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丁莉
◆摘? 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隨著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的地位更加凸顯。本文從新時代“立德樹人”背景下導師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影響出發,分析了目前導師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導師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角色優勢,堅持發揮實踐育人、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和情感育人的作用,以期配合學校政策的不斷優化,充分彰顯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主導核心作用,從而實現對研究生的思想引領,促進研究生培養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立德樹人”;導師;研究生教育;思想引領
馬克思認為,勞動創造價值。我國開啟了“十四五”建設的新征程,在建設教育強國的道路上,人才是基礎,而高校承擔著培養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系統的最高層次,專注于學術科研能力和應用實踐的培養,專注于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教育部在2018年出臺的《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中就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研究生導師的首要職責。”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明確了導師在研究生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職責,“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更是導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同時對其思想上的教育同樣需高度重視。導師是“智育”的引導者,更是“德育”的引領者。
一、“立德樹人”視角下導師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影響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重視“德”的民族,無論是最初出現“立德”一詞的《左傳》,或是儒家經典著作《大學》開宗明義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或是以“德”為主旋律的宋代教育,還是如今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體現著“德”字在我國的厚實根基和文化底蘊。
(一)新時代對研究生教育中導師的期盼
新時代,思想更富時代感和多元化,當前研究生教育正面臨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大挑戰,以“服務需求,提升質量”為主線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重在凸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人文關懷與價值引導,立德樹人日益成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環節。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對高校提出了工作要求。在對全國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要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教育部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明確指出,要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而思政教育成效是其“四維度評價體系”之一。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
(二)導師素質是衡量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生教育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研究生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就要建立健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要強化導師培養責任和能力,改變單一科研導向,把研究生成長成才作為考核要素”。《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中指出,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要潛心教書育人,有良好的師德師風。《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均指出,導師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因材施教,加強人文關懷,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教師的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很強的示范性,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
(三)“導師”這一崗位自身的內在要求
教育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嚴要求和高標準,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培養和造就一支學高身正的教師隊伍,是“立德樹人”成敗的關鍵。“立德,是指確立崇高的思想品德;樹人,是指培養高素質人才”。“樹人”是“立德”的結果,“立德”是“樹人”的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就要求導師無論是在專業教育還是思想教育中,都要融入“立德樹人”的內涵,這是“導師”這一崗位的題中之義。
辨證唯物主義認為,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處于相互聯系之中,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研究生教育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是實施價值觀引導的關鍵力量,導師的言行會帶給研究生較大的影響,品德高尚的導師會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提升自身自我,反之則有可能引導學生誤入歧途。這就要求導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識,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品格,堅定的信仰,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恪守學術道德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導師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現存的一些問題
在高校“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導師作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其對研究生的教育成效直接關系到全校“立德樹人”實施效果和質量。近年來,從網上曝光的“翟天臨”以及某些高校畸形的師生關系等事件,可以看出導師在研究生教育中存在一些問題。
此次對M大學中11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350名研究生進行隨機的問卷調查,盡管調查對象年齡跨度較大,讀研目的不一,但發現了導師在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共性問題。本次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23份,有效回收率為92.3%。
(一)部分導師存在“重科研,輕育人”的認識偏差,對研究生的思想引導有待提高
從國家的頂層設計上來看,都明確了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質,進行思想引領是導師的應盡職責。高校導師遴選條件中也明確指出,導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但現實情況卻不太理想,部分導師缺乏對研究生進行“德育”培養的自覺性。他們認為研究生已是成年人且心智比較成熟,思想上的引導不重要,科研成果更能證明能力,仍存在“唯論文”“唯科研”的觀點,忽視了對研究生政治素養、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引導。導師在認識上存在的這種偏差,也使得部分研究生對集體活動、思政理論課的學習缺乏興趣和關注度。
另外,部分導師由于科研或行政任務比較繁重,所帶的研究生偏多,從而與每個學生的有效溝通時間少,有23.53%的研究生表示導師對其每周的指導低于4個學時(圖1)。時間精力的有限性弱化了導師對研究生思想上的有力引導,對研究生的學業進程及學業問題疏于監督和指導,有27.86%的研究生認為自己忙碌卻迷茫(圖2)。
(二)導師自身的差異性,對研究生進行思想引導的方法有待優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想教育者本身的素質與基本功”。作為導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也要具備較扎實的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知識、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
大學中有不同學科專業,不同性格,不同年齡段的導師,他們的科研和人際溝通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一般來說,人文社科類導師,在對研究生進行思想引導時對談話的藝術性把握更好;自然科學類導師,語言通常簡明扼要,更加擅長于實驗操作;初次被評聘的導師,可能在對學生因材施教的實施上缺乏經驗,工作方法存在單一性或片面性。此外,導師隊伍中存在像梁艷萍、王小妮這樣政治立場不堅定,思想品德素質低的人,直接在學生心中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
(三)導師對其自身職責不清晰,與其他教研人員合力育人有待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導師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應站在思政工作的第一線,而在現實中,部分導師認為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等工作應該由輔導員、心理專干去做,導師的主要精力應放在學術指導上,也體現在調查中60.68%的研究生認為學習與科研任務是他們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圖3)。其他教研人員雖也有對研究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的職責,但在82.66%的研究生心中,導師的影響力是排第一位的。
導師對其自身職責的不清晰,定位不準確,使得與其他教研人員發揮育人合力的效果不明顯,思想政治教育無法顯示出整體性、系統性的優勢,出現“德育”和“智育”“兩張皮”的現象。
(四)學校在“立德樹人”機制中存在的薄弱點有待改善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高校在導師遴選、考核機制等相關政策的制定中,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雖有體現,但相對于職稱、科研能力等具體考核硬指標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考核還有待改善。一是重發文,輕落實,文件中強調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執行沒有對導師形成有約束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標準;二是重視導師資格的取得,忽視了對教學實際的評價;三是激勵、考核等機制存在導向性問題,使部分導師忽視了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學習研究,影響“立德樹人”活動開展的效率,從而影響整個研究生教育的成效。
三、正視角色,發揮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主導核心作用
(一)充分發揮導師自身的角色優勢
從時代發展層面和導師的職業內涵來說,導師均可以發揮自身的角色優勢來引導研究生的價值行為,在培養過程中做到“四個相統一”,堅持實踐育人、課程育人、科研育人以及情感育人,從而實現“立德樹人”。
1.發揮導師價值觀引領作用,堅持實踐育人
導師不僅要有過硬的政治素質,還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引導學生,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承者和社會進步的積極推動者”。導師是研究生在學習生活中接觸最密切的師長,其思想素質及行為習慣等都對研究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馬克思曾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有效的教育形式,導師要堅持實踐的觀點,身體力行的帶領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深化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能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樹立家國情懷;加強自身的政治理論學習,實施在學術梯隊建立黨組織,參加學生支部主題黨日學習活動,在實踐中指導學生學會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去學習和生活,落實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樹人。
2.發揮導師教學指引作用,堅持課程育人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課堂是完整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導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增強“四個意識”與“四個自信”的前提下,要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探索新辦法,沿用好辦法,注重教學相長,梳理育人元素,與時代接軌,打造“師生共同體”。
例如在講述天體物理時可以融入航天奮斗精神,在講述改革創新時可以融入追求卓越的精神,在講述黨史時可以與“四個自信”相結合。多采用啟發式、引導式、參與式、“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提高課堂活力和學生參與度。同時,要將大綱與講義相結合,將學與考相結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育人。
3.發揮導師學術指導作用,堅持科研育人
科研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導師能夠教會研究生什么是科研,如何做科研的同時建立嚴謹、縝密的思維模式,端正學術行為,養成良好的科研觀。
導師直接承擔著研究生科研指導任務,幫助研究生制定完善不同的培養計劃,協助培養單位完成中期考核;指導研究生進行學位論文選題,對學位論文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把關。導師在進行科研指導時,可以將思想政教育貫穿于課題選題、科研立項、項目結題等過程之中,結合實際,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做一個“有心”之人,思考怎樣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服務于社會,使科學研究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在進行實驗、論文指導時,秉承科學精神 ,引導學生恪守學術道德,養成良好的學術道德,做一個有品格的“學術人”;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學術科研中的枯燥生活,坐的住“冷板凳”。
4.發揮導師生活關愛者作用,堅持情感育人
研究生的獨立性、自主性更強,但同時他們在學習、戀愛婚姻、經濟、就業等方面也面臨更多的壓力。導師在大多數研究生心中都有著其他人無法比擬的權威性和說服力。
導師可通過固定的文獻報告會、學術沙龍、談心談話等形式,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其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指導,小到幫他們個性化的修改簡歷,大到充分調動自身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為研究生搭建就業平臺和機會。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認真聆聽他們的心聲,面對他們的思想困惑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的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以情化人,引導其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我,充滿對生活的熱愛,樹立豁達的人生觀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引導他們將青春揮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參加“三支一扶”“西部計劃”“選調生”等基層工作的選拔。
(二)完善學校政策,激發導師工作熱情
政策具有引導性、指向性和保障性,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不僅依靠導師群體自身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更要依靠制度的保障。因此學校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規律,從管理機制、指導辦法等方面完善體制機制,把促進研究生成才成長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首先,學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導師遴選、考核、獎懲機制等,切實改變單一的科研導向。設立導師準入的門檻的同時采取導師自評、同行互評、學生評價和相關職能部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對導師考核中的思想道德品質占比和育人實效占比。在導師的考核中明確提出對于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現優秀的導師,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評優評先中優先考慮;在導師中廣泛開展師德師風建設,開展如“我心目中的好導師”等評選活動,注重引導導師將教書和育人、言傳和身教、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統一起來,引導導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不踩紅線,守住底線。
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導不力的導師,進行約談、限招、停招,甚至取消導師資格的處理,對違反師德師風的導師進行“一票否決”。
其次,學校從政策上厘清導師與其他教研人員在研究生教育上的職責,導師是“第一責任人”并不意味著所有事情都是導師一人負責,可以根據有關的要求,結合學校工作實際編制《導師工作手冊》,明確邊界,定期研判,建立與其他教研人員的協調、聯動機制,暢通渠道,將育人合力最大化。
最后,學校要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從思想品德、業務能力以及科學精神等方面對導師進行常態化培訓,著力構建新聘導師崗前培訓,青年導師專題思政課堂培訓,在崗導師定期培訓的培訓體系,確保每位導師每年至少培訓一次。培訓的常態化可以幫助導師加強職業素養,提升育人技能,豐富育人手段。
四、結語
研究生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這其中離不開導師和學校的幫助。一方面,導師要強化自身的責任,要充分發揮其對學生的思想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學校要完善體制機制,創造平臺,打造一支能夠服務于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四有”好導師隊伍。
參考文獻
[1]劉瑋.立德樹人:歷史淵源·意蘊內涵·實現路徑[J].無錫技術學院學報,2019(04):22.
[2]曹清燕,彭嬌嬌.立德樹人背景下研究生導師“價值觀引導者”之角色意識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2):40-44.
[3]教育部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劃.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EB/OL].2017-01-20.
[4]王歡,陳惠,賓厚.立德樹人視角下研究生導師考核評價體系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1-20.
[5]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6]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EB/OL].2018-01-18.
作者簡介
1.陳靜(1992.11—),女,土家族,湖北恩施,碩士,湖北民族大學,助教,研究生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丁莉(1967.02—),女,土家族,湖北恩施,碩士,湖北民族大學,教授,校黨委委員、黨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研究項目“新時代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究-以省屬地方民族高校為例(編號:18ZY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