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瀅
【摘要】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而且要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能夠看出構建深度學習課堂的重要性。為了能夠構建深度學習課堂,一定要采用有效的策略,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文章對構建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的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數學;深度學習;策略分析
一、前言
深度學習是由外國傳入中國的。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深度學習課堂在教學中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深度學習能夠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深度學習過程中不斷克服困難,有效培養邏輯思維,為未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針對深度學習的研究比較少,具體的構建策略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本文對深度學習的構建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為本行業的研究人員提供參考價值。
二、在掌握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根本,教師只有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教學內容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假如教師對教材的內容了解很少,就會出現機械講解的情況,即把教材內容毫無變化地傳授給學生,這樣雖然能完成教學任務[1],但教學效果會受到很大影響。這是因為書本上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區別很大,小學生很難馬上透徹地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而對構建深度學習課堂帶來消極影響。所以教師一定要掌握教材。
比如在給學生講解“圓”之前,教師應該進行充分的備課,這樣才能講解得繪聲繪色,讓學生切身感受圓的定義以及相關計算公式的要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活動。
第一,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讓學生驗證圓的特點。學生通過活動可以驗證,圓是一個固定半徑的圓形,圓周上任何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是相等的。這樣就比單純的語言講解效果要好很多。學生在動手的同時,會進行積極的思考,從而驗證圓的特征。
第二,教師要使用新穎的方式引入講課的主題。教師可讓學生尋找“藏寶圖”,在熒屏上顯示一幅圓形的圖片,上面畫有很多“寶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引導學生使用圓規畫出圓形,并對畫得最好的作品進行展示,這樣就能讓“圓”這個概念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相比于傳統生澀地講解概念效果會好很多[2]。
比如在“正方形周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課前除了對教材進行充分的備課之外,還需要讓學生提前準備一根繩子,并對繩子的長度做好記錄[3]。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在講臺上使用繩子制作一個正方形,并用尺子量出正方形的周長和每個邊的邊長,然后讓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進行操作。在學生操作結束以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例如“正方形的四條邊有什么特點?”“四條邊與正方形的周長之間有什么聯系?”等等。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的正方形,很容易發現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并且周長等于邊長的四倍。這樣,正方形的特點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就能牢牢刻在學生的頭腦中,從而讓深度學習課堂的效果更加理想。
三、構建現實情境
調查發現,小學生之所以學習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學內容與現實環境差別太大,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在課后很難應用到,從而感覺學習沒用。這樣就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深度課堂的構建帶來消極的影響,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3]。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采用構建現實情境的策略,讓深度課堂的構建取得較好的結果。
比如在進行“加法交換律”教學的時候,教師在教學前可以讓學生準備7個花生,自己準備7個蘋果。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叫一名學生上臺,先給這名學生2個蘋果,再給這名學生5個蘋果;接著再讓學生先還給教師5個蘋果,再給教師2個蘋果。然后教師針對這個過程進行提問:“5+2和2+5相等嗎?”并且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演示和自己的同桌進行操作。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容易發現7個花生和7個蘋果的總數都沒有變,所以答案是肯定的。與此同時,學生還可以利用數學原理進行驗證,這樣學生就對“加法交換律”有了深刻的記憶。每當學生忘記交換規律的時候,就可以回憶教師的演示過程來達到重新記憶起的目的,這在腦科學中稱為聯想記憶法。
四、重視教學過程的同時注重教學評價
隨著國外先進理念的引入,結果導向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在經濟活動中它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但這種理念給教學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這是因為結果導向忽略了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4]。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學生的考試分數而忽視了學生努力的過程,這樣不僅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給教學效果帶來了消極的影響。所以在構建深度學習課堂的時候,教師不僅要重視教學過程,而且要重視教學評價,這樣才能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積極的影響。
比如在進行“旋轉”鞏固練習的時候,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一個可以轉動的指針,就跟鐘表的分針類似。在上課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出不同的旋轉角度來了解學生對旋轉的掌握情況。教師要先把全班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5~6個人, 保證小組成員的溝通效率。然后發出特殊角的旋轉指令,比如90度或者45度。在學生操作的時候,教師來回走動,詳細觀察學生的操作過程。在操作結束后,教師要讓組內成員互相評價。在互相評價過程中,學生可以對旋轉的相關方法進行二次思考,從而加深對旋轉的理解。接著,教師對小組中的一名成員提問,說說在組內誰評價得最合理,然后教師再進行評價。這樣學生就可以把自己的評價與教師的評價進行對比,在對比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加深對旋轉的認識,讓深度學習課堂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以上過程結束以后,教師自己再旋轉一些普通的角度,比如37度或者42度等,做出演示,讓學生觀察。在演示結束時,教師對學生提問,讓學生對自己的操作進行評價。這樣通過學生和學生間以及學生和教師間的互相評價,學生對旋轉相關知識的學習效果更好,從而讓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取得較好的效果。
五、善于預設課堂
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而且是學生成長的地方。學生一天有大部分時間花在課堂上,所以課堂的學習效果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教師的教學成果。課堂的環境365天幾乎天天都一樣,而小學生往往對新奇的東西具有濃厚的興趣,一成不變的課堂時常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不僅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消極的影響,而且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消極的影響[5]。所以在構建深度學習課堂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善于預設課堂,讓課堂具有不一樣的意義,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教學效果。
比如在“分數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在上課前讓學生準備三張紙條,每張紙條的長度相等。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先在臺上進行演示,接著讓學生進行操作,分別把三張紙條折成兩等份、四等份和八等份,然后教師說出第一張紙條的每份是紙條的。接著數出第二張紙條的四份,向學生提問其中的一份是這張紙條的幾分之幾。有的學生反應快,很快就回答出來了;有的學生反應比較慢,此時教師不要急于說出答案,而要耐心地等待,讓預設課堂的效果達到最佳。在上述過程結束后,教師要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假如還有學生不能理解其中的緣故,教師再把第三張紙條拿出來,同樣使用上面的方法進行引導。這樣通過多次引導后,學生就會在腦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記,自然而然地深化“分數”的概念。這比在課堂上直接進行分數概念的解釋效果要好很多,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讓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取得較好的效果。
六、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詳細了解了構建深度學習課堂的具體策略,把以上幾方面的策略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讓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較好的培養,從而為學生未來的學習鋪平道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本文的解析也能為相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資料,讓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策略更加完善,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張思月.構建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的有效策略[J].小學時代,2020(01):72,75.
萬麗麗.初探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十一)[C].北京: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2.
雷遠蘋.初探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9):142-143.
馮莉秋.構建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的有效策略——以《乘法分配率》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08):26-27.
柳軍民.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01):50.