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輝福
◆摘? 要: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使課堂施教兼具趣味性與實效性。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避免單一的向學生進行歷史進程、歷史事件與必要性的枯燥講述,讓他們展開死記硬背。而是善用史料教學法,使學生走進歷史之中,感受世界所發生的深刻變革,中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底蘊,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歷史發展問題,評價歷史人物,展開深入思考。在此,本文展開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法;合理運用
新課標中指出“歷史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終身學習有著重要影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應當重視對學生愛國情感的培養,使其了解祖國歷史,更應放眼世界,開闊中學生視野。為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使其形成學科認識,給其高段學習夯實基礎,還應重視對史料教學法的運用,讓學生能夠理性、客觀、辯證的看待歷史問題,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歷史的自信,使其形成探究學習興趣。
一、淺議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法的意義
著眼于新課標全面實施的背景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重視對史料教學法的運用,將使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充實,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透過不同的歷史實證、史料素材,分析歷史事件、展開獨立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使其善于運用多元化教學工具,搜集有效信息,讓歷史課堂煥發新生機,密切師生教學互動。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策略
(—)轉變教學視角,引入史料實證
基于“生本”理念下,為了使學生更新自身知識體系,教師應轉變教學視角、優化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感受。只有深入分析學生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的原因,加強對史料實證的運用,才能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從而,使他們認清歷史事實,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此,教師應深入研究人教歷史教材,結合知識分布情況,實現教學延伸,更好的利用與分析歷史。例如:在《秦統一中國》教學中,教師可出示在秦實現大一統之前,各國所用文字、不同國家間使用的布幣、刀幣、銅貝等,舉出各國之間商賈貿易的實例。從而,在史料實證輔助下,使學生認識到秦統一的意義,為加強中央集權,其又推出了哪些措施,優化教學過程,使學生看圖、搜集史料,獲取有益知識。
(二)構建生動情境,調動研究熱情
為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教師在對史料教學法的運用中,還應構建生動的教學情境。例如:在《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教學中,可結合真實的歷史事件,選取貼近史實的資料,促進情境教學。使學生認識秦暴政,賦稅、徭役均較為繁重,當時百姓生活困頓,階級壓迫深,激發了陳勝吳廣發起了大澤鄉起義。在生動課堂中,使學生認識到人民群眾對推動歷史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并給予其自主探討的空間,繼發他們的歷史學習熱情。
(三)聚焦時事新聞,促進靈活教學
為促進知識延伸,讓學生反思歷史、在其內心深植愛國情懷,在對史料教學法的運用中,教師還應關注時事新聞,實現靈活教學。例如:就《確保“愛國者治港”,穩固“一國兩制”》文章,與學生一起回顧近代史、中國香港地區被割讓與回歸過程,了解反中亂港分子與國際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在中國香港地區制造暴動的真正目的。使中學生在史料實證面前,加深對一國兩制的認識,明白香港問題乃我國內政。就此次事件,有英國官員打著“人權”大旗,肆意污蔑中國與中國政府,才是真正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四)促進自主實踐,培養歷史素養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加強對史料教學法的運用,還應促進學生展開自主實踐。只有使其在閱讀、網絡素材搜索中進行對歷史信息的獲取與甄別,才能提高學生的判斷力與實踐意識,培養其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中,可使學生了解為何工業革命會首先發生在英國?對英國發展具有怎樣的影響?讓學生運用史料實證,說明工業革命發生各環節之間有著怎樣的相互影響作用,促進其自主分析,使其有利用證據進行問題判斷與分析能力。從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能對歷史事件發生積極、消極影響展開相對全面的分析。
三、結語
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率,激發學生探究學習興趣,需要教師具有創新意識,靈活運用史料教學法[3]。只有這樣才能構建生動、和諧的課堂,讓學生透過真實的歷史事件、史料實證認識歷史人物,感受歷史發展的進程,形成獨特的學習感受,記憶理論知識,對事件發生的必要性與意義進行理解性闡述。從而,顯著降低歷史教學的難度,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感,使其了解世界發展歷史,具有廣博的胸襟、深邃的歷史眼光、良好的洞察力與理性思維。
參考文獻
[1]包偉國.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的合理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12):08.
[2]高健.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有效融合[J].智力,2020(11):21.
[3]徐剛.運用史料教學法開展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