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20世紀90年代之后,安德烈·勒菲弗爾和蘇珊·巴斯內特出版《翻譯、歷史和文化》以來,“文化轉向”便經查出現在文化研究學者的面前,不斷刷新著公眾對于翻譯學和文藝學的認知,也為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和科學可靠的理論支持。本文將通過對關鍵詞“文化轉向”、“文藝學”的概念解讀和實踐運用,分析文化轉向對文藝學的知識形態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以及探索如何在文化轉向的啟迪下,更好地構建文藝學的知識形態。
◆關鍵詞:文化轉向;文藝學;知識形態
一、文化轉向
(一)文化轉向的含義
“文化轉向”其實是翻譯學中的一個專業名詞,通俗來講就是:翻譯不僅僅需要研究不同語言之間互相切換的問題,而且更在乎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下的人類行為。文化轉向要求翻譯作品的學者在翻譯過程中,充分地了解作品和作者的歷史文化背景,在翻譯語言的基礎之上,投入文化批判和學術研究,上升為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而不是簡單的翻譯語言。
(二)文化轉向的學術研究
1.國外的研究
(1)20世紀70年代以后,翻譯作品突破了以語言翻譯和文本對照為主的傳統,翻譯結果的多元化趨勢明顯。
(2)20世紀90年代,安德烈·勒菲弗爾和蘇珊·巴斯內特正式提出了“文化轉向”的概念。
2.國內的研究
(1)傳統的翻譯以純語言的研究為主,是囿于文本的靜態活動。
(2)20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接受文化轉向以來,逐漸將作品翻譯與文化研究緊密聯合,升級為不斷交流調整的動態體系。
(三)文化轉向的現實意義
1.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促進文化交流。
文化轉向提倡翻譯應當考察文化背景和社會語境,更為宏觀地描述翻譯作品,將研究對象從語言上升到文化,擴展了研究范圍,更加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有利于解決社會矛盾和國際爭端,更能促進文化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2.突出翻譯作者對文化研究的貢獻。
因為翻譯研究在國際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翻譯時更強調不同文化的對等關系,使得不同語言的人民可以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翻譯作者要更加警惕外來文化的滲透和霸權風險,突出本國文化的主體地位,又能做到開放平等地交流。
3.填補我國翻譯研究的空白,提高國際話語權。
以前的中國翻譯研究在國際上處于劣勢地位,缺少與西方平等對話交流的機會,文化轉向可以填補我國翻譯研究的空白,符合新形勢下我國開放交流的訴求,更有利于提高國際話語權。
二、文藝學
(一)文藝學的內涵
文藝學屬于社會科學,是我國語言文學類的核心學科。它主要以文學為研究對象,揭示文學基本特征,探索文學發展規律,介紹文學相關知識。文藝學有三個組成部分,分別是: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批評,這三部分互相關聯,互相支持,統一組成了文藝學的完整體系。
(二)文藝學的學術研究
1.古典時期
古典文藝學并不獨立,強調以歷史人物或事件來研究社會發展,過度依附于歷史學與批評學,不能理清文藝學與其他社會學的關系。更多的被看作是哲學等學科的附屬,作為一種認識工具,始終受制于研究對象,不能保持自身完整性。
2.現代時期
現代文藝學的特征是開放與包容,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在文學語言、文學題材、文學理論等方面,都有較為深入的研究。現代文藝學已經是包含文學各要素的綜合體,不僅與文學有關,而且與社會生活有關,是多層次、多功能的復合系統。
(三)文藝學的現實意義
1.啟迪智慧,陶冶情操。
文藝學的啟蒙,研究對象是美感、美的形態、美的范疇等美育問題。有利于啟迪智慧,學習知識,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2.培養人才,發展學科。
為國家培養適合現代社會的人才,掌握理論知識,利用規律,提供支撐,建立方法論,開辟新視野,有助于學科發展。
三、文化轉向與文藝學
(一)文化轉向與文藝學相互影響
1.文化轉向理論在文藝學的研究過程中起到了幫助理解的作用,因為跨文化的文學研究,避免不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思想碰撞,而文化轉向既可以保證雙方的平等關系,又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求同存異”,使得文藝學的研究更加科學合理。
2.文藝學反作用于文化轉向。文藝學研究的文學對象,不僅包括不同時期,而且包括不同地區,在研究其特征和規律的過程中,實質上也是在進行文化轉向理論的實踐。
(二)文化轉向助力文藝學知識形態的構建
1.文化轉向為文藝學知識形態的構建提供廣泛且深刻的來源。文化轉向使文學作品融入社會環境與時代背景,并不是單純的文本或格式等外在形式。
2.文化轉向為文藝學知識形態的構建提供方法論的指導。文化轉向讓文藝學研究工作者知道,在研究過程中如何保持本國文化的主體地位,以及怎樣平等互利地開放交流。
四、小結
做好文化轉向的理論研究,更有利于文藝學的知識形態構建、學科發展和后繼人才的培養。中國應當在吸取西方先進思想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更加注重文學研究結合社會現狀,理論知識付諸實踐行動。
參考文獻
[1]李西建.文化轉向與文藝學知識形態的構建[J].文學評論,2007(05):5-11.
[2]金元浦.文藝學的問題意識與文化轉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06):96-104.
[3]柴冬冬.轉型視野下文藝學的多維透視與文化轉向——以金元浦《文學,走向文化的變革》為例[J].中國圖書評論,2017(07):107-114.
作者簡介
杜敏(1977.08—),女,甘肅,大學本科,群文館員(中級),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輔導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