
4? 產權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長期規劃
4.1 系統障礙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大部分體制和機制都發生了變化,與現行的市場體制相適應。然而,大型中央企業仍然在地方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絕大多數優勢資源和機會都在它們的控制之下,它們與地方企業和政府保持著非常內在的利益關系和利益沖突關系。2006年,中央企業工業增加值比重仍然很高,遼寧53% ,吉林63% ,黑龍江86% ,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30個百分點。因此,加快中央企業改革,充分考慮中央企業對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責任,是體制改革的核心。與此同時,新改制的國有企業要建立規范有效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歷史價值,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個體經濟依然疲軟。此外,深化地方政府改革,提高工作效率,預防腐敗也是當務之急。
4.2 僵化產業結構的優化
NOIB? 長期以來一直處于重工業領先的經濟體中。這種產業結構通常帶來的后果是,固定資產的高投資并不一定會提高就業率,城鄉經濟聯系非常薄弱。但是,國債貼現貸款資助的新增項目大多集中于舊部門和企業的改造擴大,使重工業主導結構進一步鞏固,3年來產業結構幾乎沒有變化。為什么不促進一些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這讓人很困惑,除了一些短期的增長外,這些項目是否能夠改善區域就業形勢,也令人懷疑[6]。
4.3 優化投資結構
總的來說,東北地區幾十年來一直缺乏投資,在社會、經濟和環境發展方面存在著全方位的資金短缺。由于歷史原因,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公司2006年的不良貸款總額為140 × 109元,使當地信貸環境惡化。與政策有關的貸款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沒有與預期的大規模商業貸款的增加相匹配,潛在的投資者對從振興項目中獲得中等收益缺乏強烈的信心。更為嚴重的是,地方銀行和信貸機構的存貸款差額達810×109元,這是由于大量地方資金被轉移到發達地區造成的。新項目很難從地方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4.4 就業問題
經過10年的衰退,2006年出現了大量的弱勢群體,林業、軍事、煤炭等行業的貧困人口約為5 × 106人。盡管近年來在改善就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但長期壓力迄今仍未緩解。除城鄉新增就業外,國有企業進一步改革繼續釋放大量新增非就業人員。然而,目前的產業政策仍然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中小企業不能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因此,一個可行的經濟環境還沒有為未來的就業增長做好準備。
5? 結語
綜上,盡管取得了上述成績,但仍有一些重大問題需要解決。國有經濟仍然保持主導地位,落后局面不變,治理老工業基地綜合癥似乎遙遙無期。過時的體制和機制是造成 NOIB 衰退的首要制約因素,也是目前最難解決的問題。當務之急是在發展民營經濟的同時,加快中央國有企業改制,打破國有企業的壓倒性優勢,形成中央與地方經濟的新平衡。長期挑戰有望在未來二三十年內克服,因此需要中國中央政府通過賦予更多的稅收、金融、海關免除歷史債務以及國有企業破產、兼并、重組等方面的自由開放政策來加強支持。
參考文獻:
[1] 尹妮妮,汪克亮. 基于環境壓力視角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生態效率研究[J]. 環境污染與防治,2020,42(12):1542-1548.
[2] 侯慶海. 地方政府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驅動發展中的作用分析[J]. 黑河學刊,2020,(06):5-7.
[3] 姜宏,徐德斌. 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集群低碳發展探析[J]. 稅務與經濟,2020,(05):62-67.
[4] 陳強. 吉林市產業轉型升級研究[D].吉林大學,2018.
[5] 姜宏,徐德斌.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集群低碳發展探析[J].稅務與經濟,2020(05):62-67.
[6] 楊揚,李采薇.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集群競爭態勢及對策分析[J].當代經濟,2018(0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