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也隨之帶來的競爭日益增大,就業形勢逐漸嚴峻。在這種環境中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較早的培養學齡前兒童的音樂能力有助于提高兒童的記憶能力,發展兒童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在教育者的幫助下,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市場經濟的趨勢中,能夠擁有一技之長。本文通過結合學齡前兒童的特點初步分析音樂能力發展對學齡前兒童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音樂能力;學齡前兒童;教師;發展
當今社會的家長在孩子個人發展過程中特別注重全面的素質培養,不少家長認為音樂教育會對學齡前兒童的能力發展有著至關重要影響。因為音樂本身的影響范圍極為廣泛:它影響著心理情感,兒童智力發展,身體健康等方面。人們常說:“音樂沒有國界,是人類的共同語言”。音樂是人們心靈與情感更深層次的交流,因此,當人們把自己沉入到音樂世界里時就會感受到它大有所益,而那些對它有效采取學習措施的人們則更容易獲得音樂所帶來的好處。
近幾十年來隨著神經學科領域的專家和團隊積極研究——音樂對大腦所產生的影響。大量研究結論顯示:通過音樂可以刺激人內心情感,適當的音樂刺激對大腦的活動有很大的幫助,好的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釋放壓力,避免神經過度緊張而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根據研究表明通過音樂課程培訓后的兒童,他們對節奏的敏感性,對事物的判斷力都有所提高。因此神經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音樂可以在兒童語音、注意力、記憶力、運動技能、思考方式、溝通能力等方面有所幫助,使兒童心理情感得到平衡。在音樂表演中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培養兒童正確表達內心情感需求的方法,所以有必要通過音樂促進學齡前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
一、音樂課程
音樂課可以激發學齡前兒童的肢體和情緒表達技能,通過課堂活動表現出他們在生活中的情感共鳴,在教學活動中體驗音樂帶來的有趣氛圍,在和諧的音樂情景氛圍設計中,引導兒童表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培養兒童的自我溝通能力、專注能力、創造能力的同步發展。
我想指出的是,為兒童提供各種生動有趣的音樂活動,使兒童掌握基本音樂能力,如學習優美的歌唱方式等,通過身體動作和樂器相互配合演奏出有節奏的樂曲。教學中可使用多媒體設備加入音樂欣賞環節,培養兒童學習注意聆聽音樂的習慣,養成良好習慣也是兒童音樂課程的早期目標。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入,學齡前兒童逐漸學會聆聽音樂、歌唱音樂、享受音樂活動所帶來的趣味,學會在音樂世界中思考和感悟的過程。教師通過對兒童長期接受音樂課程觀察后得出以下結論:兒童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利用何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取得階段性成功。
二、課程活動的多元化
學齡前兒童的智力在飛速發育,所以有必要盡早制定對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音樂能力符合他們的教育課程規劃。學習音樂能夠拓展學齡前兒童的視野和提高他們的智力,而且對兒童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學齡前兒童的年齡較小主要教學活動更多是游戲和培養習慣為主。因此,音樂課堂的進行需要教師根據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選擇一些有趣且多樣的教學內容,帶動學齡前兒童的好奇心、動手和動腦能力。在日常活動中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采取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讓音樂課堂能夠更靈活生動,更具有魅力。
(一)音樂節奏活動
著名音樂家舒曼曾說“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沒有節奏也就沒有音樂”。所以兒童音樂啟蒙要從學習節奏開始,比如在課堂中教師利用《甩蔥歌》的歡快旋律讓孩子們借助音樂的律動創作動作,體驗音樂游戲的快樂。節奏的律動是發展情感所需要的表現,在歌曲伴隨下的唱歌、拍手、跑動或借助樂器表演有助于兒童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營造一個優質的音樂學習氛圍,對于將來想要成為音樂家和器樂演奏者的兒童來說有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音樂欣賞活動
學齡前兒童由于年齡階段的特殊性導致對音樂認知范圍有限,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音樂欣賞活動中選擇最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音樂作品,以積極地態度引導兒童辨別不同音樂作品的速度變化和情感色彩,培養兒童的審美能力和聽辨力。例如,欣賞《搖籃曲》,樂曲具有舒緩、輕柔的特點,在樂曲欣賞和教師引導中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和付出,從而幫助兒童和父母之間建立起緊密的關系,讓兒童盡早接觸人類文化中最偉大的心靈。
(三)音樂游戲活動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開展一些以發展兒童的音樂能力為目標的游戲活動,可以使兒童快速融入音樂氛圍中,增加對音樂的興趣和喜愛。例如,學唱歌曲《丟手絹》使兒童理解歌詞大意,加上教師講解初步了解游戲規則,讓學齡前兒童主動加入到游戲活動中體會音樂的樂趣,并有效提升兒童自信心和表現力,增強綜合素質。
三、家庭音樂環境
總之,對于兒童學習音樂的態度不僅需要教師的耐心鼓舞,父母作為兒童的第一監護人也具有對孩子學習音樂的啟發性和創造性,為更好的挖掘孩子在音樂方面的能力,家庭中有濃厚的音樂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為孩子創建具有音樂感知的活動區,多和孩子欣賞不同的音樂中所表現得情感。音樂與情緒有一定的關系,可以引導兒童的情緒的好壞。父母可以嘗試當兒童在家中的生活習慣播放節奏不同的樂曲激發兒童大腦的潛意識,例如: 在吃飯和睡覺的過程中播放符合不同場景的提示音以及輕音樂。在這種長期的生物鐘狀態下,可以幫助兒童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讓音樂能力在兒童身上的獨立自主性得以體現。學會在音樂海洋中探索的狀態是家長和老師對兒童音樂教育最理想的結果。
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最根本的事業,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也在不斷進步,而未來的高水平音樂教育需要有良好的專業基本素養和具備高素質的家長相互配合,和諧施教。父母想要成就孩子未來,那么需要家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較高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強烈的責任感。并且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式,對兒童教育要有耐心、有毅力,教育方法符合正確的兒童健康心理學,不傷害兒童自尊心,不給兒童造成心靈創傷,讓兒童學音樂成為一種享受,幫助在文化學習中不感到枯燥與乏味,學習音樂還可以鍛煉兒童的意志能力。
中國現階段學齡前兒童的音樂教育仍然存在的較強的目的性,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思想上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包袱。就學習音樂而言并不是一定要出名,但是學習音樂是為了培養孩子持之以恒的精神,使之終生受用。所以學齡前兒童學習音樂從來不是為了消遣和娛樂,而是為了培養高雅的興趣。如何更好的推動音樂教育事業在學齡前階段得到全面發展,是擺在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值得深思的問題,這也是每一位學齡前兒童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深思和關注的要點。學齡前兒童正處于大腦發育最旺盛的關鍵階段,音樂能力在這時期更容易得到迅速發展,孩子聽到優美的音樂容易促進大腦發育和成長。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多陪伴和鼓勵孩子,善于發現孩子的音樂愛好,盡可能的創造機會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音樂能力,在音樂中感受快樂,這樣學齡前兒童音樂能力的發展才會有實質性的進展。
四、音樂教師
音樂屬于一門聽覺藝術,兒童學習音樂應具備基本的音樂素養,同時一名出色的音樂教師除了應有扎實的教育專業技能之外,還需要對課題的不斷鉆研,有一定的親和力和豐富的兒童音樂教學經驗,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起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兒童的音樂能力,才能使學齡前兒童發自內心的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教師通過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促使學齡前兒童的音樂能力持久發展,兒童不僅可以開闊音樂眼界,還使兒童在音樂中領悟美學。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改變枯燥的教學方式,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模式有效提升兒童的學習能力,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音樂具有可幫助人們發展其他方面的能力,由于對兒童學習音樂有針對性的教育,在教育模式影響下,孩子會變得更加容易融入音樂當中,盡管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仍然存在,但在小組的課程中具有很大的激勵性作用。 孩子們相互展示自己的技能,在公開演出的活動中,同時也得到應有的掌聲。
五、總結
教育的發展必定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隨著國內經濟飛速發展,教育資源的不斷加強與完善,經濟發展的同時教師素質也在逐步提高。生產力使孩子和家長認識到努力提升自己的重要性,學齡前兒童音樂能力的發展是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兒童音樂能力發展可幫助孩子的,并用所掌握的知識努力創造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譚薇.淺析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J].音樂時空,2013.
[2]祁瑞.基于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對學生音樂能力培養研究[J].北方音樂,2019,9(30).
[3]劉海燕.淺析學前兒童的音樂教育[J].大眾文藝,2014.
[4]唐文婷.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淺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
作者簡介
劉瀕文(1994.02—),男,漢,云南,研究生,單位:遵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